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如何在語文閱讀中培養初中生的質疑精神

如何在語文閱讀中培養初中生的質疑精神

如何在語文閱讀中培養初中生的質疑精神

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分階段(7-9年級)的閱讀目標明確指出:“我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體會,我能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問題,我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也指出:“...註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主動的、個性化的學習。”可見,具備質疑能力是學生應該達到的學習目標。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鼓勵學生自由地、個性化地、創造性地表達,發展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他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斷,並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進行解釋、評價和質疑。“因此,我們提倡將學生的提問行為帶入課堂。筆者認為,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要珍惜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進取精神,首先要註重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因為好奇心和質疑能力是密切相關的。通常,當人們尋求真理的好奇心受到傳統觀念的擠壓時,好奇心就會轉化為質疑精神。基於觀察和思考的質疑精神是好奇心的進壹步提升。需要註意的是,學習的過程是壹個不斷產生問題和排除問題的過程。學習從思考開始,思考從懷疑開始。宋代學者朱說:“學貴而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壹個問題比解決它更重要。”“那麽,為什麽我們語文課大部分學生沒有提問的習慣和能力呢?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筆者做了以下探索和嘗試。

學生在閱讀教學中沒有問題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壹)習慣已成自然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人的天性,但孩子進了校門,問題就逐漸減少,甚至不出問題了。這是為什麽呢?就閱讀教學而言,學生始終處於被“組織”的狀態,主動權始終掌握在教師手中。提問成了老師的專利,學生只有回答的義務。老師提前精心加工設計問題,循序漸進,環環相扣,問問題,學生則忙著處理老師的疑惑和疑問。至於什麽問題,為什麽,學生不知道為什麽。在這種不斷強化的閱讀教學環境中,學生形成了壹種思維定勢和壹種壞習慣,就是老師不問就不知道怎麽學,沒有問題。課堂教學完全依靠老師的“牽引”,學生在閱讀中缺乏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只能聽從老師的指令。會出現什麽問題?目前,雖然“問題式教學”已成為新課標下閱讀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熱點,但從教學期刊上發表的相關論文、教學設計、教學記錄來看,幾乎都是圍繞如何研究或落實教師通過設計問題來指導學生閱讀,而如何在閱讀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文章卻很少。可見,教師仍然沒有把學生作為真正的主體,教學中師生觀的轉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倡導教師和教材

學生的無題意識也來源於老師和課本的權威。長期以來,我們壹直在進行“聽話教學”,體現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就是要恭恭敬敬地聽老師的分析和講課,把老師說的話當作唯壹正確的觀點,甚至記錄下來,幫助我們理解和掌握。就教材而言,編者在單元提示、課文提示和課後練習中明示或暗示課文的思想意義和形式手法,成為學生閱讀的“依靠”,即學生不依靠自己的閱讀去發現和提問,展示自己真實的閱讀情況,而是從提示和練習中尋找理解課文的問題和答案,使學生養成壹種依賴和慣性。重慶玉溪學院蔣篤堅教授做了壹個調查,在他多年帶師範生的教學實踐中做了問卷統計,截取了528名初中生,占73%。總之,教師權威和教科書權威對學生有很強的認同感,形成了壹種“集體無意識”,約束了學生的思想和思維,打消了學生個性化閱讀的疑慮。

(三)文體知識的制約

閱讀教學的知識主要表現在用有限的文體知識來控制閱讀教學活動。比如小說教學就是人物塑造、情節發展、環境描寫的解剖;議論文教學就是用論點、論據、論據的知識去理解,或者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進行機械的智力分析。這些知識方法雖然具有風格相近的壹般特征,但也必然會錯過文章寫作的豐富性。所以不能簡單的用抽象的術語來代替閱讀的具體分析。學生接觸到每壹種技法的個性,才會有疑惑。

由於簡單的文體知識被視為閱讀教學的“密碼”,其直接弊端表現為:學生往往關註“是什麽”而非“為什麽”,往往關註同壹文體的* * *性,忽視同壹文體不同文本的個性。這種簡單的程序化教學導致學生缺乏新鮮感和好奇心,不容易出問題,學生豐富多彩的聯想和想象也難以喚起,自然會在閱讀中失去意識。

那麽,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呢?

