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東華理工大學 東華理工大學(原華東地質學院)位於南昌和撫州(現在主校區在南昌),創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全院占地面積2000畝。校舍建築面積74萬平方米。經過50年的辦學歷程,東華理工大學已發展成為壹所理、工、管為主,文、經、法、教兼備的多科性高等學校。 1999年軍工院校管理體制改革後,東華理工大學由國防科工委管理調整為以江西省人民政府管理為主,實行江西省人民政府與國防科工委***建的管理體制,並於2001年與2006年連續兩次簽署了省部(委)***建東華理工大學協議。在全國首創了部屬高校管理體制調整後進行省部(委)實質性***建的新模式。學校設有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核工程技術學院、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化學生物與材料科學學院、電子與機械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文法與藝術學院、研究生部等教學單位。 東華理工大學目前校本部現有全日制在校生為24664余人。是全國首批學士學位和第四批碩士學位授權單位;2000年學院獲準開展在職人員以同等學歷申請碩士學位工作;2002年獲準開展工程碩士學位工作。近幾年,還與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單位在4個專業合作培養博士生。現有3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工程碩士授權點、55個本科專業、11個國防軍工專業(含5個國家管理專業)、1個國防重點專業、14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4個江西省品牌專業. 學院由中國工程院錢七虎院士擔任名譽院長,擁有壹支綜合素質較高、敬業精神較強的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1064人。教師隊伍中,有博士生導師8人,雙聘院士10人,副高以上人員497人,其中教授170人。中青年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者170余人;具有碩士學位者330余人,聘請兼職教授40多人。 全院有省級學科帶頭人34人,省級骨幹教師48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者27人,全國優秀教師3人,省部級勞動模範4人,省級教學名師5人,省十佳青年3人。江西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第壹、二層次人才11人,第三層次43人。科技大樓 東華理工大學被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指定為鈾礦地質和同位素水文學高級培訓中心,本校的國家級“分析測試研究中心”被國際原子能機構指定為參比實驗室。依托“核設施數字工程實驗中心”和“地理信息與數字影像技術研究中心”建設的“江西省空間信息與數字國土實驗室”,於2004年2月被確定為省級重點實驗室,並擁有“核資源與環境省部***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東華理工大學十分重視國際學術交流與中外合作辦學,近五年陸續派出專家、教師出國考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出訪20多個國家、40多批次、170多人次。1999年以來,先後派出10位科學家去日本科技廳就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問題開展合作研究。與美國、歐洲、澳洲、亞洲等國家或地區的20多所高校建立了長期的校際交流與合作關系。與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建立了長期交流與合作關系。學院還長期聘任國外資深專家來院任教。 學院秉承實事求是、艱苦奮鬥的優良校風,堅持以人為本的辦校園風光 廣場學理念,從嚴治教,註重學生素質教育,學生在全國和全省各類賽事中屢創佳績;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多年名列全省前三名。學院黨建工作成績突出,被江西省教育工委授予“2000-2003年度高校黨的建設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東華理工大學自1956年創建以來,在光榮而曲折的辦學歷程中,始終牢記辦學使命,形成、保持、發展了鮮明的“東華理工特色”:艱苦奮鬥,為國奉獻,構建核軍工學科群優勢。伴隨著祖國核工業前進的步伐,學院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勵精圖治,勤儉辦學,成為我國核工業開路先鋒―核燃料循環工程人才培養的搖籃,為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和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面對新的挑戰和機遇,學院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壹要務,牢記“兩個務必”,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主動適應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穩定外延,註重內涵拓展和可持續發展,為早日實現“省內壹流,全國知名,部分優勢學科進入國際先進行列”而不懈努力。
[編輯本段]重點學科
部級重點學科:[1] 重點學科名稱 級別 批準單位 相匹配的本科優勢專業 放射性地質與勘探 部級 核工業總公司 資源勘查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地球化學 水文學及水資源 部級 核工業總公司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環境工程 分析化學 部級 核工業總公司 應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 核技術與應用 部級 核工業總公司 核工程與核技術、勘查技術與工程 --------------------------------------------------------------------------------------------- 省級重點學科: 礦產普查與勘探 省級 江西省教育廳 資源勘查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地球化學 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 省級 江西省教育廳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省級 江西省教育廳 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系統、土地資源管理 地質工程 省級 江西省教育廳 資源勘查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 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 省級 江西省教育廳 勘查技術與工程 計算數學 省級 江西省教育廳 信息與計算科學 企業管理 省級 江西省教育廳 市場營銷、會計學 應用化學 省級 江西省教育廳 應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 計算機應用技術 省級 江西省教育廳 材料學 省級 江西省教育廳 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化學 核技術及應用 省級 江西省教育廳
