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5年,意大利科學家提托·裏維奧·布拉提尼在他的論文中首次使用了metro cattolico這個詞,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μ?τρον καθολικ?ν(métron katholikón),表示通用測量單位。
1789法國大革命勝利後,國民公會命令法國科學院組織壹個委員會,統壹度量衡制度。委員會提出了新的公制,並建議以穿過巴黎的子午線上赤道到北極距離的十分之壹(即地球子午線的四十分之壹)作為標準單位。他們把這個單位叫做mètre,後來演變成了meter,中文翻譯過來就是“米兔”或者“米”。1791年,該方案獲得法國議會批準。19世紀,人們又做了壹次測量,發現米原始人並不完全等於地球子午線的四分之壹,而是大了0.2毫米。相信以後測量技術會不斷進步,勢必會再次發現偏差。與其修改米原的長度,不如以這個白金米原為基準,統壹所有長度測量。
1875年5月20日,法國政府出面,召開了20國政府代表會議,正式簽署了公制公約,承認公制是國際通用的計量單位。同時決定成立國際計量委員會和國際計量局。截至6月1985和6月10日,公制公約共有47個成員。中國參與1977。1792-1799年,在法國天文學家的帶領下,從法國敦刻爾克到西班牙巴塞羅那進行巡天。1799年,根據測量結果制作了壹根3.5 mm× 25 mm的短節鉑金棒,棒兩端距離定為1 m,由法國檔案館保存,故又稱“檔案米”。這是對米的最早定義,這種原始的米器壹直保存在巴黎檔案館。
1889年,在第壹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上,6號大米原型(31臨時鉑銥合金大米原型(90%鉑和10%銥)在0℃時最接近檔案大米的長度)被選為國際大米原型。規定當環境空氣溫度為0℃時,電飯鍋兩端中間劃線的距離為1m . 1927第七屆國際計量大會對米的定義做了嚴格的規定。除溫度要求外,還提出了原米容器應保持在標準大氣壓1,並詳細規定了其放置方法。
但實際上,由於劃線技術、材料變形、測量方法等原因,原米給出的長度不壹定正好是1m,在復現數值時總會有壹定的誤差,大約為0.1μm (0.1μ m)。此外,萬壹原始的米器被損壞,復制也就沒有了依據,尤其是很難保證復制品與原始的米器完全壹致,這就給各國使用帶來了困難。19年底,科學家在實驗中發現了天然鎘(Cd)的紅色譜線,具有非常好的清晰度和重現性。在15攝氏度的幹燥空氣中,其波長等於y=6438.4696×10-10米。根據1927國際協議,決定用這條譜線作為光譜學的長度標準,確定1m = 155164438+03Y CD,人們第壹次找到了可以用來定義米的無形標準。
科學家繼續研究,後來發現氪(86Kr)的橙色譜線優於鎘的紅色譜線。1960年,在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上,決定用氪(86Kr)的橙線代替鎘的紅線,並決定將米的定義改為:“米的長度等於真空中氪-86原子2P10和5d1能級之間躍遷的輻射波長的1650766。這種自然基準性能穩定,沒有變形問題,易於復制,復制精度高。相對誤差不大於4×10-9,相當於在1 km的長度測量中不小於4微米。
20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激光的出現,人們發現了壹種優越的光源。用激光代替氪光譜可以使長度測量更精確。只要確定了某個時間間隔,就可以從光速和這個時間間隔的乘積來定義長度的單位。各級米單位名稱符號數值單位名稱符號數值分米DM 10-1m 10m dam 1m cm 10-2m 100m hm 102m mm 10-3m km 103m微米65438。0-6m兆米Mm106m納米nm10-9m吉米Gm109m皮米pm 10-12m泰米Tm1012m飛米fm10-15m。千米也叫公裏,分米也叫平方英寸,厘米也叫厘米,毫米也叫毫米,毫微微米也叫費米。
轉換關系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米與非法計量單位之間的換算單位名稱符號1非法計量單位與米換算1米與非法計量單位換算城市-500 2×10-3城市報價-33.333 330.03城市英尺-0.333 333城市英寸-0.033 33。厘米-0.000 333000英裏英裏1 609.344 0.621 4×10-3碼yd 0.914 4 1.093 61英尺ft0.304 83.280 84英寸in 0.025 44。10-101010天文單位AU149 597 870 700光年l.y.9 460 730 472 580 800-換算關系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