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壹心三觀"中的中觀究竟是怎樣的觀法?

"壹心三觀"中的中觀究竟是怎樣的觀法?

中觀:又雲中道第壹義諦觀。中即中正、泯絕二邊之對待。觀壹念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稱為中;由觀壹念中而壹中壹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此空、假、中三觀皆能泯絕對待,言空則空外無法,言假則假外無法,言中則中外無法,三者皆絕待為圓中觀。簡言之,不執空觀、不執假觀,以空假圓融之大悲菩薩行,為中道觀。

/view/789904.html

壹心三觀

天臺宗獨創的觀心法要。“三觀”指空觀、假觀與中觀。即於壹心中修三觀,觀圓融之三諦。又稱圓融三觀、不可思議三觀、不次第三觀。所謂壹心,是能觀的心;三觀,是空、假、中的三智。圓觀的行者就介爾陰妄之壹念,觀空、假、中三諦時,所觀的三諦相即互融、非縱非橫,故能觀的三智雖各各不混其用,但並無前後次第。

三觀相即,能同時於壹心中成立,故稱“三智壹心中得”。語出《大智度論》卷二十七,乃天臺宗觀心法門中最重要的依據。此三觀雖各有勝能,但同時於壹心中得的狀態,是觀空非偏空,壹念即圓空,是全具空、假、中三諦的空,能破三諦之相著,故說壹空壹切空。壹空壹切空,假、中無不空,故破相之用,不只是局限於空觀,而是遍於三觀。觀假非偏假,亦即壹念即妙假,全具三諦之假,此假能立三諦之法,故說壹假壹切假。壹假壹切假,而空、中無不假,故立法之功,不可只偏於假觀,亦應遍於三觀。中者,非但中,觀壹念即是具德之中,此中諦能妙成三諦之法,故說壹中壹切中。壹中壹切中,空、假無不中,故絕待之體,不應只配於中觀,三觀悉是絕待之體。

空、假、中三名,雖依其德用而分,但三觀皆破相、立法、絕待,其體唯壹互融,故於其壹心中可以同時成立三智三觀。此壹心三觀正是天臺宗之安心法門,天臺宗認為《法華經》《方便品》所說的佛知見,即此壹心三觀;而佛出世之本意,即在於向眾生顯示三諦三觀。

三諦三觀之義,常見於諸大乘經典,但名稱正式出現於《仁王經》、《瓔珞經》中。而三諦三觀為諸佛出世本懷的說法,正是依據《法華經》所說。如《方便品》雲(大正9·7a):“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凈,故出現於世。”又,《壽量品》說佛知見的三諦三觀為(大正9·42c):“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

上引經文中非如非異的“如”,是如同、即空之義;“異”是相異、即有之義,因此說非空非有為非如非異。這是在彰顯離妄想染礙之空有,既離妄染而非如非異,故示能雙照空有。此即壹心三觀之相,且是佛智,因此,初心行者能修此壹心三觀,亦能離佛之所離。《涅盤經》《迦葉品》中說“發心畢竟二不別”,即是此意。

關於壹心三觀的理論問題,今人霍韜晦在《中國哲學辭典大全》中以為:

“由圓融三諦,便可以在主觀上開出壹心三觀的禪法。依智顗,任何壹法都可以這樣“即假即空即中”的觀它。這種觀法,在時間上是無分先後,在格局上是包含著對立、統壹(用智顗的話來說,就是“非縱非橫,如伊字三點”),所以不能單說觀空或觀有。它是雙觀,而且不止是平面的空有對立的雙觀,還有上下交遍的雙觀,即對立而超對立。這樣的壹個觀法,根本不能以理性形式分解。“即假即空即中”的語言,正顯示了其中的吊詭性,所以智顗改名曰“圓觀”,目的即在絕壹切分解之路,如此方能與三諦圓融的客觀真實相應。

依此原則,智顗於是把壹心三觀的內容重加鋪排,使各種理(空、假、中)於壹心中得,各種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於壹心中破,各種智(壹切智、道種智、壹切種智,或說三眼:慧眼、法眼、佛眼)於壹心中起,各種德(般若、解脫、法身)於壹心中成,於是成壹三觀、三諦、三智(或三眼),以破三惑,成涅盤三德之論。(中略)諦、智、惑、眼、德都不能各自獨立而只是思想上的入路,但不論何種入路都是雙收雙遣而成壹不縱不橫的關系,結果非達於圓觀不可。智顗之所以進於龍樹,正在於此:他不是撥對立而見空,而是即對立而顯中道。這可說是印度般若精神升進之極之後,再向現實而翻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