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繼文長期從事地球物理學和地球動力學的研究和教育工作。
基本介紹中文名:滕繼文國籍:中國出生地:黑龍江哈爾濱出生日期:1934年3月14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畢業院校:前蘇聯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主要成就:1999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果、榮譽表彰、社會服務、人物經歷1934年3月14、滕繼文出生於哈爾濱滕繼文於1956年7月畢業於東北地質學院物探系。1962 65438+2月,畢業於前蘇聯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物理學和數學副博士。先後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國家地震局地震地質大隊、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1999年6月10當選中國科學院地球科學部院士。主要成果是1的科研成果。和導師壹起創辦了中國地殼上地幔地震探測隊和觀測系統,培養了壹批該領域的優秀中青年科研人才。提出了中國巖石圈結構和屬性分布不均勻性和各向異性的基本模型。2.在中國東部(華北和華南)、西部(西北和青藏高原)和中部(南北地震帶)進行了大量高精度勘探和數據采集,表征了不同類型的殼幔精細結構,確定了地球物理邊界場的回波。3.在青藏高原率先開展殼幔結構探索和大陸動力學研究,尋找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擠壓過渡帶和高原縮短、增厚、隆升的獨特回聲和模式;指出攀西構造帶是大陸內部被動活化的古老裂谷帶。4.首次發現並提出第二深度空間(50-2000米)金屬礦產資源和油氣能源(5000-10000米)勘探發現大型和超大型礦產資源,提出雙相沈積(陸相和海相)、雙基底(中生代、新生代和古結晶基底)和雙機制(有機和無機)混合成因;強震孕育、發生和發展的新概念及深部介質的物理性質和結構環境。5.目前,南起中越邊境,貫穿我國南北的跨多個構造體系的超長(沿線108E)重、磁、電、震綜合地球物理剖面正在實施、研究和勘探。滕繼文院士40多年來壹直工作在巖石圈物理學和地球動力學的前沿,為地球物理學這壹前沿和前沿學科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多年的艱苦研究和深化,積累和建設,發現和創新,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體系。主持了青藏高原、攀西構造帶、華北與大陸邊緣、華南、西北造山帶、沈積盆地等壹批重大、重點研究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取得了壹批高水平成果,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他和他的同事們壹起為中國巖石圈物理學和動力學研究領域的開拓和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集野外觀測、數據處理、分析解釋、方法研究於壹體,開展高水平的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信息綜合研究。在小角度近垂直深反射、人工震源地震廣角反射與折射、中國典型地質構造區巖石圈物理與大陸動力學、造山帶與油氣盆地深部構造背景、大陸拉張與裂陷、地震“孕育”的深部介質與構造環境等地球物理深部探測理論與方法領域開展了壹系列創新性研究與探索, 以及復雜介質和結構中地震波的理論和數字模擬,取得了壹系列創新性的科研成果,在相關研究領域取得了壹定的成果。 對重大地球物理研究項目提出十余項建議。學術著作
滕繼文在國內外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出版專著9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博士生導師、教授榮譽表彰。1999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滕繼文曾擔任國家305重點項目專家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動力大地測量開放實驗室、巖石圈構造演化開放實驗室、地礦部應用地球物理開放研究實驗室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重點實驗室(物理模擬)學術委員會委員,國際IGCP267(三維地球物理)中國組成員, 中國巖石圈深部探測專業委員會地震學會副主任,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大陸動力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地球物理教學委員會主任。 滕繼文院士曾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國家地震局地震地質大隊、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歷任國家305重點項目專家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動力大地測量開放實驗室、巖石圈構造演化開放實驗室、地礦部應用地球物理開放研究實驗室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重點實驗室(物理模擬)學術委員,國際IGCP267中國組(三維地球物理)成員, 中國地震學會巖石圈深部探測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地球物理教學委員會主任。 青藏高原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大陸動力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分會主任委員、中國地震局科技委員會委員、地震預測委員會委員、地震過五關專家委員會委員、《地學卷》主編、《20世紀中國著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述》、《自然(中國)百年科學經典》主編、《自然、 《科學的生活記錄》《地球科學的進展》主編,《中國地球科學大辭典》副主編,《地球物理學》主編,核工業吉林大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現為吉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雙聘院士。目前吉林大學是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10班李四光班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