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說過,成語多由四個字組成,少的是四個字以下或者四個字以上;特別是少於四個字的成語就更少了。所以日本人說漢語,就有了“四字漢語”的說法(見吉田盛主編的《中學現代普通話》,1978年版),有的也叫“四字成語”(見泉忠誌主編的《中學普通話》,1978年版)。但是他們在《四字漢語》和《四字成語》中列舉的壹些成語,並不是我們所說的成語,因為我們沒有那種說法。如“從左到右”、“上義”、“執行猶豫”、“查詢響應”。再比如,他們都把“春夏秋冬”“左右”“東西南北”當成“四字成語”,我們不同意。“春夏秋冬”是氣象術語,“前後左右”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方位術語,“東西南北”是地理學中常見的方位術語。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成語有明顯的四個特點。比如下面這些成語,就其來源而言,就不是四個字了。換句話說,這些成語都是由非四字成語提煉而成的四字成語。試著看看下面的習語和它們的起源之間的關系:
(1)善於觀察秋天的細節。"足夠清晰地觀察秋天的細節,但不是薪水."(《孟子·梁上》第壹部分)
(2)緣木求魚“以行求之,緣木求魚。”(《孟子·梁上》第壹部分)
(3)事半功倍。“目前宛城國之仁政,民以樂之,但仍是壹種解決之道。”“壹個故事是半古代的人會得到兩倍的工作,但這是唯壹的壹次。”(孟子公孫醜第壹部分)
(4)刻舟求劍“楚人涉水過江,其劍從舟落於水,舟刻:是我劍落之地。船停在了目的地,楚國人就從刻記號的地方跳到水裏去找劍。”船做到了,劍做不到。求劍不是很迷惑嗎?”(《呂春秋·查進》)
(5)唐代柳宗元有壹篇名為《三誡》的文章,副題之壹是《錢的驢》。《我智窮才盡》摘自本文描述的故事。
(6)壹把掃帚值壹千塊錢(或者說“壹把掃帚自己珍藏”)。“中國人說,家裏有掃帚就可以享受壹千塊錢,自己卻永遠看不到。”(曹丕《典論論文》)
從上面來看,成語的四字非常明顯。或者,如果超過四個字,我們可以減少到四個字,比如“看透秋”,“從樹邊找魚”,也可以把兩句話合並成只有四個字的壹句話,比如“事半功倍”,“我們的女兒很珍貴”。或者把壹個字比較多的故事寫成四個字,成為成語,比如“刻舟求劍”、“黔驢技窮”。
古人的壹些話本可以是警句,本可以成為成語。就因為改成四個字比較麻煩,我只好放棄了,把它當向導。比如《宋代範仲淹嶽陽樓記》就有很好的寓意,意思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但由於字數多,無法形成成語。我們只能把它當成警句,有時候也是介紹文章。而如果“苦盡甘來”,很容易說,也很容易記,所以能成為成語。而嶽陽樓裏的那句“萬廢繁盛”因為是四個字,所以成了成語。
為什麽四字成語那麽多?這大概是因為四個字比較好抓。比如中國古代的詩集《詩經》多由四句構成,古史《尚書》也有壹些四句。後來初學者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後兩種都是四句。四眼雜子和龍文鞭影第壹、二、三集都是四個字。雖然這是壹篇布道文,但足以說明這四個字是被人們喜愛和背誦的。
2.為什麽成語多為四字格,四字格是漢語成語的主要格式?翻開任何壹本漢語成語詞典,大部分都是四字成語。
以《現代漢語成語通俗詞典》(更新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為例。該詞典收錄成語8700個,其中四字成語8420個,約占90%。對此,人們自然會提出這樣壹個問題:為什麽四字格成了漢語成語的主要格式?對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回答。
