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古時期閩語的歷史水平》(與鄧合編),《濟南學報》2006年第3期
競爭理論中詞匯系統的發展與詞匯學的應用(3)商務印書館2006年3月
《祖堂集》動態助詞研究序(林信年著),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4月。
《醒世姻緣傳·明清句法結構歷史演變的量化研究》序(李炎著),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年4月。
廈門方言詞匯的百年變遷——三座教堂的廈門話語材料考察(與徐瑞元合作)《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
重視漢語口語和書面語詞匯的學習。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
模糊化的終極:輔音——以煙臺方言中壹些虛詞的輔音為例(與張占山合作)《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
教材語言三議(與徐瑞元合作)《語文學習》2007年第3期
對雙語教學的幾點認識《山西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繞過漢字,還是由於漢字《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版)》2007年第5期
《閩南話中的幾個虛詞》《漢語方言語法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廣州方言》2007年第5期“聽天”“聽天”與詞匯音變
《漢語反義詞復合詞研究序》(楊·),中華書局,2007年6月5日,438+10月。
中國語言學的轉型與當代任務《大壹新生》,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漢語親屬稱謂研究序》(胡·),商務印書館,2007年7月。
《閩北方言研究》前言(潘偉水)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
論漢語方言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福建師範大學百年學術系(下)》,海峽文藝出版社,2007年,11。
《漢語詞匯的衍生與演變》《福建師範大學百年學術部(下)》,海峽文藝出版社,2007年,11。
漢語方言資源及其開發利用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8
漢語方言的接觸與融合:《漢藏語系學報》,2008年第2期
客家方言中的“非對應詞”——第七屆客家方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吳多泰中國語言研究中心中國研究所,2008年6月5438+065438+10月
漢語方言資源及其開發利用:高校文科學術文摘,2008年第2期
再論東南亞漢語研究:《閩臺文化研究》2008年第3期
《瓊北閩語研究序:瓊北閩語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6438+01。
《九種普通話水平》序言,香港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發展中心,2008年9月。
《漢語口語詞匯和漢語書面語詞匯的理論與應用》(四)商務印書館,2008,9。
《福建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歷史、現狀與思考)》(第九章,方言)福建省人大常委會科教文衛委員會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9。
再論東南亞的漢語研究:閩臺文化交流2008.3(漳州師範學院)
李如龍先生訪談錄,湧泉集——李如龍教授從教五十年紀念作品集,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11。
論大語文教育(與吳明合作)《語文學刊》2008年第4期(165438+10月)
香港福佬話(與張雙清合作)《中國語言研究》2009年第壹期(3月)
漢語與漢字的互動與和諧發展《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年第2期
轉載於人大復印的《語言學與文獻學》2009年第7期
地理語言學視角下的漢語方言研究大有可為——讀《中國方言地圖集》2009年第2期
《漢語單音節詞研究》,2009年第2期
論漢語與漢字的關系及相關研究《經典與理論——上海大學中文系學術講座(二)》2009年5月。
《客家方言研究的若幹問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
《論漢語與漢字的關系及相關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4期(07月10),第9-17頁。
《論詞匯學:漢語詞匯學研究》,溫端政、吳建升主編,商務印書館,2009年7月。
論漢語方言資源及其開發利用《論中國語言資源(1)》,商務印書館,2009年9月。
音韻與方言相結合的光輝典範——商務印書館,2009,10,紀念丁聖淑先生《博學的人生與偉大的風度——紀念丁聖淑先生百年誕辰文集》
論東南亞漢語研究《首屆海外漢語方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2009年6月,165438+10月。
漢語方言研究的熱土——漢語方言研究文集(前言)商務印書館,2009年6月5日438+2月。
論“非對應詞”及其比較研究《漢語方言研究文集》,商務印書館,2009年6月5438+2月。
聲、韻、調的演變是互動的。《漢語方言研究文集》,商務印書館,2009年6月5438+2月。
論瀕危方言《南方語言學》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5日438+2月
贛方言聲母歷史水平研究序《贛方言聲母歷史水平研究》(萬博)商務印書館2009年6月5日438+2月。
傑瑞·諾曼漢學家先生對漢語方言分區的貢獻《傑瑞·諾曼漢學家晉七秩三壽慶論文集》,余愛琴、柯偉南主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學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言研究中心出版,2010年6月。
論對外漢語教學基礎教材建設華僑教育2010第2期(6月15) 8-15
量詞“張”的產生及其歷史演變(與孟合編)中國漢語2010第5期(469-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