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楷書四大家:顏真卿、劉公權、歐陽詢、元趙孟頫。
首先,書法在唐代處於全盛時期。說到楷書,字必稱於、歐、楚、顏。顏真卿是最具創新精神的大書法家之壹。顏真卿(709-785),京兆萬年(今陜西Xi)人。他出身名門,是著名學者顏師古的第五個孫子。顏真卿清正廉明,在官場以義氣忠義著稱。他曾經是四朝元老,仕途跌宕起伏,也不以為意。後來又奉命從淮西招募我使李希烈,李希烈造反,被李殺死。
顏真卿的書法起源於他自己的學派,但其轉變的啟蒙者是吳徐。因為他可以同時選擇壹百所學校,所以他可以自由選擇,留下大量的書籍和帖子來展示他的技巧。歷史學家範文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唐代書籍時,說“盛唐時期的顏真卿是唐代新書風的創造者”。顏楷書體現出壹種盛世的風格,氣勢磅礴;而他的草書,讓宋代的米芾也喜歡上了四書,因為那些書帖往往是在極度悲憤的狀態下寫成的,讀者可以從這篇文章中體會到其中的味道。情感溶於藝術,藝術才華孕育靈魂。歷史上大多數優秀的藝術都沒有違反這個標準。
顏真卿,書界的人精。幾千年來,只有嚴能與書聖王羲之相提並論,在書的世界裏闊步前進。當然,顏真卿在唐朝被加冕為冠,顏姝在宋朝也被視為大統領。從此,顏真卿的書魂形成了壹股巨大的力量,積澱成了中國書魂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唐書·顏真卿傳》盛贊:“雖已壹千五百年,其豪邁之言如嚴霜烈日,令人敬畏,令人欽佩!”日月豪邁的生命,是澆灌他精彩書法的不竭源泉。
第二:劉公權,唐代宗大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鹹通六年(公元865年),88歲。京兆花垣(今陜西省耀縣)誕生。宮為太子,故世人稱之為“劉”。他開始學習王羲之,學習歐陽詢和顏真卿的筆法,然後自成壹家。寫出來的楷書,體美骨壯。與顏體相比,六子略瘦,故稱“顏劉金骨”。穆宗問劉公權如何用筆,公權答:“用筆在心裏,心意正。””穆公變了臉色,隨著他的筆進諫。宋代朱在說:“公權官書,運行模式最好,草不行。“其法以美為主,但渾厚豐富,名聞天下。”他開始學王羲之的筆法,後來又讀了近體書,所以極力改右軍法,向顏真卿學習,並同化自己的新思想,使他的書法避免了橫疏縱的傾向,采取了平衡而薄硬的做法,穩穩地追著魏碑,使他的筆法幹脆優美,渾厚而緊,後世許多學者以劉子為楷模。
他29歲中進士,在當地擔任低級官員。後來,唐穆宗偶然看到了他的筆跡。壹度被朝廷召至長安。當時劉公權四十多歲。他的性格既有骨氣,又壹絲不茍。同樣,他的筆跡也透露了他的這部分特征。也正因為如此,他在長安的名聲和地位得到了提升,壹般王公貴族都爭相以巨資邀請他。
晚唐書法經歷了盛唐中期的繁榮,但也達到了巔峰,走向衰落。劉公權的名氣雖然紅了壹陣子,但和顏姝相比,還是略勝壹籌。書法在唐代非常興盛,但現在已經衰落了。劉公權的楷書涉及歐陽詢的筆法,有些筆畫往往緊密穿插,顯得特別寬廣,筆畫精細,棱角分明。筆雖出自顏真卿之手,但不同於顏真卿那種蒼勁寬廣的風格,特別豪邁。
劉公權享年八十歲。他服侍過七個皇帝,最後以少師王子的身份死去。
傳世書籍眾多,其中以《神秘塔》、《神策軍碑》、《金剛經》最為突出。
1,《神策軍碑》:楷書,唐會昌三年(公元843年)立。是劉公權的代表作之壹,比後世廣為人知的《神秘塔》書風更有特色。結構流暢均勻,左邊緊右邊舒服。也是臨時寫作的好範本。
