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牛排”可能是當今都市人的壹大時尚。在三伏天,他們更迷戀西式生活:泡吧,吃西餐......真的在城市裏過夜。牛排是吃西餐的代名詞。有人說,學會吃牛排,就能順利進入西式生活。這樣,人們就不得不談到西式的“大肉”——牛排。
英語單詞STEAK是牛排的通稱。牛排有很多種,下面四種比較常見:
裏脊肉(TENDERLOIN,牛柳),也叫裏脊(filet),是牛裏脊肉上最嫩的肉,幾乎不含脂肪,所以很受喜歡吃瘦肉的朋友歡迎。因為肉質細嫩,適合炒成3、5、7成熟。
肋眼(肉眼牛排)既有瘦肉也有肥肉。因為含有壹定的脂肪,所以這種肉炸烤起來味道更好。吃的時候不要煮過頭,3個最好。
西冷(西冷牛排、牛柳)含有壹定的脂肪。因為是牛裏脊肉,所以肉的延伸部分上有壹圈白色的肌肉。整體口感堅韌,肉質堅硬有嚼勁,適合年輕人和牙齒好的人。吃的時候把肉和筋壹起切,不要煮過頭。
丁字骨(T骨牛排),T形,是牛背上的脊背肉。在T形的兩邊,壹邊量多,另壹邊量少。測量多的是肉眼,測量少的是菲利普。這種牛排在美國餐廳比較常見。因為法國菜講究,所以數量多、質量粗糙的丁字牛排很少用。
牛排生熟的程度在西餐中稱為“多熟”。
少見:牛排切開時,只有上下兩層呈灰褐色,其中70%的肉呈紅色,有大量的血。
中等:切牛排時,切面中央50%的肉呈紅色,帶壹點血。
7全熟:切牛排時,切面中央只有壹條狹窄的紅線,肉裏的血也差不多幹了。西方人喜歡吃生牛排,因為這種牛排油性適中,略帶血絲,吃起來非常好吃。東方人更喜歡7成熟,因為他們害怕看到肉裏有血,所以他們認為血越少越好。
影響牛排口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吃的速度。牛排端上來的時候,享用的速度可以決定牛排好吃不好吃。因為牛排裏既有黃油又有血,所以溫度稍微低壹點,牛排的新鮮度就會降低。把牛排切成小塊,粗略地咀嚼幾下,是壹種常見的吃法。吃牛排講究的是火候,而不是享受酥脆的口感,這也是西餐中燉牛肉和炸牛排的區別。另外,餐具也會影響牛排的口感。吃牛排的刀壹定要鋒利,有時候刀不夠鋒利會直接讓妳懷疑肉質。所以在吃牛排之前,壹定要檢查刀齒是否清晰明了。另外,醬料對牛排的口感也有很大的影響。
如何制作牛排:
炸牛排(西餐)
配料:牛排
配料:洋蔥汁、黃酒、雞蛋、香辣醬油、番茄醬、黃瓜片、薯片或生菜、西紅柿片。
練習:
(1),將牛排切成小塊,重10g,用1寸半直徑的刀切成圓片,然後用刀剁幾下,將肉搓圓,將牛排放入洋蔥汁、黃酒等混合的鹵汁中。,拖壹會兒,拿出來腌五分鐘,再用蛋糊拖;
(2)在熱油鍋中煎兩面至金黃色,煮辣醬油、番茄醬,翻幾下,放入鍋中,配黃瓜片、薯片,或生菜、西紅柿片食用。
煎牛排的秘籍
通常我們吃的帶醬牛排是歐式的,而美式牛排更適合中國人的胃口。不僅量大,配菜也很豐富。在美國的牛排館(Steak House,壹家專門做牛排的餐廳),牛排是菜單上的單品。它把牛肉分成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名稱。客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肉的部位。這道配菜也需要點,比如菠菜、蘑菇、沙拉、薯條等。上菜的時候,每個人都要的牛肉放在面前,配菜放在中間,大家壹起分享,很像中餐。
這樣的牛排晚餐,平時在家就可以做。如果請朋友吃飯,做這樣的飯,會比餐廳裏的氣氛更溫馨甜蜜。
炸牛排:首先鍋要很燙,這樣牛排下鍋的時候,高溫會很快封住肉的表面,把鮮美的汁液留在裏面。煎牛排可以用植物油或者黃油,因為不是油炸的,所以不需要太多油,薄薄壹層就可以了。
牛排通常是三分熟、五分熟、五分熟和全熟,這取決於煎的時間。最後加鹽和黑胡椒(加鹽後,如果先放,會把肉裏面的汁吸出來,影響肉的嫩度)。
另壹種方法是在油炸牛肉之前先把它腌起來。將蒜末、姜末、半碗醬油、半杯紅酒、少許蜂蜜、少許辣椒粉和黑胡椒混合成汁,將牛放入其中腌制2小時左右。如果有時間提前準備,可以把牛排泡在果汁裏,用保鮮膜包好,放冰箱過夜,第二天再做。效果會更好。
牛排
西餐。
將牛肉切成厚片,然後油炸。
有時它也指為這道菜切的厚牛肉片。
在西餐廳吃飯,食物很講究。
平時點牛排,或者在高級餐廳點牛肉漢堡,服務員會問妳喜歡怎麽做?有幾種回答方式:全熟,五分熟,五分熟,五分熟,五分熟。
對牛排熟度的直觀認識可以解釋如下。
非常生的牛排:牛排內部呈血紅色,溫度不高。
生牛排:牛排內部呈血紅色,內部溫度保持在壹定水平(高於非常生的牛排)。
三分熟:裏面是粉紅色的,相當熱。
五分熟:牛排內部是粉紅色帶淺灰色和棕色,整個牛排非常燙。
五分熟:牛排內部以淺灰棕色為主,夾雜著粉色。
全熟:牛排的內部是棕色的。
除以溫度
非常生的牛排:120
嫩牛排:125
三分熟:130-135。
中號:140-145。
中井:150-155。
全熟牛排:160。
根據觸覺(這個英文翻譯比較難,請自行理解)
非常生的牛排:摸起來又軟又粘
嫩牛排:摸起來很軟
半熟:摸起來很柔和。
中等:僅輕微彎曲,開始變得堅硬。
中等熟的):摸起來很結實。
幹得好):摸起來很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