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兒童成長和兒童第壹、第二語言發展的研究中發現,上述發展過程中存在壹定的規律和壹些至關重要的因素。因此,在教兒童英語時,這些因素必須始終牢記在心。本文要討論的壹些原理可能只是常識,或者已經被壹些老師在課堂上實踐過。然後,也說明了這些原則在兒童英語教學中是不可忽視的。
首先,從孩子已經具備的各種能力入手。
孩子們在開始學習英語之前的能力經常被忽視或低估。其實他們已經有了壹些生活經驗,有了自己的世界,善於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身邊的事物,學會了至少壹門語言。此外,他們的學習熱情通常非常高。兒童認知發展的水平不僅取決於年齡,還取決於支持和刺激這種發展的外界刺激。當孩子的潛力和現有能力被忽視,只被當作“空罐子”時,兒童英語教學就會出現兩難的境地。造成這種教學困境的原因是,設計任務或活動只是從成人的角度出發,並沒有反映兒童的世界。這種情況使得孩子無法接近這些任務和活動,但並不意味著他們不能完成這樣的活動。那麽,教師面臨的挑戰就是,必須走進孩子的世界,設計適合孩子水平的任務和活動。
加德納認為,人有七種不同的或交叉的智能,即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智能和自我智能。因此,兒童英語課堂活動的設計必須充分考慮每個孩子的智力優勢,讓每個孩子都能充分參與,不斷進步。除了智力因素之外,少兒英語教學中所使用的教材和輔助材料必須在視覺、聽覺和動覺上達到適當的平衡,讓不同優勢的孩子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長處。
由於兒童認知水平的限制,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語言是壹個系統。因此,英語課堂教學需要借助話題來形成目的語的語言環境。這些話題要有意義,要有趣味性,要有參與性,也要在孩子的生活經驗和思維範圍之內。
第二,鼓勵溝通和互助
學習是壹個互動的過程。在談到兒童的壹般發展時,皮亞傑認為,兒童接受的社會交往的質量和數量會極大地影響其自身生長發育的速度。維果茨基的zpd: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理論(zpd)也強調了高質量互動的重要性,比如在成人指導下的互動,或者與比自己優秀的同齡人的互動。布魯納將這種zpd理論比作“腳手架”,表明當兒童在建立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的建築時,他人的指導和幫助與腳手架壹樣必不可少。韓禮德也支持互動的觀點。他認為:“母語和第二、第三語言的學習是壹個認知過程,也是壹個互動過程。它的表現形式是自我與他人的不斷交流。”
交際語言教學法以理解和傳遞信息為核心思想,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語言的準確性。
第三,支持對意義的多種理解和討論以及合作對話。
語言的意義不是壹成不變的。在與他人的交流中,我們會不斷地重新理解和更新語言的含義。維果茨基曾提出壹個“文化工具箱”。他認為,孩子母語的概念和意義來自於他所屬的文化。文化背景的不同導致了語言意義的不同。威爾斯認為,合作對話可以幫助兒童獲得語言的意義,並達成共同的理解。費希爾還強調了交談在人類思維發展中的重要性。這與維果茨基的另壹個觀點相呼應:思維轉化為語言的過程對刺激全面發展非常重要。
“只有通過各種載體(如觀察、傾聽、閱讀或使用參考資料)提供的知識與學生語言的理解相互作用,他的知識結構才能得到更新。"
討論語言意義和合作對話的重要原則應充分體現在交際語言教學所倡導的真實的、貼近生活的任務和活動中。在這個真實的活動中,學生們相互交流思想,解決實際問題,達成共識。顯然,所有的學生都需要思考。交換意見不僅是為了表達客觀事實;合作對話應該具有真正的意義,能夠激發參與者的對話動機。
第四,讓孩子成為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
學習是壹個積極的認知發展過程。不應該再把孩子當成等待被填滿的“空罐子”,而應該成為語言和思維的積極探索者。如上所述,孩子有多種能力,這些能力是建立新的能力大廈的基石。巴恩斯是這樣描述建構主義的論點的:“我們每個人都必須不斷地了解周圍的事物,積極地構建自己的世界,才能實現我們的學習目標。”費希爾認為,關註兒童的問題解決活動,可以使他們積極參與並探索語言的意義和答案。