2.《劉舒金剛經》:楷書,唐長慶年間(公元824年),四月刻。原石毀於宋代。甘肅敦煌石室唐拓傳世,完好無損,現藏法國巴黎博物館。論者認為,楷書《金剛經》集鐘(堯)、王(羲之)、歐()、於(石楠)、褚(隋梁)、陸(董誌)之大成,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3、《神秘寶塔》:楷書。唐會昌元年(公元841年)二月建立,原碑現陜西Xi安碑林。這座紀念碑是代代相傳的書籍中最著名的。它是楷書中最有影響的典範之壹。
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壹些居住在殷珊的文人來到蘭亭舉行“修墓”儀式,大家即興作了許多詩。《蘭亭序》是王羲之為這首詩所寫的序稿。《序》深受當時南方士紳所信奉的老莊思想的影響,在文學史上占有壹定的地位。全文28行324字,構圖、結構、筆法都堪稱完美。王羲之的行書在當時是獨壹無二的,後人評論說“右軍字體變了。”其英氣自然,所以被認為是從古到今的典範。歷代書法家都稱《蘭亭序》為天下第壹行書。
關於《蘭亭序》有各種各樣的軼事。據說王羲之寫完之後,對自己的作品非常滿意。他曾重寫過幾篇文章,但達不到這種程度,就把它作為傳家寶留給了後人。後來,它落入唐太宗手中,唐太宗欣賞王羲之的書法,命趙默、馮承素等人精心臨摹了壹些。他喜歡把這些石刻的摹本或拓本送給壹些皇族和奴才,所以在當時,這種“劣質原版”的摹本也“貴在洛陽”。此外,還有歐陽詢、褚遂良、余士南等傳世名手,原跡據說已作為殉葬品流傳於世。
如今的所謂《蘭亭序》,除了幾本唐代的外,石刻拓本也極為珍貴。最傳奇的是宋拓鼎的《吳蘭亭序》。無論是抄本還是拓本,對於研究王羲之都是相當有說服力的,同時也是研究歷代書法極其珍貴的資料。在中國的書法典籍中,關於《蘭亭序》的資料數不勝數。
《蘭亭序》是否為王羲之所作,歷來有爭議,清末、六十年代也有過相當激烈的輿論。
雪霽(649 ~ 713),中國唐代書畫家。字四通,周浦汾陰(今陜西萬榮縣)人。宗瑞當時是黃門侍郎,參與了機車的維修,經過官至少保親王和禮部尚書。世人稱之為“薛少保”。後來因預言竇懷真謀殺玄宗,被判死刑入獄。薛基從事書法工作,他的祖父魏收藏了許多字畫。雪姬用心觀察研究,受益匪淺。他特別熱衷於學習褚遂良的書法墨跡,窮年忘了累。當時有“買初雪不失節”的說法,但也很新穎,於是就成了壹家。他們與余士南、歐陽詢、褚遂良並稱為初唐四大書法家。
他的書又薄又難練,又美又飛。張懷瓘說:“從書本中學習是壹種巨大的成功,而妳美麗迷人,妳的皮肉有老師的壹半。可以說他是河南最高的,他在當時是非常珍貴的。”魯總經理說:“薛,行書如風,震園花,雪惹山柏。”東體《廣傳後記》也說:“學記對歐、豫、楚、魯之遺,準備充分,故能以法為據。但他師承血脈,與楚親近。至於用筆把字瘦長清晰,那就是另壹家了。”
薛基的書法流傳甚少,其書法的總體特征可見於辛星的《禪師碑》。
顏真卿(709-785)是唐朝最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造詣不僅體現在楷書上,也體現在行書上。顏真卿的字畫平豎直,筆畫寬,字裏行間透著壹派莊嚴壯闊的人民風範,而他的草書行書則靈動蒼勁。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稿墨跡》是顏真卿行書的代表作。這是壹份紀念手稿。唐玄宗時,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叛亂,河北諸城失陷,唯有顏真卿以義兵守住平原城。他的堂弟顏杲卿也在常山升了職,成了高卿的兒子,真的很親愛。紀明與平原、常山有聯系,常山於至德元年(756年)被史思明所破。高青和紀明被抓獲並殺害。甘源元年(758年),顏真卿命其侄(紀明之弟)到常山取首級祭奠。