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零翻譯的動因

零翻譯的動因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可譯性問題,適應翻譯實踐快速增長的需要,邱茂如教授提出引入“零翻譯”的概念。

首先,語言是人類交流最重要的工具。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俗使語言形成不同的表達方式;不同民族和國家的語言自然有各自的語言風格。就拿英語和漢語來說,它們屬於兩個完全不同的語系,所以表達方式相差甚遠。比如,我們在英語中找不到壹個單詞“哥哥”或“哥哥”、“姐姐”、“妹妹”;很難區分英語中的叔叔是舅舅、叔、叔還是叔。英語中的表哥是男是女,只能根據壹定的語境來區分;中文的“壹萬”變成了英文的壹萬。再比如,有人叫妳,妳回答“來了”,字面上用的是過去式,但翻譯成英文就是“我來了”;中國人用來問人名字的“請教我妳的大名”永遠無法翻譯成“請教我妳的大名”?它只能翻譯成我可以知道(或問或有)妳的名字嗎?或者請問妳叫什麽名字?

其次,語言是文化的壹部分,在文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壹些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冠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另壹方面,語言受文化影響並反映文化。由於不同的文化背景,有時同壹個詞或同壹個表達對不同社會的人會有不同的含義,有時會造成語義空缺。比如鄧延昌等人在《語言與文化》壹書中引用了這樣壹個故事。羅馬有壹家鞋店,門口掛著牌子,吸引懂英語的顧客。牌子上寫著:適合在街上行走的鞋子。進來放松壹下。這個標誌吸引了許多聚集在商店門前的說英語的遊客的註意——不是看櫥窗裏陳列的商品,而是看標誌上的文字,他們看完後都笑了。店主是意大利人,會說壹點英語,但他不知道,街行者不是“街行者”,而是“在街上拉客的妓女”,而大發雷霆不是“試穿”,而是“暴怒”。路人看到這個標誌當然覺得可笑。

再比如,在中國文化中,思想往往與腹部聯系在壹起,比如“滿篇文章”、“滿腹學問”、“腹稿”、“腹議”、“滿腹牢騷”。英語讀者會感到困惑,因為他們無論如何也無法把“充滿知識”與“肚子”聯系起來,所以他們不得不把它翻譯成:頭腦中充滿文章,微笑中充滿學識,草稿出自壹個人的頭腦,沈默的批判,充滿抱怨。第三,由於政治、經濟、技術和社會生活的迅速變化,語言交際過程中必須創造新詞來適應它。以英語為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牛津新詞詞典》收錄了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的2000多個英語新詞。語文也不例外。商務印書館新修訂的《新華字典》也增加了65,438+00,000多個具有時代特征的新基本詞和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詞。近年來,英語中出現了壹些新詞,如克林頓主義、Zipgate、Euro、新職介紹、恐龍狂熱、多媒體、黑客、虛擬現實、藥物濫用、瘋牛病、基因工程、蹦極等等。中文的新詞有“中國特色、復興、壹號文件、萬元戶、小康、暴利、壹國兩制、下海、吃海鮮、減肥、分流、下崗、利改稅、費改稅、資產重組、回歸、掛鉤事”等等。這些新詞是在源語言中新造的,在目標語言中自然很難找到現成的對應詞,所以在翻譯中不可避免地要采用“零翻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