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有人知道阮刻本十三經大綱嗎(中華書局影印,360元)

有人知道阮刻本十三經大綱嗎(中華書局影印,360元)

十三部經典著作,即《易》、《蜀》、《史》、《李周》、《李逸》、《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其形成過程如下:五經即漢代的詩、書、變、禮、春秋;唐家的《李周》、《李逸》、《拉姆》、《谷亮》是九大名著。至開城刻石派,又增《孝經》、《論語》、《爾雅》為十二經;到了宋代,又增加了孟子,稱為十三經。到南宋時,基本形成了十三經,即《詩經》、《尚書》、《李周》、《李逸》、《禮記》、《周易》、《左傳》、《楊公傳》、《谷亮傳》、《論語》、《爾雅》、《小經》、《小經》。總結:《詩經》有三個部分:格調、雅俗、贊美。其中“風”包括《十五國之風》,有160首詩,是《詩經》的核心內容;“雅”分為“雅”和“雅”,有105首詩;《頌》分為《周松》、《松露》、《商頌》共40首。

《詩經* * *集》詩311首,其中盛詩6首,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現存詩305首(既有標題,也有文字)。戰國時,禮崩樂壞,大量樂譜丟失,僅存的歌詞被編入《詩經》。先秦叫《詩》,或者整數叫《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原名《詩經》,壹直沿用至今。這些詩壹開始都是歌隨樂的歌詞,保留了古代詩歌、音樂、舞蹈的結合,但在長期的流傳中,音樂、舞蹈都失傳了,只剩下了詩。《尚書》原名蜀,漢代改稱《尚書》,意為前代之書。《尚書》作為壹部歷史經典,歷來被文學史家稱為中國最早的散文集,是與《詩經》並列的文體範疇。但以今天的標準來看,這篇散文大部分應該屬於當時政府處理國家事務的公文。準確地說,應該是壹部體例比較完備的公文集。(見《應用寫作》雜誌第三期(1991),中國最早的公文集-《尚書》)周禮中國古代禮樂文明文化不能不提到《周禮》、《禮記》、《禮記》,俗稱“三禮”。《李三》是古代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對禮的規律和意義做了最權威的記載和解釋,對歷代禮制影響最深遠。

《李周》是西周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周公旦所著的壹部儒家經典。從其思想內容分析,表明儒家思想發展到戰國晚期,融道、佛、陰陽於壹體,與春秋時期的孔子思想有較大變化。李周的內容極其豐富。天下大如九州,天文歷法;小到溝渠道路、植物、昆蟲、魚類。國家的建制、政治、法律、文教、禮樂、軍刑、賦稅、衣食、睡廟、車馬、農商醫藥、工藝制作、各種名物、法規、制度,無所不包。堪稱古代文化歷史的寶庫。

西漢景帝、武帝之際,河間王劉德向民間征集了壹批古籍,其中有壹本叫《周官》。原書應有天官、地官、管春、下關、秋官、東關等六章。東觀章已亡,漢儒取了性質相近的考來彌補。王莽年間,周官因劉欣邀請,列為秀才,改名李周。東漢末年,經學大師鄭玄對李周作了精彩的註釋。由於鄭玄在學術上的崇高威望,李周壹躍而為李三之首,成為儒家的大典之壹。

《禮記》是中國古代記載禮儀、儀式的書。簡稱“李”,也稱“李靖”、“李實”。它是壹部記錄古代禮儀制度的書,與李周、李記並稱“三禮”。《儀禮》文筆難,內容枯燥,史家都怕。不過這本書是“三禮”之壹,寫得比較早。根據考古資料和古代文獻記載,商周統治者的儀式多種多樣,其儀式也日趨復雜。那些受過特殊職業訓練並經常排練的人無法處理這些儀式。儒生掌握的各種禮單,可能起源於西周,春秋以後更為普遍,經過不斷的排練和補充,被工整地修訂成為專業手冊。他們要為皇帝、王公、文人舉行不同的儀式,所以保留了大量的儀式,出現了“三百禮三千尊嚴”的記載。而漢代僅存十七篇,其中冠、婚、喪、朝聘、鄉射五個禮儀性節日,被高作為文人階層的“士禮”傳授,稱為“禮記”和“五經”之壹。漢宣帝宣帝時,由大德、戴勝、青浦三地流傳下來的《禮記》是學者們創立的,屬於當時的現代文學經典(見《古今文獻》)。不久,《魯》中出現了《禮記》古本,其中包括《李逸》十七篇和三十九篇,但並未流傳下來。此文流傳至西漢末年,有大德、戴勝、劉向三部不同的書。漢末,鄭玄用劉向按榮辱吉兇排列的書作為筆記,記錄了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異同。這是今天唯壹流傳下來的抄本。這本書壹直到晉代都叫《禮記》。當時門閥是宗法制度所需要的,出現了很多相關的作品,尤其是喪服,對譜系進行了詳細的界定。唐代賈撰《李逸書》十七卷,與南宋鄭註合刊為《李逸註書》。北宋時李逸曾被棄於西寧(1068 ~ 1077),後在元佑(1086 ~ 1094)恢復。宋、元、明時期研究著作甚多。清代有十余位研究者,其中胡培輝的《箏》享譽世界。《禮記》是中國古代壹部重要的法律法規書。《禮記》是西漢禮學家大德和他的侄子戴勝共同編撰的。《大德選》八十五篇,稱為《大戴李記》,但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唐代只剩下三十九篇。戴勝選的四十九篇,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小戴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選擇,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對《小戴禮記》作了極好的詮釋。後來這本書開始流行,從解釋經文的作品逐漸成為經典。它被列為唐代“九經”之壹,宋代“十三經”之壹,是讀書人的必讀之書。《周易》是古代燦爛的文化瑰寶,被古人用來預測未來,決策國事,反映時勢現象,丈量天、地、人事。但是,這只是古人在掌握科學方法之前所依賴的壹種手段,並不是真正的科學。雖然有些認識是符合科學的,那是因為這種認識只是科學合理的,但不能說是科學的。只能算是壹種文化。《左傳》原名《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左傳》本質上是壹部獨立的史書。它始於路引年(公元前722年),止於魯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3年)。它以《春秋》為基礎,通過描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輪廓,是重要的儒家經典之壹。