1.四字格作為漢語成語的主要格式,符合語言交際的效益原則,用簡潔的語言傳達盡可能多的信息,也就是“言簡意賅”,應該是語言交際的效益原則。漢語成語無論是直接引用古詩詞,還是從古代神話、寓言、歷史故事中總結,或是從古詩詞、古句中加工,內容豐富而深刻。
考慮到語言交流的好處,習語需要壹種最佳的語言形式,既能包含復雜完整的意義,又能言簡意賅。眾所周知,成語是壹種特殊的固定詞組,在意義上是壹個完整的統壹體。不能孤立地從字面上解釋,它的功能相當於應用中的壹個詞,所以它實際上是壹個定型的語素組合。
但漢語中的語素大多是單音節的,在書寫中表現為漢字。所以,字數是求簡潔必須考慮的壹個要素。我們不妨想象壹下,如果中國成語不止四個字,甚至更多,會是什麽情況。
以《史密斯》、《四面楚歌》、《鞭長莫及》為例,它們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如果只用兩個字,顯然是說不清楚的。三個字就寫成了“狐假虎威”、“宋四面楚歌”、“鞭長莫及”,簡單明了,意思卻很不明確。
(少數成語只需要三個字就能完整表達意思,人們出於審美的考慮,將其引申為四字格,如“肉搏戰”、“不足為奇——不足為奇”,則另當別論。)如果寫成“狐假虎威”、“四面楚歌”、“鞭長雖不及馬腹”,信息容量增加不多,反而顯得多余和累贅。可見,四字格是成語言簡意賅的最佳格式。
那麽,四字成語為什麽能言簡意賅呢?這要從漢語本身的相關特點來考察。首先,構成四字成語的“字”大多是單音節語素。
它們集形、音、義於壹體,具有獨立完整的意義,可以自由或隨意使用,參與各種詞的構成,信息容量大。比如“實事求是”就是由四個語素構成,每個相對獨立的語素的意義有機聯系起來,表達壹個豐富完整的意義。
特別是“驢技窮”、“等兔”、“雕舟求劍”等成語,都是用四個語素來講述,然後進行隱喻引申,使成語包含了字面意義之外的更豐富、更深刻的含義。這無疑是由於漢語單音節語素的語義容量大。
其次,漢語是非形態語言,語言單位的構成主要靠語序和虛詞。其中,按語序直接組合與四字格成語簡潔的特點密切相關。
進入成語的語素只要能在語義上相互匹配,符合邏輯和語言習慣,就可以不借助其他語言成分,直接按語序靈活組合,形成並列、主謂、偏離、述賓、述補等復雜多樣的語法關系,並通過這種方式表達豐富的意義。比如“說話直快”,就是主謂關系中的“說話直快”和“說話快”構成並列關系;“能人為師”是由肯定關系的“能人”和述賓關系的“老師”等構成的主謂關系,都是借助詞序直接由語素組合而成。
正因為如此,才有可能在這個四字成語的小世界裏,容納如此靈活多樣的語法結構,加載如此豐富的信息內容,成為壹個簡潔的統壹體。第二,四字成語具有豐富的審美特征,受到人們的喜愛。首先,四字成語體現了平衡之美。
註重平衡之美是漢族傳統審美心理的壹個顯著傾向,體現在漢族文化藝術的許多領域。比如方形漢字整齊對稱的書架結構,古詩詞、歌詞、散文中常見的駢文詞句,古建築嚴謹平衡對稱的格局,書法、篆刻、繪畫中對緊湊、對稱、穩定的強調,都說明我們的祖先非常註重平衡之美。
這種審美傾向必然會投射到作為中國文化載體之壹的漢語上,包括人們對成語格式的選擇。四字成語在發音上是四個音節;物理上有四個方形漢字;在語素排列的節奏上,多為二兩組合,如《龍鳳舞》、《百江歸海》、《百事通》。語法上有“有理有據”、“古今中外”、“千言萬語”等大量的並列結構,都表現出強烈的對稱平衡之美。
這使得四字成語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平衡美的要求。其次,四字成語有變化之美。
均衡不等於負變。人們不僅註重平衡之美,也追求變化之美,在平衡的基礎上尋求變化,在變化中達到平衡。
比如古代格律詩的平仄變化,詞語的長短句;書法藝術中的行書、草書;飛檐、曲廊、拱橋等。在建築藝術中,都是在平衡中追求復雜變化的例子。這種對變化美的追求也深刻影響著人們對成語格式的選擇。
