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註音
中國古代以漢字為載體,用正音、反切等方法註釋漢字。直接發音就是用同音字來表示漢字的發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算念出來也讀不出來。
反切是指用兩個漢字註釋另壹個漢字,上面的字與被註釋字的聲母相同,下面的字與被註釋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周有光先生稱反切為“中心切焊法”。這兩種註音方法用起來都不方便。
特色用途
1,國際通用的只有26個字母,沒有新增字母。
2.盡量不要使用附加符號(只使用兩個附加符號)。
3.盡量不要改變妳的閱讀。
4.使用隔音符號“'”進行隔音。
5.音節開頭的半元音I、U、ü用字母Y、W、yu表示,有隔音作用。
6.使用四個雙字母zh,ch,sh和ng。
7.用四個聲調符號來表示平、升、升、降四個聲調類別。
8.采用拉丁字母常用的字母順序,確定漢語拼音字母的名稱。
周總理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報告中說:“現在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是在以前的正音、反切和各種拼音方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就拉丁字母的采用而言,其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350多年前。最近可以說是總結了60年來中國人創造漢語拼音方案的經驗。這種方案確實比歷史上已經存在的、目前仍在使用的各種拉丁字母的音標方案更加完善。"
使用
1,用於漢字的註音。從1958秋季開始,全國小學語文課本都采用漢語拼音進行漢字註音。然後,中學課本、字典、詞典、通俗讀物、識字課本也都采用了漢語拼音進行註音。
郵局、火車站、氣象站和城市街道的名稱也用漢語拼音標註。1982年6月9日,國家標準局發布了國家標準《中文書刊的中文拼寫》,規定在我國出版的中文書刊應當在封面、封面、封底或者版權頁上標註中文拼音標題和題名。
2.它是用來教普通話的。《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後,用漢語拼音編寫的普通話教材、讀物、字表、詞典、字典相繼問世,促進了普通話的普及。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語拼音方案已經成為外國人全面學習漢語不可或缺的工具。
3、用於字典、詞典的註音、排序、書刊索引。75卷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是按漢語拼音排序的,文中每壹個詞條都用漢語拼音標註。
4.作為中國少數民族語言創造和改革的同樣基礎。在中國,壯族、苗族、侗族、哈尼族、傈僳族、佤族、黎族、納西族、土族等少數民族都采用了與漢語拼音壹致的字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