顏真卿是在內心極度痛苦和憤慨的情況下寫下這篇《祭▲稿》的。其實有些因素指的是內容。當然,顏真卿寫這篇悼詞的時候,並沒有把它作為作品來寫。所謂“用心不在書上”,所以作品才能達到壹種“不求於佳之好,但求作品而不求作品”的自然狀態。試看整幅作品,點畫飛揚,厚重豐富,筆力蒼白蒼勁。此稿為草耳,所謂不勞而獲的人,他們的忠誠是真的痛苦,余伯伯永遠不會死。“這部作品可謂書卷氣十足,文字因人而珍貴。它在上帝的幫助下被世人所珍視,並流傳至今,這是壹個奇跡。究其原因,此稿有以下三個特點:壹、此稿以篆刻為基礎,運至中心,是病。第二,此稿以錐繪沙妙,筆法不僅粗獷,而且流暢,在收斂中自有無窮魅力,讓人反復摩挲,百看不厭;第三,此稿采用八面點畫以拱門為中心的向心結構。人物相連,互為歸屬,詭異飛揚,意外自然。就像阮元說的“黃金熔化了,到處流走,就失去了生命力。”由此可見顏真卿書法的過人之處。顏真卿的稿子也有“爭座帖”和“祭叔稿”因為意圖不在書上,秘密自動,經常吸收,如右軍的蘭亭,魯公的三稿,幼稚得不可言說。若刻意為之,則達不到,猶如史將軍,無羽而第二日試之,則達不到,智不取之。”這部手稿是原作,像是學者研究的筆法。
渭北是中國北朝時期流行的壹種書法風格。在北朝,魏是最繁榮的書法,的風格,蒼勁,簡單和奇異,和各種風格。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都用這本書刻石,故稱《渭北》。
魏晉南北朝是從東漢到隋朝統壹的歷史時期,即從2世紀末到80年代,歷時近400年。這個時期總的特點就是壹個字“亂”,戰亂頻繁,政權更叠。同時,這壹時期佛教在人大大部分地區盛行,深受其害的各族人民幻想通過求神拜佛來尋求解脫。佛教成為各族人民交流和融合思想文化的重要渠道。佛教的盛行也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發展。由於弘揚佛教和創造自立碑雕像的需要,極大地促進了書法和雕塑藝術的發展。在這壹時期,舒威、楷書和草書都從初級階段走向成熟。陜西關中耀縣Xi庵碑林和王耀山保存的大量石刻,是佛教的遺物,但同時又是舒威的傑作,是石刻的傑作。
在漢代,流行的字體是隸書。東晉以後,楷書在南方流行。當時人們把南方文化視為漢民族的正宗文化。南方流行的楷書被稱為“楷書”,受到學者們的推崇。然而,在北朝,韓立的書法風格被直接采用。由於在實際雕刻操作中需要用刀削鑿,所以形成了壹種獨特的書法形式——“舒威”,它不同於韓立和現代書法。舒威的字體有隸書的意味,字體古樸雄渾,書寫流暢有力,有刀斧切割的傾向。渭北很多都屬於這種字體。
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最能代表宋代書法的成就。
蘇軾(1037-1101年),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畫家、書法家。詩是唐宋八大家之壹。蘇軾(1037-1101)眉山(今屬四川)人。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以詩名世,世稱“蘇三”。蘇軾以其才華和對經典和歷史的了解而聞名。宋嘉佑二年(1057),進士,曾任禮部尚書,翰林學士。他壹生坎坷,多次被貶流放。他在宋神宗時,很受器重,但因新舊黨爭,屢遭貶謫,在杭、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做了地方官。他還因為寫了壹首“謗國事”的詩而被陷害入獄。出獄後,他被貶到黃州。幾經沈浮,被貶至惠州、瓊州,遷居儋州(今海南儋縣)。從此,他過上了讀書畫畫的生活。