魯東大學
學校簡介
魯東大學 [英]Ludong University , (簡稱魯大) 魯東大學是壹所以文理工為主體、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重要綜合性大學,是教育部漢語言、生物學學科重點建設的高校。坐落在
校徽美麗的濱海城市煙臺。學校目前占地2134畝,校舍建築面積82.6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7.9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63億元;館藏紙質圖書191.5萬冊、電子圖書188萬冊,中外文數據庫29個、特色數據庫4個。建有現代化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網絡中心、體育場館等設施。這裏依山,山勢嵯峨而多姿;這裏傍海,大海磅礴而有容。登臨山巒峰巔,晨觀黃海曉日,夜聞松林濤聲;俯瞰校園,綠樹成蔭,花團錦簇,校舍建築布局合理,錯落有致,“山東省花園式校園”名副其實。原中國文化部部長、中國著名作家王蒙評價魯東大學“人傑校靈”。
開拓進取的發展歷程 學校於1930年始建於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千年古縣萊陽,歷經山東第二鄉村師範,膠東公學,眼鏡湖萊陽師範學校,萊陽師範專科學校,煙臺師範專科學校,煙臺師範學院等歷史階段。2003年原直屬山東省交通廳的建校於1978年的山東省交通學院(煙臺)並入煙臺師範學院,2006年,經教育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學校更名為魯東大學,跨入了壹個新的發展時期。 魯大東門建校80年來,學校秉承“厚德、博學、日新、篤行”的校訓, 弘揚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紅燭精神,繼承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了“求真求善,尚實尚行”的校風,“嚴謹敬業,立德樹人”的教風和“求是致用,成人成才”的學風,這壹切融匯成壹種巨大的內在精神力量,成為學校 開拓進取、不斷發展的動力之源。 質量至上的人才培養 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學校形成了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現設有19個學院、2個教學部、61個本科專業,分屬魯大南大門文、理、工、經、管、法、教、史、農9大學科,現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省級品牌特色專業8個,建成省級精品課程14門。1998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目前***有碩士學位授權學科34個,涉及6個學科門類的15個壹級學科。2005年成為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單位。目前,全日制在校生23734人,其中各類碩士研究生1000余人、本專科生23005人、外國留學生147人;另有函授生6027人、在職碩士研究生217人。 學校堅持走內涵發展的道路,適度控制辦學規模,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人才培養過程,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生基本理論紮實,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1997年山東省本科教學工作評估和2001年山東省普通高校本科教學質量評估中,成績突出,名列前茅。2001年順利通過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多年來,在有可比性的考試與競賽活動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其中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壹次性過線率均在70%以上,全省計算機應用能力統考壹次性通過率均在93%以上,應屆本科畢業生考研錄取率均在30%以校園風光上。2005年,在全國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基本功大賽中,榮獲團體總分第五名;2006年,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國家壹等獎3項、二等獎6項,獲獎的等次和數量位居山東省高校首位;外國語學院張海燕同學參加“第三屆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比賽,在連續兩屆冠軍空缺的情況下脫穎而出,獲得文學翻譯組冠軍,得到評委專家王蒙、陸谷孫等的高度評價。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王海強等3名同學獲得山東省首屆大學生物理教學技能比賽壹等獎。畢業生年底就業率連續多年均在85%以上。 成就顯著的學科建設 學校重視學科建設,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學科整體實力和水平不斷提高。現擁有漢語言文字學、英語語言文學、專門史、藝術美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運籌學與控制論、自然地理學、原子與分子物理、應用生物技術9個省級重點學科與實驗室。其中,漢語言文字學是山東省強化建設重點學科,該學科在中文信息處理方面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詞匯學與詞典學研究處於國內領先水平,設有教育部漢語辭書研究中心。 全國首家漢語辭書研究中心經過多年的學科建設,現已擁有34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不斷提高。學校自1999年開始培養第壹屆研究生至今,碩士研究生在校期間發表論文696篇,主編、參編著作7部,4篇學位論文被評為山東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7項成果被評為山東省研究生優秀科技創新成果獎。 