四字格成語錯綜復雜的變化表現在語音學上,即成語中每個字的聲調都可以形成平仄的變化和起伏,如“壹見”(平仄)、“大書特書”(平仄)、“光怪陸離”(平仄),在語素排列的節奏上,除了二對二的組合外,還可以形成壹個或三個組合,如“危/迫在眉睫”、“木/所作”、“浩瀚/如煙海”、“三位壹體”,如“壹帶/水”和
3.為什麽成語大多是四個字?成語是現代成語,是人們在長期生活中習慣使用的由固定詞語組成的短句。漢語詞匯中有大量的成語。它們都有壹定的來源,壹旦形成和出現,就被民間長期使用。
1.成語的特點。成語有兩個主要特點。第壹個特點是歷史悠久。
(1)歷史悠久。指的是成語的歷史運用。例如,成語“有信心,沒有恐懼”最早出現在依次左二十六年的Xi宮,它壹直使用了2000多年。“驚蛇”出自唐代段寫的壹個故事,離“妳雖割草,我卻驚蛇”至少有壹千年了。“捕風捉影”最早出現在宋代朱的《齋藤優子全書》中,“兩面三刀”最早出現在元《蘭集》中,“南腔北調”最早出現在清代傅茶敦沖的《燕京隨記》中。這些成語有壹百二十年甚至八九百年的歷史。
(2)流動長度。指成語使用的社會性。習語被人們所接受,並在書面或口頭上廣泛使用。像壹些來自古詩詞的成語,是從不同時代的詩詞中截取的原文,因為它們或寓意深刻,或形象生動,是全詩的警句和名句,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廣泛使用和背誦,可以流傳。例如,“春風傲”,“平分秋色”,“風滿樓雨”,“朱門酒肉臭,路凍死人”,“野火不滅,春風吹又高”等等。
第二個特點是刻板印象不變。成語是壹種定型的固定詞組,大多由四個字組成。當然也有三個字,五個字甚至更多的字。比如“出發”,“上壹層樓”,“沈船邊的千帆,病樹前的萬木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這畢竟是少數。成語為什麽大多是四字?這和漢語的特點有關。大多數中國人在音節上是成對說話的。漢語講究四聲,讀起來能產生聲音上的美感,四字結構能適應這種聲調的各種變化。《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305首詩的合集,基本上是壹個四字句。這四字句結構短小精悍,生動活潑,讀起來抑揚頓挫。在很長的歷史階段,它影響了詩人和作家,他們的作品影響了人民的語言。成語基本上來源於古籍和民間的口語,所以成語多為四個字。
而且成語不僅要能表達深刻復雜的思想,還要極其簡潔,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四個字最合適。
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其結構和成分不能隨意改變或變動。有些成語有壹組同義詞或反義詞。比如《幾言兩語》中的“言”和“語”,就是意思相近的詞;“相似”中的“大”“小”“相同”“不同”是反義詞,這些是不能隨便替換的。再比如,“奇裝異服”就是“奇怪”和“衣服”的代名詞。有人把“奇裝異服”寫成“奇裝異服”,表面上只是反映成語結構不清晰。比如“二虎相鬥”,不能說是“三虎相鬥”,“南腔北調”,不能說是“東腔西調”,“瞎子瞎馬”,不能說是“瞎驢”。
四字格的詞很多,有人專門命名為“四字格”。有的曾經是成語,有的不是。時間長了,就成了成語。我們現在有許多成語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
2.成語的來源
成語有其來源。壹個是來自群眾的口語,壹個是來自書面語,這是有據可查的。首先,從大眾口語中引入成語。
4.四字成語及其含義可以理解清楚。
出庭受審。耳聞目睹:形容看得多,聽得多,無形中受到影響。
熟悉:聽過很多次,熟悉到可以詳細說了。面授,表示長輩的諄諄教誨。不用於同行,貶義。刑罰:刑罰與所犯罪行不相稱,表示刑罰過重。
做愛:比喻反復無常或耍花招。繁文縟節:比喻其他繁瑣、多余的事情,也稱為繁文縟節。
比喻多疑,自我恐慌。方方的鑿子把不合群形容為方興未艾:事情在發展,壹時半會兒不會結束。
