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韓愈
或請教良醫,羊城余,妳能成為有識之士嗎?博學多聞,不求聞他人。走古人之道,是對金的輕蔑。晉國有千千萬萬賢惠善良的人。大臣聽了,推薦了,天子以為會勸大夫。大家都覺得中國,但是洋子不喜歡。在位五年,看其德,若在野,能否以財換心?
更應該說:是《易》中所謂的恒德守貞,主兇。做壹個有美德的人是邪惡的嗎?伊谷《商九》雲:“不做太子,貴為貴人。”《劍》中的“六二”說:“王,匪鞠躬。”丈夫也生活在不同的時代,遵循的美德也不同。如果“古”的“上九”住在沒用的地方,就會導致匪弓之節;以《建》中的“六二”為位,處於王官之位,不務正業之心,輕率不周。做不到就做不到,特別是最後不到。今天,洋子上任了,不算太早;聽聞世事得失,並不陌生;天子在等,不是白等的。對政治只字不提。視政治得失而定,越人若視秦人肥瘠,忽不加喜於心。問其官,則諫之;先問他工資,再問他醫生的職級;如果妳問它的政治,妳會說我不知道。有辦法的人真的那麽踏實嗎?而我聽到的是:有官有衛者,不得其職;對自己的話負責的人,不去就去。洋子認為什麽是真的?有話不說,沒話不去,這都沒問題。洋子會是陸石嗎?古有雲:“官不窮,有時窮。”也叫呂氏。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是宜。如果妳堅持住,妳也可以。蓋孔子試圖做壹個專員,他試圖占田地的便宜,但他不敢怠慢自己的職責。他壹定要說“會計剛好夠用”“牛羊剛好夠用”。若洋子秩不卑不窮,章分明,如此,又能如何?
或者:不,不是這樣。夫與洋子為惡,惡是以臣而名,招其君者。所以雖諫且議,不清不楚。《書》上說:“妳若有賈莫賈誼,則人從內告妳,從外順妳,說:西莫李芑,唯我德從後。”如果洋子的意圖是壹樣的,那也是壹樣的。妳越應該說:如果洋子的意圖是這樣,他會很困惑。進了就諫君,出了就當大臣宰相,這不是洋子該做的事。原來用布條藏在茼蒿下的福洋子,被主尊了。他在此,官方以諫之名。以職為宜,讓後人知道朝廷有直言不諱的大臣,天子有不僭取而言諫之美。普通巖*之人,聞之所慕,結之所系,願入闕下,而延其言,吾君在堯舜,西虹在無極。如果“書”是所謂的,部長、首相都不是洋子該做的。而洋子的心,會讓妳們這些人討厭嗎?也是啟蒙。
或者:洋子不求聞,人家聞,妳不用求用。必須起床。保持它的方式不改變它是怎麽回事?嶽躍:自古以來,聖人和聖人從來不想被聽到和使用。當時閔的委屈,人民的委屈,得其所。不敢獨善其身,但必須幫助世界。我是個嬰兒,我會死的。所以,余壹直不進家門,洞席不暖,卻不準墨去貴州。二聖壹聖的人,不知道平和、真誠、敬畏命運是樂趣,也是悲哀、貧窮。壹個人光有天賦是不夠的,還需要真心想彌補的人。耳目之於身,耳聞目見,聽其是非,視其險易,然後得好。聖賢是人的耳目;人之時,聖賢之體也。而洋子不賢惠,就侍奉賢惠來侍奉他;妳賢惠,就怕命運,怕可憐人。邪惡可以自娛自樂?
或者:聽說君子不加他人,而以為邪正。如果我兒子的理論是直的,那就是直的,沒有什麽是傷道德,浪費文字。好言招人,之所以全國的伍子胥見了琪宇也,我的兒子也聽說了嗎?越曰:君子若居其位,必思其官亡。如果妳沒有得到壹個位置,妳應該考慮清楚。我會加入明道,不是因為我認為它是直的。而且國家的武功出不了好人,但是好字據說亂,所以殺了。《列傳》說:“只有好人才能承受所有的言語。”據說聞聞就能改變。我兒子告訴我,“洋子可以成為壹個有能力的人。”雖然現在做不到,但洋子不會是好人。
翻譯1
有人問太醫羊城:“他算不算有德之人?”他學識淵博,見多識廣,不需要求教。按古人的原則辦事,住在山西壹個偏僻的地方。山西人民受他的德行影響,所以成千上萬的人都是善良的。壹位大臣聽說後,推薦了他,天子任命他為謀士。人家覺得很光榮,洋子卻不笑。他在這個位置上五年了,德行就像是在野。他是不是壹個因為財富而偏離心智的人!"