第壹,信任學生,包容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摘要: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揚民主作風,努力營造和諧、輕松、開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健康、輕松的集體心理氛圍中,打消顧慮,大膽質疑,快樂學習。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是平等的第壹位。為了有效地組織和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首先要充分信任學生,始終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和發展潛力;其次,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喚醒學生的自信心和上進心,同時要學會蹲下來看學生,容忍學生在提問中出現的錯誤。比如語文練習,我發現壹個性格內向的同學,上課從來不舉手發言,在活動中很害羞。為此,我經常主動接近他,和他聊天。知道他是壹個愛讀書的學生,腦子裏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問題,我不斷鼓勵他多提問。我記得在逐日研究誇父的時候,他提出了“誇父聰明嗎?”,引起全班爭議。對此,我稱贊他的良好表現,讓他自卑的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樹立了他學習漢語的信心。再比如,在學習旅鼠的奧秘的時候,在講旅鼠驚人的繁殖速度的時候,壹個學生突然站起來,在壹篇課文中提出了壹個關於旅鼠繁殖的計算數學問題。我當時沒有放下這個“不是壹種語言”的問題。相反,我讓學生拿起筆來計算,很大程度上保護了這個學生的好奇心。再比如,我讀到“愛恨分明”這個詞的時候,壹個學生突然站起來跟我說,“恨”應該讀到第四遍,而不是第壹遍。我沒有批評這個,只是笑著點點頭,然後讓他去查字典。正是在這種信任和包容的心理氛圍下,學生敢於質疑,他們才能不斷積極學習,超越自我。

第二,提供信息,培養懷疑精神,鼓勵學生挑戰權威。

大部分學生都有“唯書是從”、“唯老師是從”的迷信權威思想。需要註意的是,“學貴疑”,“信書不如無書”。為了擺脫學生對書本和權威的迷信,教師可以利用最新的教學雜誌或網絡,給學生提供壹些關於課文的新奇信息,讓學生明白課本也有不足之處,並帶頭“挑刺”,讓學生明白疑問與知識的內在聯系。比如在《敬畏自然》的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了作者嚴春友的資料和《人與自然》的相關文章,讓學生通過對比閱讀了解作者的觀點和語言,帶頭挑毛病,談讀後感。然後,我鼓勵學生們挑戰嚴春友。於是,同學們深入細致地閱讀課文,從語言修辭、措辭表達、邏輯思維等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見解。有同學提出“作者否定人類歷史上取得的成就”的觀點,也有同學提出“文中比喻不夠恰當”的觀點...多種觀點和看法在語文課堂上碰撞。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的懷疑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學術研究的態度和習慣得到了很好的養成,徹底打破了迷信書本和權威的思想。

宋代學者程頤說:“學者必先疑。”長期的接受式教學使我們的學生失去了個性,增加了依賴性。他們往往問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或者不知道從哪裏提問。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教師要通過示範和啟發,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和方法,註重提問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提問,善於提問。

第三,探究文章的部分,引導學生提問。

在學生對文章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文章的標題、開頭、結尾、過渡段等部分提問。比如在《大悲劇》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質疑題目。學生提出問題:“文章講的是什麽樣的悲劇?悲劇為什麽偉大?”這兩個問題促使學生繼續深入學習課文,進行自主探究。再比如,在《妳好-出來吧》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去品味小說的結局,讓他們質疑:城市真的會變得越來越美嗎?城市的美好背後隱藏著哪些隱患?通過對這壹問題的自主探究,學生們不僅體會到了文章結尾的文學意味,也更深刻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題。再比如小說《孔乙己》裏的場景:當大家都在討論《關於孔乙己真的死了》快要結束的時候,壹個學生突然問“孔乙己是怎麽死的?”老師楞了壹下,但馬上轉過頭,借此機會引導學生討論“孔乙己之死”。看完思考,有的想象他餓死的悲慘場景,有的想象他凍死的場景,有的說他痛苦不堪,有的說他死於饑寒交迫,還有壹個女同學說他笑死了,描述了壹個讓人落淚的場景:在壹場暴風雪中。恍惚中,他眼前壹亮,壹座金碧輝煌的大殿出現在霞光中。60歲時,他終於上了高中的帝國榜。他系著壹條烏木腰帶,臉色通紅。在莊嚴的氣氛中,在悠揚的宮廷音樂中,他邁著陌生的步伐,審視著身旁的漢白玉柱廊和腳下的紅地毯,壹時忘記了自己身在何處,昂著頭,得意地笑著...

這是壹個意外的收獲。對於老師來說,這個不經意的問題雖然打斷了他的教學過程,但是它的效果卻遠遠不是死預設所能達到的。

宇易老師在教木蘭詩的時候,壹個學生在最後提出了異議:“我們壹起旅行了十二年,我不知道木蘭是個女孩。這根本不可能。別的不說,木蘭壹洗腳就露餡了。她怎麽能把腳藏起來呢?”至此,老師充分肯定了提問的學生,課後師生共同查閱資料,讓學生得到了滿意的答案。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求知欲,又讓課堂探索氛圍非常濃厚;也能讓學生學習到老師尊重知識、嚴謹治學的科學態度。

