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瑜伽?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這種問題也輪不到我來回答,自行百度吧。但是我打賭,妳看完之後仍然是壹頭霧水。我只想說,永遠不要拿數學的邏輯來理解常識性的問題。例如,什麽是藝術?什麽是語文?什麽是歷史?
為了看出差異,舉壹個例子,什麽是偶數?
用數學語言來描述實在是太簡單了,即2n。
用語言來表達就略顯復雜了。可以說,能被2整除的整數是偶數。也能反著說成 在整數中,偶數是可以被2整除的數。當然,還能說成2的整數倍,或,2的倍數等等。
隨著時間的更替,某些文字的含義可能發生變更時,便會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假如,壹個不知道“偶數”定義的人,只憑字面理解,會不會理解成,“偶然的數、隨機數”?我想是有可能的吧。
大家都知道佛教是印度傳過來的外來宗教,也都知道胡說八道是在胡扯的意思,但應該少有人知道,胡說八道的原意是指,胡人講解佛經中的八正道。還有個例子就是,壹葉蔽目和壹葉障目這兩個成語。壹葉蔽目不見泰山,我們很熟悉就不說了,壹葉障目的出處是《笑林》中諷刺書呆子的小故事,內容類似掩耳盜鈴。但大家都認為它倆意思差不多,於是許多詞典上也就變成壹個意思了。
基於邏輯出發的計算機,對2n表達的偶數當然不會出現理解偏差,但是對常識性問題就頭疼了。假設,計算機已經知道,前美國總統是奧巴馬。但是我們問它,美國現在有沒有總統?奧巴馬是哪國人?這類常識性問題時,電腦是很難答上來的。
我們感性的認知模式雖然有點不靠譜,而且通常對壹個事物的外在形式,會存在或多或少的誤解。例如,“瑜伽那是女人練的”又或是“我不練力量,那是男人練的,我才不想長那麽大的肌肉”。但這都沒關系,誰讓我們是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的人類呢。隨著了解程度的增加,認知會逐漸更替的。
所以,我們在問什麽是瑜伽這類問題時,不如先想想熟悉的事物。如,什麽是論語?設想壹下,我們回到春秋時代,碰到孔子,問他老人家知道《論語》嗎?學過國學嗎?老夫子壹定滿臉無辜地說他孤陋寡聞。所以,《道德經》雲:“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瑜伽也是壹樣,經過歷史的沈澱,到了公元前300年,由巴坦加裏整理出《瑜伽經》,因為他是男人,所以成了瑜伽之父。
其實,認識任何事物的最佳途徑,就是體驗。融入之後,再用智慧,去填充自己對它的認識。
別人說什麽都沒用,也不重要。就像數學家對數學的理解,和常人所認識的數學壹定有著維度上的差異。所以了,妳認為什麽是瑜伽,那它便是瑜伽。就像我走進靜態操房,對老師說,我想拉伸壹下僵硬的肌肉。“好啊,瑜伽可以的。”也有人說,老師我想減肥。“好啊,沒問題。”太累了,老師我想放松壹下。“好,歡迎。”至於,瑜伽的流派,慢慢就知道了。
最怕的就是有些人,還沒了解便說,“我身體太硬,不適合練瑜伽。”《道德經》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肉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練習瑜伽體式,就是讓不該僵硬的身體軟下來。
所以,想認識瑜伽,就只能通過瑜伽來認識瑜伽。過去的印度人,自己並不註重歷史。後世的印度文化史,是在十八世紀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成立以後,才由歐洲的學者們開始搜集中古以後的殘余資料,並以推測為考證,處心積慮地建立起它的體系,此須再加小心地求證於我國佛經所保存的資料。現在大多數人,包括我,所接觸的瑜伽,應該都是21世紀,從美國興起的健身瑜伽。它更科學的剖析了體式,根據骨骼、肌肉、呼吸這些運動系統,使體式變得更合理,也讓瑜伽脫離了宗教色彩,變得更純粹。但或多或少都會提到,瑜伽有八階(八支):持戒、遵行、體式、調息、感官內收、凝神、冥想、禪定。