韓愈,我回答他說:“這是《易經》中的易卦說的:男人長時間保持節操是不好的。怎樣才算有識之士?《易經》前九卦說:‘不要侍奉諸侯,使妳的情操高尚’。《建》中的六二卦說:‘國之臣子危,非因其自身之故,乃為國與君。’這也是因為不同時期遵循的道德標準不同。就像《顧》中的九爻,妳處於無為的狀態,卻要投身於壹項力所不及的崇高事業;比如《建》中的卦,處於國家官員的位置,卻把不理國家大事當成高尚的誌向,於是冒進之禍就產生了,對官員不作為的現象也有大量的諷刺。這樣的模式不能作為標準,其錯誤的遺產最終將難以消除。現在楊先生在位時間短,不可能不熟悉世事得失。天子待之以情,對國家大事得失卻只字未提,就像越國人看著秦人的肥瘦,心中沒有壹點喜憂參半的感覺。問他官職,說他是建議博士;問他工資,他說‘壹個醫生的工資’;問他的職責,說‘我不知道’。壹個有識之士,是這樣嗎?而且我還聽說有官職的人不說職務就走;那些有責任提建議的人離開了,沒有任何效果。楊先生今天認為他已經為自己說話了嗎?沒有什麽值得認可的,就是妳說話不算話,沒有他的話不走。楊先生是為了工資當官的吧?古人有句話:‘做官不是因為窮,有時候是因為窮’,意思是做壹個收入很高的官。這樣的官員就應該辭去高貴的職位,留在卑微的職位上,留下財富,過著貧窮的生活,就像那些守關加班的人壹樣。孔子曾經是糧倉和六畜的監管人,但是他不敢耽誤自己的職責。他壹定要說‘統計停了才算’和‘牛羊長好了才算’。向陽先生的工資不低微不差,這是很明顯的,但是他這樣做可以嗎?"
有些人說,“不,不是這樣的。楊先生之所以沒有諷刺皇帝,是因為作為臣子,他沒有為了博取功名而做出任何揭露君主過錯的事情,所以雖有建議和議論,卻無人知曉。《書經》上說,‘有良策,進去告君。妳在外面誇國君說:‘只有我國君的德才能想出這麽好的計策。楊先生的意圖與此相同。"
韓愈,我答道:“如果楊先生的用意是這樣,那我就更糊塗了。大臣、宰相進去諷刺君主,出來當密使,這是壹件事,不適合楊先生。楊先生曾隱居在蒿草棚下做老百姓,皇帝因其行為得體而獎賞他,並提拔他到這個位置。以諫諍為官職之名,以行動盡責,讓全國各地和後世都知道朝廷有直言不諱的朝臣,天子有不誤賞,順聽諷刺勸告的美德。那些隱居深山的人羨慕他,把衣服紮起來,把頭發紮起來,穿得整整齊齊,還願意到朝廷來發表意見,這就使我們的皇帝成了堯舜那樣的聖人,他的英明神武的名聲永存。《詩經》上說,楊先生當不了大臣,當不了宰相。而楊先生的本意是讓國君討厭聽到他的缺點,對嗎?就是為了促進這種現象。”
有人說:“楊先生不求功名,是人張揚了他,君主任用他而不是被任用。這是最後的手段。他堅持自己的原則。為什麽怪他這麽嚴格?”