它與《春秋公羊傳》和《春秋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左傳》、司馬遷、班固的作者都被證明是左丘明,這是目前最可信的史料。現在有學者認為是戰國初年的人寫的,但都提出質疑,因為《左傳》中有些文章的敘述風格與其他人不壹致,沒有史料佐證,只能歸為臆測。

《左傳》對後世的影響首先體現在歷史上。它不僅發展了《春秋》的編年體例,而且記錄和保存了當時流行的壹部分應用文,為後世應用寫作的發展提供了借鑒。按宋代詩人陳迅的說法,人生有八種,誓、盟、禱、諫、讓、寫、對等,遠不止這些。後人認為散文也起源於《左傳》。

《公羊傳》又稱《春秋公羊傳》和《公羊春秋》,是壹部專門闡釋春秋時期的古籍。其起止年份與春秋時期相同,即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其詮釋歷史十分簡略,強調春秋時期的所謂“微言義”,以問答的方式詮釋經典。

《公羊傳》作者的舊稱謂是戰國時期齊人比公羊高。他師從孔子的弟子夏紫,後來成為《春秋》三大家之壹。

《公羊春秋》作為壹門家傳,最初是口耳相傳,直到公羊的玄孫壽(漢景帝土生土長的人)與齊人胡武生(《漢書》生為胡穆,其姓為胡武或胡穆,其名為子,命意為“先生”)合作,敲定了春秋時期的公羊傳。故《公羊傳》的作者班固《韓曙文藝誌》,壹般稱之為“公羊子”,顏師古說是公羊高,《四庫全書總目》編為漢壽,眾說紛紜。但是,將終結器命名為作者更合理。

《公羊傳》的體裁特點是經典與傳記相結合,逐句敘述《春秋》的重大意義,與《左傳》以記載史實為主不同。《公羊傳》是經學中的壹部重要經典,歷代經學家常將其作為討論政治的工具。同時也是研究秦漢之際儒學的重要材料。

後來註釋《公羊傳》的書籍主要有東漢何修的《春秋公羊傳》、唐代嚴旭的《公羊傳》和清代陳歷的《公羊傳》。《谷亮傳》又稱《梁傳》、《春秋梁傳》和《梁春秋》,是儒家經典之壹。它始於路引年,止於魯哀公14年。這種類型類似於公羊傳。相傳,它的作者是的弟子,戰國時魯國人,號梁遲(、賈、朱、晏)。起初也是口頭傳授,直到西漢才寫成文字。學者範寧著有《春秋列傳集》,唐代楊世勛著有《春秋小傳》,清代鐘著有《春秋補遺》,是清代學者很好的註解。

《梁傳》強調儒家思想:重禮、重義、重教、重宗誼,起到了緩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穩定封建統治長遠利益的作用,因而受到統治階級的高度重視。它是我們研究秦漢及西漢初年儒學的重要資料。《論語》是第壹個引語。中國文章的典型性也源於此。《論語》更真實地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更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創始人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

《論語》的語言簡潔而深刻,其中的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智慧。

《論語》重在背單詞,其中“論”是編纂的意思,“語”是單詞、經典句子、諺語,“論語”是編纂的語言。《論語》有很多人寫過,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弟子,也有孔子以外的人,但主要是孔子的弟子。《論語》是壹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爾雅》是我國最早的解釋詞義的書,也是我國古代的壹部字典。《爾雅》也是儒家經典之壹,收錄在十三經中。其中,“呃”的意思是差不多對;“雅”即“雅言”,是某個時代的官方標準語。“爾雅”就是讓語言接近官方語言。《爾雅》是後人研究古詞的著作。《爾雅》被認為是中國訓詁學的開山之作,對訓詁學、音韻學、語源學、方言學、古文字學都有重要影響。《爾雅》是我國第壹部按語義類別編排的綜合性詞典,是疏通包括五經在內的古代文獻中古語詞的重要工具書。中國古代儒家倫理著作。傳說是孔子自己做的,但是到了南宋,有人懷疑是因為後人的依附。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此書為孔子遺言,成書於秦漢。從西漢到魏晉南北朝,論者達數百人。現在比較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註和宋代邢冰註。全書共分18章。《孝經》以孝為中心,集中闡述了儒家倫理思想。肯定了“孝”是上天定下的準則。“孝是天之精,地之義,人之行。”書中指出,孝是壹切美德的基礎。“男兒行大於孝。”君主可以以孝治國,臣民可以以孝理家,維護貴族。在中國的倫理思想中,《孝經》首先將孝與忠君聯系起來,認為忠君是孝的發展和擴展,並概括了其社會功能,認為孝可以“傳於神明,傳於天下,無孔不入”。

《孟子》壹書是孟子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 * *,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王霸之辯、民本、是非)和政治行動。孟子曾經模仿孔子,帶領弟子遊說各國。但當時並沒有被各國接受,他隱退了,和弟子們壹起寫書。傳世《孟子》七篇:梁惠王上下篇;《公孫醜》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高子”上下;全心全意上下。他的理論起點是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將《孟子》、《論語》、《大學》和《中庸》合稱為“四書”。從那時起直到清末,“四書”壹直是科舉考試的必修部分。孟子的文章振振有詞,氣勢磅礴,善於論證。孟子提出了性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