直到傅園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才被赦免,回到北方。七月,袁(1101)在常州去世。蘇軾為人正直,心胸寬廣,才華橫溢,富有詩意,擅長書畫。他的書法從顏真卿、劉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二王”那裏汲取營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力求創新。在談到自己書法創作的過程時,他說:“我對寫字的認識是膚淺的,知識是不足的。我最後不可能完美,但我腦子裏什麽都有。”他補充道:“我不能用心做壹本書,我已經厭倦了去要求它。”他以“意”為中心,將自己的感受寄寓在《信手》這本書的點畫中。蘇軾的文字看似平淡樸實,卻有壹股汪洋大海的威武之氣。就像他淵博的知識壹樣,龍的變化莫測。他擅長行書、楷書,筆法蒼勁自然,給人以“海風之息”、“古巖之形”的藝術美。蘇軾的書法為後人所推崇。黃庭堅在《山谷集》中說:“他的書法很有魅力...直到酒喝了,他忘記了他的工作,他的話極其單薄...至於圓筆和韻,文章妙不可言,忠義洋溢日月。這是壹本好書,首推(蘇聯)。”明代董其昌稱贊他“完全用正面,是坡公的蘭亭”。傳世的有《千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勞賦》等。作品欣賞:千赤壁賦。北宋蘇士行楷書。普通油墨輥。縱向23.9厘米,M258厘米。* * *二字六十六行。前五行已缺三十六字,明代文徵明補之。由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7月16日(1082),蘇軾和朋友乘船到城外赤壁遊玩,追憶八百多年前三國時期孫權打敗曹駿赤壁之戰,寫赤壁來表達對宇宙和人生的看法。同年10月,我故地重遊,又寫了壹篇《赤壁之後》,這是文學史上著名的傑作。本卷是朋友傅(1024~1091)寫的書。他知道這本書是他去年寫的,所以他知道這是元豐的六年書,那時候他48歲。此卷楷書短小扁密,筆墨渾厚,乃蘇軾中年難得之意。《石渠寶坻》載:卷高七寸五分,橫七尺二寸五分。卷後,文徵明、董其昌等人寫了後記。董後記曰:“東坡先生所作《楚騷》為變之壹,《蘭亭集序》亦為變之壹。”又曰:“此紅墻賦有少數所謂欲透紙背之人,而皆用正面,乃坡公之‘蘭亭’。”這篇文章中古拙的內涵堪比蘇軾的書法。黃州寒食詩帖:黃州寒食詩帖為蘇軾所作,素墨本,橫34.2厘米,豎18.9厘米,行書17行,129字,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壹部在臺灣省私人手中。《無錢年月》實為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所作。當時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新黨排斥,被貶入黃州青年團,這是宋代最大的文字獄。他感到精神上的孤獨和壓抑,生活貧困。他在貶謫第三年的寒食節上寫了兩句五言詩:惜春,欲留之,春自自管至無人悔。這壹年還遭受連續陰雨,整整兩個月,氣候蕭瑟如秋。臥嗅海棠花,渾吞枝雪。半夜偷偷摸摸的真厲害。何姝的患病少年有壹個白色的開始。春江洶湧澎湃,仿佛要沖進門戶,暴雨兇猛的攻擊似乎不差。小屋像壹艘漁船,在壹片霧蒙蒙的水雲中。空蕩蕩的廚房正在煮壹些涼菜,潮濕的蘆葦在竈底燃燒。哪知這壹日竟是寒食,卻見烏鴉來燒剩下的紙錢。皇帝的宮門有九層,深遠而難返,遠方的先人陵墓不可憑吊。我只想學阮籍發出絕望的呼喊,但心灰意冷不願重燃。《黃州寒食詩帖》呈現動態趨勢,跌宕起伏。詩歌是蒼涼憂郁的,書法就是在這種心情和情境下產生的。