韓愈對我說:“自古以來,聖賢從來不求功名,也不求任命。擔心當時的不公,擔心人民不被治理,按照他們的原則,不敢獨善其身,必須拯救世界;艱苦的工作直到死亡也沒有結束。於是於沒進家門,孔子也沒來得及暖座繼續遊說各國,而墨子家的煙囪常年黑煙黑。這兩個是聖人,壹個是智者,難道不知道他們的安逸就是享樂嗎?我真的敬畏上帝賦予的責任,同情民間的疾苦。上帝賦予壹個人德行的能力,是否意味著他比別人優越?事實上,我們應該用它們來彌補這個世界的不足。耳目在身體中的作用,耳朵是用來聽的眼睛是用來看的,把那些是非聽清楚,看到那些風險和容易,身體才會安寧。聖賢是那個時代人的耳目;當時的人是聖賢之體。而楊先生不賢惠,就由賢惠之人來服侍他的上級。如果他真的有德,那他應該早就敬畏天命,憂國憂民了。他怎麽能放松和享受呢?”
有人說:“聽說君子不喜歡強加於人,也不揭穿別人的秘密,指責別人的錯誤,以示坦誠。“像王先生這樣的聲明已經夠直白了。這不是有損自己的德行,浪費口舌嗎?我喜歡把事情原原本本講出來,揭露別人的缺點。難道先生也聽說過郭伍子在齊國被殺的原因?”
韓愈,我說:“君子在其位,欲死其職;如果妳沒有得到那個職位,妳應該努力通過說好他的話來解釋他的理由。我想澄清真相,而不是為了表現自己的坦誠,強加於他人。而且郭武子無法接近好人的理解,只是喜歡在壹個內亂的國家把自己的話都說出來,所以被殺了。古書上說,‘只有好人才能接受所有的言論。’意思是他們聽完之後可以改正自己的缺點。妳告訴我:‘楊燦先生被認為是壹個有識之士。’雖然達不到他現在認為的高度,但楊先生不是個好人嗎?"
翻譯2
有人問我:向羊城大夫進諫能算道德學者嗎?他學識淵博,見多識廣,不希望人們知道他的名聲。他履行了古人的道德標準,生活在山西省的邊境。山西邊境地區有成千上萬的人受他的道德影響,踐行仁愛。大臣聽說後推薦了他,皇帝任命他為顧問醫生。人家覺得很光榮,楊先生卻沒有高興的表情。他擔任這個職務已經五年了,他的品德似乎和他隱居時壹樣。他怎麽會因為他的財富而改變主意呢?
我回答:這是我在易經裏說的。長期保持壹種道德行為而不使之適應環境,對士大夫是有害的。有道德的人在哪裏?在《易經》的《商九》中說:“我不要侍奉諸侯,我只要自己的節操。”《易經》的“六二”文辭中又說:“正因為他忽略了自己,所以壹個臣子才不避難就易,敢於直言,忠於君主。”那不是因為時間地點不壹樣,規則不壹樣嗎?就像《顧瓜》裏的“尚九”說的,他處於不被任命的地位,卻去表達他無私的正直;還是那句話,就像瓜瓜裏的“62”說的,身居王臣之位,卻把不為諸侯效力的節操當貴人,那麽求官升官之禍就生了,失職的罪名就升了。這種野心是不應該被模仿的,最後必然會走向罪惡。現在楊先生已經在位很久了;知道國家政治措施的正確與錯誤,不能視為不熟悉;皇帝蔑視他。但是,他從來沒有說過壹句關於國家政治的話。看國家大事的得失,就像越南人看秦人的胖瘦壹樣,不在乎。他的內心沒有喜怒哀樂的波動。問他擔任什麽職務,說他是壹個建議的醫生;問他工資多少,就說是博士的檔次;當被問到他的政治狀況時,他回答說我不知道。有道德的人,是這樣嗎?另外,聽說有公務的人,不能勝任就要離開;有建言任務的人,提不出有用的建議就辭職。現在楊老師是否認為自己提出了建議和批評?兩種態度都不對,就是能批評而不提,也不能批評而不走。楊先生的工資是當官的嗎?古人雲:“做官不是因為家裏窮,有時候是因為窮。”指的是那些拿薪水的官員。妳應該辭去高職位,擔任低職位,放棄財富,安於清貧的生活,只做個守門人,巡夜。孔子以前是管糧倉的小官,管畜牧的微末,卻不敢怠慢。他總是說“只有核算準確了,任務才能完成”,“牛羊才能順利成長”。像楊先生的工資,不低不微薄,這壹點很清楚,但他的行為卻是這樣的。可以嗎?