這裏我覺得持戒很有意思,在沙吉難陀解釋的《瑜伽經》中提到,“有些譯者會把不造成痛苦翻譯成不殺害”。實際上,不造成痛苦的範圍更大,包括語言。被傷害範圍也包括自己,例如體式中也不要對自己暴力,慢慢來。體式在第三階,調息第四階。第壹二階的道德、心理要求就已經很高了,配合體式和呼吸慢慢提高素質吧,那不是壹朝壹夕的事。其余高大上的境界,我們看看就可以了。
在學習瑜伽的過程中,會碰到許多與已有知識相矛盾的地方。最明顯的莫過於,“唯物”和“唯心”。那麽多年的政治課告訴我們,“物質是本源,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直到學管理學時,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他把“自我需求”,放在了最高壹層。
實際上,在認知過程中,當我們開始認識,樹、鉆石、黃金、錢這些物質時,通常都是指與我們自身建立的關系。我們認識的樹,是“人類生活中的樹”,或許在自然界中的樹,恰巧和我們的認識壹樣。但我們認識的鉆石、黃金,壹定是“人類生活中的鉆石、黃金”。錢就更不用說了,離開人類世界完全沒有意義。
過於玄妙的東西,當故事聽壹下,無法輕易評判。在接受許多無法接受的信息時,我們其實不用壹開始就去評判對與錯,用我們的智慧去分析就可以了。這個世界的意義,始終要由我們自己去定義。不知不覺又想起電影中那些可悲的反面角色了。如,滅霸。他有理想、有能力、敢行動,壹個響指之後,便開始欣賞落日余暉……嗯,沒錯,世界的意義要我們自己去定義。
瑜伽畢竟是壹個整體,有著豐富的哲學知識,按課程分最起碼有思想品德、體育、音樂、美術、心理學等課程。就拿心理學來說,無論是佛洛伊德,談潛意識、真我;或埃裏克森的心理變化的八個階段;還有曾經追隨佛洛伊德,後來創立了個體心理學的阿爾弗雷德;以及薩提亞對冥想的研究,都能看到瑜伽的影子。也都可以用來輔助瑜伽的練習。
關於能量。目前我所能理解的能量,書籍經典、空氣、人等等都具備能量,只是語匯不同。在說能量場時,可能是指氛圍。在讀書的時候,我們獲取的是知識,知識就是能量。在學習任何事物時,模仿是唯壹的途徑,說明被模仿的對象,無論是字帖、名畫、配方還是體式,都具備壹定能量。說到空氣中的能量或許大家會想到氧氣,但我們都知道純氧也蠻危險的,所以空氣中其他氣體也有著能量。這些能量我們只能暫時借用,無法直接擁有,必須通過不斷練習把它轉化為自己的能量。就像,經常聽到學畫的人說,自己臨摹還行,寫生也過得去,創作太難了。這不是非常正常的事嗎?臨摹時,借勢於前人。寫生時,借勢於自然。待到創作時,作品就會展現出自己的能量了。能量的大小也各不相同,就像我之前引用“老子”那句話,他老人家說的,自然是經典。要是我說“人初生都是柔軟的,只有死人才是硬的”,估計隔著屏幕妳也要罵我幾句。所以,只能借他老人家的威名用用。畢竟,有些人輕咳壹聲,大地為之顫抖;有些人傾盡所有,掀不起半點風浪。
最後說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自我需求。瑜伽就在這壹層,不斷的追尋自我。目前,我對瑜伽的認識,就是它能讓我的思想與身體建立聯接,認識到自己的僵硬、不斷的探索自己。通過唱誦,能感受到脊柱、額骨與之***振,是種蠻神奇的感受。在體式、冥想中不斷的關註自己身體,學會妥協、接受,善待自己,何樂而不為。
感謝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