逆天沸騰:形容嘈雜混亂。焦頭爛額:形容努力學習或沒日沒夜地努力工作。
BLACKPINK的出道:打扮和演技。如今更像是走上了政治舞臺。
(諷刺地)快如閃電。以某些言論或事物為標準。是不是特別好?當壞事結束時,好事就會來臨。
驚鴻壹瞥:比喻印象不深刻,像水面上的光和掠過的影子,壹瞬間就消失了。說大話:說大話,往往帶有貶義。
靴間撓腮,與說和寫的點無關,未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做自己認為對的事。苦澀:總是記著什麽,形容怨恨。
(泛指對某事物的不滿)fail:接近成功時失敗。(多為惋惜)狗尾巴續貂:壹般指好與壞的延續,前後不成比例,多指文學作品。
把妳所有的錢都押上,試圖最終獲勝。比喻在緊急情況下,把所有的力氣都拿出來,冒壹次險。
瓜田李霞路過瓜田也不彎腰提鞋,免得人家嫌摘瓜;走在梅樹下也不要舉手整理帽子,免得人家嫌妳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懷疑。
用新的眼光看待它。掛漏:形容清單不全,遺漏多。
推測:用竹筒看天,用瓢量海水,比喻眼界狹窄,見識短淺。日光:比喻每個人都能看得清楚的地方。
巧奪天工:形容技藝之精巧,似乎非人力所能及。(形容人工技巧的精巧)比喻對詩歌要點和精神的揣摩和理解。
描述了大量的書籍。流汗牛,牛累得流汗。
家裏全是窮經:白頭,白頭,學經到老:長期積累,突然爆發。引人註目:形容貪婪而兇狠的凝視。
刻骨銘心:壹直作惡,不肯悔改。解散:消除不好的感覺和誤解。
荒謬:不規則,不正常。虛假離奇,不可理喻。
夢想:比喻妳想要實現的美好事物。也有人說,壹個荒誕的夢,壹個枕著荒誕事物的枕頭,被秘密地藏著:把栗子緊緊地藏在火裏:比喻冒著風險為別人做貢獻,結果被騙了,壹無所獲。
禍從壹墻之隔:災難發生在家裏,比喻內部災難。很難返回累積的重量。意思是長期形成的不良風俗習慣不容易改變。狐貍腋下的皮雖然很少,但是可以縫在壹起做成壹件皮袍。
比喻積少成多。計日工:可以算日子算進度,描述算日子算進度,描述短時間內可以成功。
聚在壹起:形容許多有才能的人聚在壹起。容不下壹根頭發:中間容不下壹根頭發,比喻離災難非常近,情況極其危急。
眾說紛紜:每個人從不同的角度對同壹問題持有不同的觀點。斯琪:看到好的,優秀的,就要向他們學習,跟上他們。
做作:形容太做作就不自然了。矯枉過正偏離的黃金法則有些過頭:它是對不可改變的信條或法律條文的隱喻。
沈默:形容不沈默。謝謝不敏感:謝謝,拒絕;麻木不仁無能。
禮貌地拒絕拒絕做某事的人。拒絕別人的要求是不對的。長期假不還,長期借,不還是有好處的:學習了就有收獲。
打開書,打開書,借著看。遵守工作秩序:嚴格遵守規章制度。
空穴來風:有山洞才有風進來。新聞和傳說的比喻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勤奮:全心全意地學習或管理。
孤,別人夠不著。(中性)狼跑了:狼和豬跑來跑去。
比喻壹群群壞人亂竄。壹個群體中有好人也有壞人,重在素質。
不要用它來換取等級,成就等。林園先生的比喻只有壹個願望,如果妳不去實現它,那也沒用。太不像話了:太不像話了,頭發都豎起來了,形容妳很生氣。用不同的眼光看待某人:用不同的眼光看待某人(或某人)。
可以在大門前放壹張網捕鳥,形容客人稀少,很冷。有很多人互相交流。
面目全非的東西的出現,變得很不好,很貶義。說明已經變得很糟糕了。用來形容技藝達到了非常嫻熟的程度。(褒義詞)用帽子給猴子洗澡,裝成人。
比喻打扮得像個人物,但又不像暮鼓晨鐘。比喻能使人醒悟。它描述了行動和目的是相反的:我想往南走,但車卻往北走。隱喻是行動和目的的對立面。
泥沙俱下,就是把不同品質的人或物混在壹起,來吸引玉石:不能用自謙的話讓對方或第三者發光;自謙的話,意思是妳很榮幸,因為別人來妳自己家,或者掛別人送妳的字畫。放肝瀝膽:比喻坦蕩誠實,也比喻無比忠誠。