日趨優化的師資隊伍 學校十分重視師資隊伍建設,確立“培養、引進、提高”並舉的建設思路,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和中青年教師培育工程,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積極培育高層次創新人才。學校擁有壹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現有師資129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05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者817人。其中,“泰山學者”1名,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專業技術拔尖人才6人,山東省中青年學術骨幹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11人,山東省教學名師4人,研究生導師167人,省級教學團隊1個。另有特聘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9名,師資隊伍結構合理,整體素質高,發展趨勢好,滿足了本科教學工作的需要。 不斷增強的科研實力 學校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科研為先導,科研水平不斷提高。現有教育部漢語辭書研究中心、山東省食用菌工程技清華、北大、魯大合作***建術研究中心、山東心理教育研究與咨詢中心等9個省部級科研機構。其中,山東省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山東省食用菌專家顧問團掛靠單位,“十五”以來承擔國家級科研課題***7項,省級科研課題18項;17項科研成果通過國家和省部級鑒定;獲中國高校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10項獎勵;先後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300多篇;在全省培植了12個省級食用菌示範縣,創造了社會經濟效益40多億元。 2001年以來,學校先後承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912項,其中“863”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49項,省部級項目129項,廳局級項目83項,通過鑒定科技成果44項;出版學術專著129部,發表學術論文6976篇,其中被SCI、EI、ISTP和SSCI收錄284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轉載或摘引47篇;獲得各類科研獎勵448項,省部級以上43項。 日益廣泛的國際交流 學校積極開展中外合作辦學,不斷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作為原國家教委首批公布的具有接收外國留學生資格的200所高校之壹,先後與韓國、日本、美國、俄羅斯、加拿大、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的37所大學建立了校際友好交流關系,在學生交流互派、學分互認等方面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與合作。近十年,***接收各類外國留學生4042人。 目前,已與國外多所大學合作開展“2+2”和“3+1”模式的本科生培養,為學校和學生的發展拓展了空間,促進了對外交流,擴大了學校在國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不斷提升的社會影響 80年辛勤耕耘,春華秋實,如今的魯東大學已是桃李芬芳,人才競秀。7萬多名畢業生,遍布社會各行各業,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為地方基礎教育事業撐起了壹片藍天。多年來,畢業生以綜合素質高、敬業精神強、基礎知識牢和職業技能好而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在畢業生中,有的成為省、市黨政領導和著名企業家;有的成為學界精英,如劍橋大學丘吉爾學院院士、東方語言研究所所長袁博平,齊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首席專家王誌民教授等;有的成為文壇翹楚,形成了以國際知名作家、山東省作協主席張煒為代表的飲譽文壇的“魯大作家群”,文化部原部長、當代著名作家王蒙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與認可。 學校具有悠久的教師教育歷史,形成了鮮明的教師教育優勢和特色,為山東省特別是膠東地區的基礎教育做出了重中國著名作家張煒要貢獻。 在培養的7萬多名畢業生中,有5.4萬余人從事基礎教育工作。他們秉承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紅燭精神,在基礎教育壹線辛勤耕耘,化雨潤物,育英哺華,成為煙臺、威海地區基礎教育的頂梁柱。 近年來,學校各項事業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社會影響不斷擴大,贏得了多種榮譽稱號。2004年被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授予“普通話水平測試先進測試站”稱號;同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國高等教育學歷證書電子註冊管理工作先進集體”稱號;2005年被中***中央組織部授予“幹部人事檔案工作目標管理壹級單位”稱號;2007年被國家語委授予“國家級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校”稱號;2002年第三次被評為“山東省高等學校先進教務處”;同年被山東省原文化部長王蒙題詞教育廳評為“自動化建設先進圖書館”;2002年以來,連續五次被***青團山東省委等五個部門評為“全省大學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2005年被山東省委高校工委評為“德育工作優秀高校”;2007年被山東省委高校工委評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同年被山東省人事廳、教育廳評為“全省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等。 “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面對新世紀千帆競發、百舸爭流之勢,全校上下正在凝心聚力,篤誌強校,力爭經過20年或更長壹段時間的不懈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在國外有壹定知名度、國內有較大影響、水平較高、特色鮮明的教學研究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