韓國的端午節是來源於我國,所以才有了“中韓端午節之爭”。
韓國江陵端午祭於1967年被指定為韓國第13號無形文化財產。江陵端午祭期間的祭祀儀式主要來自神話傳說,他們所祭祀的神靈是“大關嶺山神”、洞(村落)城隍,這些都與中國端午節的內容有較大差異。
值得壹提的是,在江陵端午祭博物館中,有壹個收藏櫃,裏面的壹些藏品來自中國,比如:羅店龍船木刻,還有壹個龍舟的龍首,這些都是中國端午節賽龍舟習俗的標誌性物件。
羅店龍船始於明、盛於清,重觀賞、輕競渡,是上海市寶山區的漢族傳統民俗活動,極具吳越地區特色。
據韓國史料記載,公元前108年,即漢武帝元封2年,漢朝曾派軍隊駐守在現在的韓國江原道壹帶,這裏就是韓國江陵市的起源。換言之,從那時起,中國人、漢文化已經開始在江陵紮根,端午祭極有可能在那時已經作為漢人憑吊祖先、懷念家鄉的壹種方式。
這就難怪,韓國在“端午祭”申遺的文本中,第壹句話就是:“端午節原本是中國的節日,傳到韓國已經有1500多年了”。毫不諱言江陵端午祭的“根”正是中國端午節。文化就是壹個連通器,中韓兩國古代交往甚密,註定了這種文化的融合與發展,解決了本源問題,其他都容易理解了。
中韓“端午”其實可“***存”
事實上,經過創新發展的江陵“端午祭”,與中國傳統端午節已大不相同,活動從釀制神酒開始,民俗活動包括官奴假面戲、農樂競賽、鶴山奧道戴歌謠、拔河、摔跤、蕩秋千、漢詩創作比賽、射箭、投壺等,多為民眾娛樂活動。
而中國端午節主要是以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為主,民俗活動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等,意在驅毒辟邪。
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有壹套完整的、與中國端午節既有關聯性又有差異性的民俗活動。而且“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具有“***享性”,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曾先後批準了“伊拉克木卡姆”和“阿塞拜疆木卡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中國申報的“新疆木卡姆”也再次得到批準。
換言之,中韓“端午之爭”,只是不了解“國際行情”的爭論,客觀上增進了中國人對本國傳統的認知,也推動了傳統文化國際化的進程。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網——端午怎會是“韓國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