通篇跌宕起伏,迅猛穩健,淋漓盡致,壹氣呵成。蘇軾把自己詩中的意境和情感的變化,放在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前或後,變來變去,順勢而斷,渾然天成。其詞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或輕或重,或寬或窄,高低不平,恣意而怪,變化多端。難怪黃庭堅俯首嘆曰:“東坡詩似李太白,惟恐太白無處不在。”這本書是顏、楊、李希泰寫的,試圖還原東坡,可能還不如這本書。”(《黃州寒食詩後記》)董其昌也有後記說:“我壹生看過東坡先生的原卷三十余卷,必以此為好觀。“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極品,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元代的冼玉書稱其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黃廷劍(1045 -1105)生於,谷中道士,後稱皇姑,後名伏翁,洪州汾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書法家。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宗申熙寧三年(1070),王安石為宰相,新法的實施遭到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對。後來新舊黨爭愈演愈烈,直至北宋滅亡。在這場鬥爭中,黃庭堅站在了舊黨壹邊。雖然他沒有積極參與這場鬥爭,但他壹生都被卷入了鬥爭的漩渦。黃庭堅出自蘇軾門下,與張來、秦觀、晁並稱“蘇門四學士”。後來,他和蘇軾壹起被稱為“蘇黃”。他最重要的成就是詩歌。詩論標榜杜甫,卻強調讀書考證論,以舊為新,“無字無處”,“脫胎換骨,點石成金”。他在宋代影響很大,開創了江西詩派。他會寫字,擅長寫字和草書。書法之初,以周嶽為師,後采顏真卿、懷素。受楊凝式的影響,他特別擅長“從古命”。他的筆法借勢側險,風格獨特。宋史?《文遠傳》稱他:“庭劍自然學文章,陳師道稱之為杜甫,擅寫草書,自成典範。”他和、晁、秦觀壹起遊歷到了號稱天下四學士的蘇軾門下。”他自己說,“我學草書三十多年了,當初是以周嶽為師,所以二十年來充滿了庸俗。蘇才翁已晚,子美觀書是古人所作。“後來張旭、懷素、高賢得了墨痕,是壹窺筆法之美。他的名著有《宋風閣詩》、《黃州寒食詩跋》、《花香帖》、《洪憲詩》等。作品欣賞:?宋風閣詩帖:宋風閣詩帖是黃庭堅寫的壹部七言駢文。是壹本墨色紙本,長32.8厘米,寬219.2厘米。全文共29行,153字。由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松風閣位於湖北省鄂州市西部西山靈泉寺附近,海拔1.6米以上。古稱礬山,是孫權講武講文,設宴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九月,黃庭堅與友人遊湖北礬山,路過松林中壹亭,借宿聽松濤。”《宋風歌詩》唱出了當時看到的風景,表達了對朋友的懷念。《宋風歌鐵石》是黃庭堅晚年的作品。黃庭堅壹生創作了數以千計的優秀行書,其中最著名的是《宋風歌鐵石》。其沈峰搖曳,長波大起,提頓起伏,意韻十足。不減《蘭亭》,配合顏的《祭侄》,是行書的傑作。《宋風歌鐵石》流傳於宋、元、明、清。到了宋代,它被民間收藏,再回到賈似道,經過丁明邊原和清安琪,再進入清朝。此帖是清道光年間送給湖北王(孝豐)的。王葬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任兵部尚書。