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敗袁紹和烏桓後,曹操基本統壹了北方。建安十三年七月,子萬(今河南南陽)出兵南下,希望先滅劉表,再沿江東進,打敗孫權統壹天下。九月,曹駿進軍新野(今河南),此時劉表已死,其子劉聰不戰而降。依附劉表,駐軍樊城(今湖北)的劉備,急忙率領軍民南撤。曹操收編劉表的軍隊,號稱八十萬大軍正在長江上前進。劉備在長阪坡(今湖北當陽)被曹駿打敗後,在返回途中派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勸說孫權結盟抗曹。孫權命周瑜為大將軍,程普為副,率領三萬精銳水軍,與劉備軍會師樊口(今湖北鄂州)。* * *約五萬人沿江西進,與曹軍會師,十壹月,孫柳與曹駿在赤壁對峙。曹操將戰船首尾相連,以演練水軍,伺機攻戰。周瑜采納了黃蓋提出的火攻方案,讓他給曹操去信投降,曹操中了圈套。黃蓋定時率蒙沖鬥船駛進曹軍來放火。曹駿的船陣被燒毀,火勢蔓延到岸上的營地。孫劉聯軍乘勢出擊,曹駿死傷過半。遂引兵北退,留南將軍曹仁堅守江陵。赤壁之戰結束後,形成了魏、蜀、吳三大陣營。
古往今來,人們對赤壁的地名有過壹次大辯論:赤壁古戰場在哪裏?是赤壁之地在先還是赤壁在先,因此得名這場戰爭?
赤壁是眾所周知的古戰場,很多學者都有詩詞為證。唐代詩人杜牧遊有詩說:“戟斷沙鐵不賣,學前朝。東風不讓周郎做,銅雀臺春鎖二喬。”這首名為《赤壁》的絕句,是作者將黃岡(古黃州)外赤壁集視為古戰場而作。北宋蘇東坡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時,曾在此寫下《赤壁賦》、《赤壁懷古》等詞。字裏行間寫著:“老根據地西邊,人文是三國周郎赤壁。”後世稱黃岡赤壁為文赤壁。但是,誰都知道這不是真正的古戰場。
壹種觀點認為,赤壁位於湖北省嘉魚縣東北部。王力的《古代漢語》和朱東潤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也持這種觀點。《水經註》說:“赤壁山在百人山南,應在嘉魚縣東北,與江夏交界,上武林二百裏。”這個說法後來得到了晚清著名地理學家楊守敬的認同。
另壹種觀點認為,赤壁應在湖北省浦陰縣西北。尹法祿《中國古代文學翻譯劄記》:“那赤壁在湖北省浦陰縣西北,長江南岸。”哪個更實用?大家都認為“西北普陰縣”說比較可信。這不僅是因為《元和縣誌》的作者李繼孚生活的時代與赤壁之戰接近,與更早的《荊州誌》、《元和縣誌》有相同的記載,而且還因為在蒲陰赤壁出土了大量器物,從而證實這是壹個真正的古戰場。在赤壁那邊的武林,已經出土了壹些文物證明有過戰爭,比如1973出土的東漢晚期的青銅馬鐙,刻有東漢皇帝“建安八年”的瓦硯和箭。1976在赤壁山發現沈船上的鐵環和鐵釘。1987年,在赤壁金鑾山坡的壹座吳棟磚墓中,發現了壹件由諸葛亮設計制造的青銅弩機和鋼劍。通過這些發掘出來的遺跡,湖北省蒲陰縣的赤壁應該是真正的赤壁古戰場。歷史學家基本得出結論,赤壁之戰發生在湖北省蒲陰縣,而黃岡赤壁當年並不被認為是激戰之地。但蘇東坡因其詞、賦俱佳,將其命名為東坡赤壁,又名文赤壁。但是,還有壹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就是赤壁這個名字是什麽時候產生的?赤壁和赤壁之戰哪個先來?
根據《中國名勝古跡詞典》中“赤壁遺址之戰”詞條的解釋,“相傳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權與劉備聯合用火攻曹操戰船,當時河堤上的懸崖被火燒得通紅,故名“赤壁”。但歷史上還有其他關於赤壁的記載,壹直存在爭論。最權威的《三國誌》有這樣的記載:“權遂遣於、等人,合力討伐曹公,相約赤壁。當時,曹的部隊已經病入膏肓了。戰首日,公軍大敗,引至江北。”.....不壹會兒,濃煙滾滾,許多人被燒死淹死,於是軍隊撤退,仍然保護著南軍。《三國誌》中的《魏徵武帝紀》記載:“往赤壁,而備戰,不利。”《蜀古主傳》:“吾有權派周瑜、等數萬水軍,與古主會師,與曹公戰於赤壁,破之,焚其船。”宋代司馬光在《赤壁之戰》中未修改地名用法而編撰了《資同治簡》。按常理來說,江上大量戰船被燒,把河岸峭壁燒成紅色(紅色)的可能性不大,但完全有可能河岸峭壁被火映成紅色(紅色),也不能完全排除赤壁因赤壁之戰而得名的可能性。赤壁在先還是赤壁之戰在先,有待讀者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