對於能從認知角度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孩子來說,他們需要的是挑戰和冒險。如果給定的任務或活動沒有挑戰性或冒險性,孩子永遠不會獨立,有時甚至會停滯不前,失去學習的動力。但這些挑戰也必須有老師或同學的支持,而zpd理論提出的新知識必須在接近孩子發展水平的區域,即“最近發展區”。
這種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以任務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將學習過程視為壹個‘做中學’的過程——學生語言系統的發展和形成主要是通過實踐參與獲得的。"
第五,根據zpd理論定位新知識的輸入。
克拉申把“可理解的輸入”(input+1)視為學習過程中的關鍵因素。當新輸入的知識或信息保持在可理解或接近的水平時,原有知識水平與輸入知識水平的“差異”會進壹步刺激學生的語言發展。這與維果茨基的zpd理論和布魯納的支架理論不謀而合,即在兒童現有知識水平範圍之外,成人或同伴在適當水平上給予的支持和指導是兒童優勢和發展的核心因素。但很多情況下,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兒童學習壹種語言,都只是在他們現有的語言水平上被灌輸了壹種過於簡單化的語言,而不是在更廣闊的語言環境中學習壹種新的語言。這個原則實際上與挑戰和冒險的重要性有關。如果語言輸入始終維持在學生目前的語言水平,學生將沒有機會面對挑戰和風險,從而失去成功語言學習的必要條件。
六、語言要以完整的形式出現。
多年來,人們將語言分成獨立的單位——傳統上是結構單位或語法單位——並壹點壹點地教給學生。然後學生們把這些碎片像拼圖壹樣拼在壹起,理解這種語言。但是,孩子學習母語並不是這樣壹個過程。他們置身於廣闊的語言環境中,吸收和使用壹種完整的語言,並在更深的潛意識中逐漸理解其結構和語法。劉易斯主張外語教學應從“壹個語言片段或由多個詞組成的完整語言”出發,培養學生成功運用壹個完整語言(片段)的能力。Tough(brumfit)也談到了“系統語言”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他認為,老師應該隨時替換孩子用過的壹些單詞,形成新的完整的語言,就像家裏的媽媽壹樣。
令人遺憾的是,大部分大人和孩子在課堂學習中接觸和練習的語言僅限於“消化”的句子層面。但在我看來,教師不應該如此簡化學習過程,而應該將結構化學習方法具體化,讓學生接觸更復雜的語言環境。無論學生的學習風格、喜好、能力、綜合發展水平、語言發展水平如何,都能適應這種學習方式。在少兒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更多地利用故事、歌曲、短劇等形式,讓孩子在可理解、實用的語言環境中接觸和學習完整的語言。
七、在清晰熟悉的環境中設計具有實際意義和明確目標的活動。
兒童在學習第壹語言時並不選擇語言環境。學習語言只是他們日常生活的壹部分。他們利用原有知識理解新的語言現象,從已知中構建未知,並通過“吸收或同化新知識”不斷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同樣,在英語課堂上,孩子們需要壹個清晰熟悉的語言環境來開展有實際意義和明確標誌的活動。他們需要知道為什麽要做某件事,原因應該是他們能理解的。然後,教師要不斷接近孩子,逐步探索孩子的興趣和理解水平,依次選擇合適的話題和任務。
八、幫助孩子獨立自主地學習。
孩子們依賴老師是很自然的。但是,如果孩子想成為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並有自己的理解,課堂活動的設計必須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在兒童英語課堂上,階段性的兩人或小組活動,以及字典和參考資料的使用都有助於此。
第九,創造壹個輕松、愉快和支持性的學習環境
孩子需要安全感,需要壹個合適的地方,需要壹個愉快的學習。為孩子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需要註意以下因素:(1)平等對待所有孩子;支持有挑戰性的活動和冒險;話題要有趣,與學生生活相關;活動要有實際意義,目標明確;隨時適當表揚學生;紀律嚴明公正等。這樣的環境不僅會對語言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還有助於培養孩子對他人的寬容。
十、測試應與學習方式相壹致。
如果我們把上述九條原則視為成功學習的關鍵,那麽這些原則應該在測試和評估中得到體現。這也是對上述原則的補充和完善。但遺憾的是,事實並非如此。許多語言學習規劃和發展沒有考慮測試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