他在順天(河北)取得鄉試和參加考試的官員後,被任命為名譽記錄人。利用職務之便,收藏了黃庭堅的《宋風閣詩集》、宋代蔡襄墨跡等古代文物帶回湖北。柯茂之題《黃山谷松風閣詩卷》序曰:“王曉風軍部得此卷於劉軍呂臣,久蓋公主家之財物。上面有十幾首名詩和後記,經常藏在李天來的亭子裏。祥子的北京汴陵有很多私印,我要了Xi的寶貝。沒有了伏翁(谷)之名,紙色、絹色依舊清新好看,但卻充滿了能量,不是在翻鳳凰。武昌(鄂州)傳傅翁詩壹首給松風閣,但亭中時有廢棄,詩絕於世。這個墨寶經過幾個朝代又回到我市文人手中,山河之緣是偶然的。“我愛玩很久了,那是鹹豐九年(1859)的春三月。”《花香帖》:黃庭堅的《花香帖》是草書和紙。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驛站蓋有南宋“冀典保”印章,壹直在南宋內府。還有清代著名收藏家安以舟的收藏。
米芾米芾(1051-1107)人物印章,號襄陽滿世、海月外史、流明居士。原籍山西太原,定居江蘇鎮江。他因性格古怪,行為瘋狂,被稱為“米顛”,遇到石頭就叫“兄弟”。趙是壹位書畫博士,人稱“關”。米芾擅長詩文,擅長書畫,鑒定準確。集畫家、鑒定家、收藏家於壹身,在“宋代四大書法家”中首屈壹指。他的文筆豪放,法度嚴謹。宋史?《文遠傳》說:“我書法特別妙,對王獻之的筆法印象很深。”米芾壹生刻苦學習,在書法上取得了最大的成就。他年輕時刻苦學習顏、劉、歐、楚等,打下了紮實的基礎。蘇軾被貶黃州時,曾去拜訪求教,東坡勸他學金。從元豐五年(1082)開始,米芾潛心研究魏晉,搜尋了許多晉人的書法帖,甚至將自己的書房命名為“寶錦齋”。今天王獻之的水墨中秋帖,據說是他臨摹的,形神俱佳。米芾壹生求助於多位老師,晚年在《自述》壹書中也說:“我是初學者,先學會了寫墻。我當時七八歲。字大如畫,不可能寫得簡單。我見柳,羨其緊結,故學劉《金剛經》。很長壹段時間,知道它來自歐洲,就是學習歐洲。久如印版排列,是最久的慕楚學藝,莫端的季節轉肥為美,四面圓滿。久而久之,爵段全澤展出《蘭亭》,於是平淡地加入晉魏,棄鐘芳而入宜宮讀書。”劉寬北”也是如此。篆書人愛醉楚,愛石鼓文。”我也體會到了,竹簡是用竹子畫的,很奇妙,很古老。米芾自稱自己的作品是“古文字集”,對古代大師的筆法、章法、神韻都有深入的了解,這也在壹定程度上說明米芾在學書傳統上下了很大功夫。米菲沒有卷入政治漩渦,生活相對穩定。後來成為書畫博士,飽覽皇宮藏書,熟讀千年故事。古人的得失不勝枚舉。米芾以書法聞名,他的成就完全來自於他後天的努力。米菲每天都來泳池。據史書記載,“壹日不寫,便覺困倦,以為古人不曾虛度片刻。”“智勇硯成臼,可達右軍(王羲之)。若從鐘(堯)滲透到索(敬),則可永受鼓舞。”他的兒子米友仁說,他甚至沒有忘記在元旦寫信。(據孫祖白《米費米友人》)。米芾寫書很認真,他說“她寫了三四遍海岱的詩,卻很難相信書”(《範明明臺·米芾陽註》)。壹首詩寫了三四遍,只有壹兩句話讓他滿意。其中的辛酸苦辣,不是壹個專家所能企及的,這也說明了他嚴謹的創作態度。米芾的書法在宋四家,在蘇東坡、黃庭堅之後,在蔡襄之前。但無論蘇東坡作為文宗的地位,還是黃庭堅作為江西詩派領袖的影響,就書法而言,米芾的傳統功力是最深的,尤其是行書,可見兩者之正。董其昌《明代畫禪室隨筆》說:“我嘗過飯字,以為宋代第壹,畢竟是以東坡為題。”也就是說,米顛的書更加成功。他晚年變的時候,很奇怪冰比水還冷。皇帝問起書法,米芾自稱是“毛筆字”。他謙虛務實,“筆法”表現出他用筆迅捷有力,盡力而為。他的書法作品,從詩歌到簡牘和碑文,都充滿了活力和清新。從現存的近60幅米芾的手跡來看,“刷”字正生動地表現了米字的精神。難怪蘇東坡說:“米芾是狂喜。”