有人說:不,不是這樣的。楊先生是壹個痛恨讒言皇帝的人,更痛恨那些以公開揭露其君主的過失而出名的幹將。所以他雖然向皇帝提了意見和建議,卻沒有讓別人知道。史書上說:“妳有好的計策,就告訴妳的君主。當妳走到外面,告訴所有人:這個計劃和智慧來自我們的君主。”楊先生的本意也是這樣的。韓愈回答:如果楊先生的意圖是這樣的,那他就更糊塗了。進去給君主出主意,出來不讓別人知道,這是大臣和宰相的做法,不是楊先生該做的。楊納先生原本是個平民,隱居在草地上。皇帝很欣賞他的品德,提拔他做了禦史大夫。他要真的做出成績,履行職責,讓全國各地和後人都知道朝廷有直言不諱、不屈不撓的臣子,君主有不濫賞、出謀劃策的好名聲。這也許會讓山野的隱士們壹聽就羨慕不已,紮好腰帶,挽起頭發,甘願到宮門下陳述言論,讓我們的君主成為堯舜那樣的聖賢,讓他們的偉大名聲流傳千古。正如史書所說,那是大臣和宰相的事,不是楊先生該做的事。況且楊先生的想法會讓國君對自己的錯誤深惡痛絕吧?這就是在這方面啟發君主的東西。
有人說:楊先生沒問名字別人也認識,也沒問約,但是君先生用了他。他必須以壹個官員的身份出現,他保持他通常的行為準則。妳為什麽如此嚴厲地責備他?韓愈說:自古以來,聖人賢人,都不是因為追求功名而任用的。他們可憐自己所處的動蕩時代和不穩定的民生。在獲得道德和知識之後,他們不敢獨立,而必須投身於這個世界,幫助這個世界。努力工作,為生活不懈努力,至死都不停止。所以大禹在抗洪的過程中,三次路過自己家門口,都沒有進去看壹眼。孔子周遊世界的時候,連坐在桌前取暖的時間都沒有,又出門了,而翟墨從來沒有在壹個和平的地方住過,他住的地方爐子上的煙囪也沒有那麽黑,所以他離開了家。那兩個聖人和壹個聖人難道不知道安逸生活的快樂嗎?我真的敬畏上帝的旨意,憐憫人民的貧困。上帝賜予這些人聖賢的美德和能力,不過是讓他們變得多余罷了。真的是通過他們來補充別人的短板。耳目為人,耳管聽,目管看,聽出是非,看到安全,然後身體才能安全。聖賢聖賢是人間的耳目;天下為聖賢之體。況且,楊先生若不是聖人,早就該是聖人派來侍奉君主的了。如果他真的是壹個聖人,他應該敬畏天意,同情人民的貧困。怎麽能只關心自己的閑適呢?
有人說:聽說君子不願意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別人,討厭以攻擊別人為氣節的人。就像妳說的,直白就夠直白了,有點損道德,浪費口舌,不是嗎?我喜歡直言不諱地揭露別人的缺點。這就是郭伍子在齊國被殺的原因。妳可能聽說過,對嗎?韓愈說:君子有官職,就要做好殉職的心理準備。如果他沒有得到官位,他會考慮修改語言來闡明他所掌握的真理。我在努力澄清事實,而不是因為我認為我很誠實,人們接受他們不想要的東西。況且郭武子被殺是因為沒有遇到壹個善良的人,喜歡在壹個亂七八糟的國家裏仗義執言。《國語》說:“只有好人才能毫無保留地接受批評。”也就是說,他能在聽到別人的建議後改正自己的錯誤。妳告訴我:“楊燦先生被認為是壹個有道德的人。”盡管楊燦先生現在做不到,難道他將來不能成為壹個有道德的人嗎?