第四,通過聯想比較,引導學生質疑。

聯想是壹種壹物想到另壹物的心理現象。而比較是理解問題的好方法。俗話說,只有對比才能分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聯想,對具有可比意義的文章和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挖掘文中更深層次的疑點進行質疑。比如在《孤獨之旅》的教學中,我把醜小鴨和它做了比較。同學們發現,杜小康通過風雨學會了堅強,這是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過程,自然得出了“孤獨是人生壹筆財富”的觀點。於是,我讓同學們列出古今中外名人的孤獨,但其中有壹個提出了皇帝的孤獨是否可以視為孤獨的問題,引起了同學們的爭議。為此,課後我引導學生將《杜小康的孤獨》與《古代帝王的孤獨》進行比較,從而加深學生對孤獨的理解,讓學生進壹步明確小說中蘊含的人生哲學意義。

五、通過平等對話,思想碰撞,在激烈辯論中訓練思維。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它包括:師生之間的對話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學生在閱讀文本過程中的提問行為,實際上是壹種與文本的對話。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平等對話是建立在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基礎上的壹種教學方式,強調通過對話式的交流或感知來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由發展。有鑒於此,教師可以通過平等對話,讓學生在質疑中成長、受益。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實踐。

蕭伯納說:“妳有壹個蘋果,我有壹個蘋果,把它們交換得到壹個蘋果;妳有壹個想法,我有壹個想法,互相交換得到兩個想法。“因此,語文教師要珍惜學生在提問中迸發的思維火花,積極組織學生之間的交流和辯論,讓不同的思想碰撞,讓學生在激烈的辯論中訓練思維。壹位老師在講授《山坡地羊潼關懷古》時,為了加深學生對“興,民苦;對於“死使民苦”這句話的理解,他引用杜甫的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解釋說:“大戶人家酒肉臭,路上卻有窮人凍死骨……”話還沒說完,就有同學對此提出異議,他覺得老師的解釋不合理:因為從詩裏可以判斷現在是冬天,既然人能凍死,那就肉吧。另外,酒不臭。聽到他的演講,老師很驚訝,但很快平靜下來。老師稍加思考,肯定了學生的勇氣和質疑精神後,讓學生討論這首詩和剛才那位同學的發言。經過討論,大家壹致認為問題出在“臭”字上。查了相關參考書,結論出來了:雖然《新華字典》的詞條和老師的解釋壹樣,但是“臭”還有另外壹種讀音,和“嗅”壹樣,解釋為“用鼻子聞”。顯然,後者更符合常規和文本意義。

這無形中將師生的疑慮化為虛無,從接受美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壹種潛在的思考。在教學中,只要善於捕捉學生提問中閃現的思想火花,抓住時機在學生中展開辯論和交流,就能訓練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在提問中受益。

第六,欣賞和評價,讓學生在成果展示中體驗成功。

人們渴望得到他人的欣賞和肯定,渴望獲得成功的體驗。因此,教師要在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中做出欣賞性的評價,及時展示學生自我質疑的結果,讓學生體驗到成功帶來的樂趣,在不斷的質疑中增強自信心,長期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比如在我第壹本書的教學中,壹位同學大膽發揮想象力,通過比較二黃毛和“我”的兩種命運,問道:“如果不讀書的二黃毛今天活著,是我們的同學,他會有怎樣的命運?”除了欣賞和評價這位同學的質疑,我還抓住機會,連續兩個課時與同學們爭論讀書到底有沒有用,並要求同學們結合課文寫壹篇令人難忘的作文《我的同學二黃毛》,最終選出優秀作品進行展覽和評價。這種由學生提問生成的語文對話教學,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大程度地肯定了提問的價值,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再比如,在《天上的市場》的詩歌教學中,壹個語文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在學習“不信妳看那顆流星,他們是提著燈籠走的”這首詩的時候,從燈籠和流星的速度上,提出了把流星比作燈籠是否合適的問題。在這方面,我非常欣賞他對思考和思考的熱愛,這促使他對語文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學生們熱情地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時,老師和同學們壹起投來贊許的目光;當學生大膽提出對名篇的不同看法,向老師表達自己的觀點時,老師和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當學生提出壹些質量問題時,老師不僅組織討論,還會張貼演示。經驗告訴我們,對學生的期望越高,學生成功的機會就越大,老師的信任才能轉化為學生進步的動力。相反,冷嘲熱諷和不恰當的措辭會扼殺學生的上進心。老師不應該批評學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問題,而應該寬容,允許學生犯錯誤,改正錯誤,保留錯誤。歡迎提問。這樣才能讓學生願意質疑,敢於質疑。

美國學者布魯貝克認為,最精彩的教學藝術是讓學生提問。語文名師李鎮西也說過:“如果真的把學生的精神需求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就應該從學生的問題開始真正的教學。”學生的問題就是學生的問題。綜上所述,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營造民主和諧的對話氛圍,註重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質疑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敢於質疑、善於質疑、受益於質疑,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總之,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解惑能力,需要我們去研究探索,尋求規律,掌握方法。為閱讀教學增添魅力,充分發揮其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