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月刊》(2004年第10期)上的郎朗和郎朗,其中齊德平先生對郎朗和郎朗進行了全面的分析,並寫道:“郎朗配不上朗朗上口。”(言下之意是妳只能寫“朗朗上口”,但本文對“朗朗上口”的定義是“閱讀流暢”。作者認為,所有這些都迷失在絕對化之中。其實《漢語大詞典》(第六冊第1261頁)已經收錄了“朗朗上口”這個詞,定義為“讀詩的聲音響亮而流暢”。
筆者查閱了商務印書館、上海辭書出版社、中華書局等出版單位出版的《成語大詞典》,都只接受“朗朗上口”兩個字,可以概括為:(1)讀得熟練流利。(2)單詞通俗易背。(3)描寫讀詩聲音洪亮流暢。有的還在(1)(2)的釋義後標註“朗朗上口”的反義詞——歪牙。從這個角度來看,(1)(2)的定義並不朗朗上口,只有在定義(3)中才朗朗上口,也就是說前者涵蓋了後者。
“朗朗上口”和“朗朗上口”不僅含義不同,而且語用也不同。“朗朗上口”只能用來形容閱讀的流暢、連貫、響亮,有時還有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除了這個意思,還可以用來流利地朗讀,但不壹定要大聲。比如“我22歲有自己記憶的時候,她偷偷教我背唐詩絕句,能背得很流利。”(郭沫若《沸湯集?如何學習詩歌和文學),另外,必須用“朗朗上口”來形容有壹個閱讀動作時的閱讀狀態,“朗朗上口”也可以用於沒有閱讀的動作,但壹旦閱讀就很流暢。比如“兒童文學工作者,以及老師和家長,都應該抓住孩子的這壹特點,因勢利導,編出優美生動、朗朗上口的歌謠...”(劉家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