他還說:“海嶽生來就有篆書、隸書、真跡、行書、草書。當妳與王鐘平行時,沈潛並快樂吧。不僅值得。”米芾的書法影響深遠,尤其是在明末。許多學者,如文徵明、朱允明、陳淳、徐渭、王覺思、傅山等,都曾從米子那裏拿過壹部《心經》,這種影響壹直延續至今。米芾的書法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他的書法理論也相當多。著有《書史》、《海嶽名言》、《訪寶錄》、《版權評論》等。顯示了他出眾的膽識和脫俗的品味,也經常對前輩嗤之以鼻。但他從不循古語,為歷代書法家所看重。然而,他也說得太多,貶低柳巖和徐蘇,並嚴厲和批評。米芾傳世的墨跡主要有《苕溪詩集》、《舒素帖》、《方圓安吉》、《馬天賦》等,其中不乏韓雜的雜文。米芾擅長水墨山水,被譽為“米芾的雲山”,但米芾的畫並不存在於世。但目前唯壹能看到的,幾乎不是壹幅真正的“米畫”——《珊瑚筆筒圖》,描繪的是壹個珊瑚筆筒和左書的“金座”。然後加上米點和銘文,米家山水就彈出來了。米菲用畫代筆還挺有意思的。作品欣賞:珊瑚帖:米菲的珊瑚帖,行書。又叫珊瑚筆架珊瑚帖,復官帖依附於珊瑚帖,又叫復官珊瑚帖。紙質墨水筆縱向26.6cm,47.1cm;分別在水平方向;縱27.1cm,橫49.9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帖是米芾晚年的著名行書。他的書和他之前中年時期的作品相比,特別詭異超級豪放,隨性自然,用筆渾厚蒼勁,慷慨大方。比如元代的於吉評價說:“精神飛揚,筋骨強健,晉魏自足。”元代石廣元稱之為“米書中傑作,天下第壹郵”珊瑚帖用的書寫材料也很特別,竹紙,淡黃色,紙上有較多的竹纖維束。據說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寫在竹紙上的作品。《珊瑚帖》曾被天璽、紀宗元、、小、慶彪、王、安琪、雍[王興]、裴收藏。回到張伯駒後。1956張伯駒捐贈給文化部文物局,並撥歸故宮博物院。《莫關記》、《錦繡人生記》、《過眼雲煙記》、《大觀記》、《莊書畫記》。書素帖:米芾的《書素帖》又稱準古詩帖,是壹部墨帛書,也是壹部行書。長29.7厘米,寬284.3厘米;這本書寫於元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歲時,* *寫了八首風格各異的詩,計71行,658字。“蜀蘇”是北宋時期四川制造的壹種精細絲織品,用絲籬編織而成,制作精美。壹個叫邵子忠的人把壹幅蜀黍裱成壹卷,送給壹位著名的藝術家離開墨寶。因為真絲面料比較粗糙,不好寫,不熟練的人不敢要。《書素帖》是宋代湖州(浙江)出版的。曼托?獎品在哪裏?五三年八月,米芾讓林夕邀請他去太湖郊區的苕溪遊玩。林西拿出蜀蘇卷軸,珍藏起來,米芾寫的。米菲膽子大,也盡了力,壹口氣寫了八首自創歌曲。此帖用筆多變,藏於正面,厚薄分明,姿態萬千,充分體現了他“刷字”的獨特風格。由於舒素粗糙,全力以赴寫作,董其昌給舒素鐵寫了壹篇後記:“此卷如獅鬥象。全力以赴合作終身。”此外,由於絲織品不易受墨,幹筆多,使墨色自始至終濃淡分明,如急於奔向春天,更是令人心動。蜀蘇鐵在明代被項、董其昌、等著名收藏家收藏,清代落入、王、傅恒之手,後入清代,現藏於臺灣故宮博物院。
蔡香(1012-1067),生於,興化(今福建仙遊)人。天盛八年(1030)進士,歷任關閣校勘、諫院、史館、知識分子專利、龍圖閣學士、樞密院學士、翰林學士、三秘、宋代中央端明殿學士。還做過福建路(今福建福州)轉運使,了解泉州、福州、福建。他送給禮部侍郎壹份“忠義”的禮物。蔡襄誠實、守信、博學。書法史上有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