給…作註解
1.勸諫大夫:官名,主管議政,勸諫皇帝。陽城(736-805):隱居中條山(今山西省南部)。七八八年(貞元四年),唐德宗稱他為諫大夫。據《舊唐書·羊城傳》記載,羊城成為諫官後,其他諫官紛紛議事,細枝末節都傳到皇帝那裏。陽城沒日沒夜的和二哥還有客人喝酒,讓人猜不透他的用意。及貞元十壹年。德宗聽信讒言,要懲罰聖人魯直,任命裴顯靈為丞相。陽城孤註壹擲的諫,改變了局面,但他被貶謫。
(2)晉:周朝古稱,轄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及陜西壹隅。意思是:邊界。
3熏蒸:熏陶,影響。
4大臣:指李弼。據順宗記載,德宗貞元三年六月,李泌為相,次年陽城為諫大夫。
⑤洋子:即陽城。
⑥這句話的引語見《易》中的恒卦:“恒氣得真。女的幸運,老師兇。”意思是說,女人永遠保持壹個行為準則是好的,對男人是不好的。按照封建禮教,女人要嫁終身,男人要適應性強,不能盲從。
⑦上九:周易每個卦都有六個字,下面的上九和六二是卦名。“不侍奉諸侯,貴在其事”是《顧卦》中的前九個字,意思是隱居不仕。
⑧王晨(紀m n),土匪鞠躬的原因:身為臣子不避困難,輔佐君主,因為他可以不理會自己。旺達,盡力而為。土匪,傳“不”。弓:自我。
⑨ ⑨:實踐,即履行和執行。公開:空缺。越、秦:周朝的兩個諸侯國相距甚遠,越往東,即今浙江壹帶。秦在西北,現在的陜西壹帶。下壹位醫生:周舟的軍銜名,各國元首。唐朝的時候,給我出主意的大夫叫鄭武品,年薪200石,職級相當於古代大夫。“官守”有四句:出自孟子公孫醜。盧氏:為薪當官。“為官不為窮”:參見孟子·萬章。做官本來的目的不是為了救窮,有時候為了脫貧也是允許做官的。“宜言”兩句:古人認為,為了解決生活問題,做官,就是做官,不要高,拿優厚的俸祿。扶住門:保持門關閉。Tuò:加班。專員:古代掌管糧食的小官。承天:古代官名。春秋時期魯國掌管畜牧業的小官。會計:管理財務,材料和出納事務。張章:壹個明顯的表象。
評論和分析
針對德宗勸諫大夫陽城不認真履行職責,卻不問政事得失的不良表現,《為官之辯》以問答的形式直接批評陽城的行為舉止,指出為官者應認真對待自己的官職,忠於職守,不能敷衍了事,得過且過。因為文章有針對性,羊城確實改了風格,這是後話。爭臣論也叫罷官論。
《為官之辯》的寫作采取問答的形式。首先對方提問,提出羊城是“有路之人”的觀點,並闡述其理由。雖然是個問題,但我其實是希望得到韓愈的認同。這就逼著韓愈去論證什麽是“有路子的人”,什麽是“爭臣”。經過這第壹輪辯論,對方實際上已經失去了陣地。如果妳向形勢低頭,妳就得和詭辯鬥爭。認為陽城沒有諫,只是不想給國君壞名聲,所以雖然諫了,外人也不知道。這種詭辯應該說是很難反駁的,因為在古代,君主是神聖的,官員不想讓妳背負惡名,隱藏他們的訓誡。朝鮮所謂的燒草,是為了世俗而說的漂亮話。解說員試圖以此讓韓愈啞口無言。但韓愈繼承了原始儒家的政治原則,並沒有把君主當成普通人壹樣神聖。諫官成立的前提是君主會犯錯,所以隱瞞君主作為諫官犯錯的事實,久而久之會讓君主真的認為自己壹直是明智的、正確的。這種行為的危害顯而易見。如果羊城真的像批評者所說的那樣,是為了有意讓君主養成“聞惡”的危險習慣嗎?第二輪辯論過後,勝負已成定局。但對方仍然可笑地抵制,甚至最後提出了與原來觀點完全矛盾的理由,企圖讓韓愈最終收回對羊城的批評,但這只能讓他越來越失去道德立場。全文的整個辯論設計真的很精彩。
歷史事實是,魯直被貶時,陽城曾向他進諫,可見他是壹個負責任的進諫者。但他壹開始當五年勸諫官確實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