沙裏淘金:比喻從大量事物中挑選精華。不期而遇:比喻未曾謀面的人。
最後艾艾結巴。不被理解為懦弱、猶豫和其他杞人憂天的擔憂:比喻不必要的擔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意思是記住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未來的借鑒:比喻唯壹的招數已經用完(貶義):用完竹子很難寫完。
有很多隱喻的事實(罪)很難說完。完美的責備:批評別人,要求完美。
屈。
5.為什麽成語基本都是四個字?不是所有的成語都是四個字。現成的成語有十壹條,與成語、諺語相似,但略有不同。
最重要的壹點是,成語、諺語是口語,成語多是書面語,屬於文學性質。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幾乎都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上的字是不能隨意改動的,而成語和諺語總是松散的,或多或少不局限於四個字。
比如“快刀斬亂麻”、“盡力而為”、“驢唇不對馬嘴”、“前怕狼後怕虎”,這些都是常用的成語;《百家爭鳴》中的“眼見為實”、“真金不怕火煉”、“有誌者事竟成”、“日久見人心”,這些都是壹些經歷,表達了壹個完整的意思,屬於諺語的範疇。成語不同於成語和諺語。
6.成語為什麽都是四個字?不是所有的成語都是四個字。
成語是現成的詞。
類似成語和諺語,但略有不同。最重要的壹點是,成語、諺語是口語,成語多是書面語,屬於文學性質。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幾乎都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上的字是不能隨意改動的,而成語和諺語總是松散的,或多或少不局限於四個字。比如“快刀斬亂麻”、“盡力而為”、“驢唇不對馬嘴”、“前怕狼後怕虎”,這些都是常用的成語;“百物中的眼見為實”、“真金不怕火煉”、“有誌者事竟成”、“日久見人心”,這些都是壹些經驗性的言論,代表壹個完整的意思,屬於諺語的範疇。成語不同於成語和諺語。
7.四字成語及其含義最低0.27元/天。百度文庫會員可以查看文庫中的全部內容>
原出版者:荊巧順
四個字解釋就是安然無恙:意思是安然無恙,沒有任何傷害。拔苗助長:比喻違背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是壞事。跋山涉水:形容旅途的艱辛。百看不厭:我對喜歡的人和事多次不滿意,說明我很喜歡。班門弄斧:比喻在專家面前賣弄技巧,不自量力。流言蜚語:把別人背後說的話傳來傳去,故意挑撥,或者在別人背後說三道四,引起糾紛。加劇:表示事情的情況變得比以前更嚴重了。不可預測的:比喻變化如此之多、如此之快的人或事物,以至於無法預測和辨別。別出心裁:指在技巧和藝術上有獨特巧妙的想法,不要羞於提問:形容人謙虛好學。不可救藥:比喻已經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不期而遇:形容事情的情況、發展、變化或難以理解的言論。堅忍不拔:比喻在壓力、惡勢力和困難面前不屈服、不低頭,表現出極大的頑強。不速之客:指不請自來的不速之客。不屑爭辯:不值得爭辯。不言而喻:不用說。描述很明顯。不約而同:要信:表示完全、圓滿。形容眾多陡峭的山峰。暢所欲言:說出自己心裏想說的話。交通:知足:形容知足,事情的發展完全符合自己的內心。承前啟後:指繼承前人的事業,為後人開辟道路。懲惡揚善:懲惡揚善。觸景生情:被眼前的場景所觸動,引起聯想,產生某種感受。舉壹反三:掌握了某壹事物的知識或規律,再去推斷類似事物的知識或規律。春天和清明:當春風溫暖而陽光明媚的時候。春華秋實:春暖花開,秋高氣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