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鬼子,漢語詞典解釋為抗日戰爭時期人民群眾對漢奸偽軍的蔑稱。
漢語大辭典解釋為, 抗戰中蔑稱漢奸賣國賊。
例如,王福如 《父子兵》:“要是當時依著妳,叫妳參加了國民黨遊擊隊,現在不是變成了二鬼子(即偽軍),也就變成了‘琉球蛋’啦。”
又如,《解放日報》2014年8月15日刊登《我不是二鬼子》中有段----“有個叫張建新的同學,因暑假期間到農村幫助農民搞減租減息,被日本鬼子抓去幹體力活,幫助鬼子背過電臺,他沒有暴露自己的身份,有次外出趁鬼子不註意溜之大吉。因為這段說不清的歷史汙點,被大家認為是當過“二鬼子”,始終沒有被重用。[3]
近年來網上有另壹種解釋。
二鬼子,指在朝鮮半島被日本統治時期投靠日本,且加入侵華日軍的朝鮮半島人(後分化為朝鮮和韓國兩個國家),包括日本侵華時追隨其的朝鮮人(韓國人)(當時稱鮮人,朝鮮人或者韓人)。
也有人指出上述說法不實。東北雖然於1931年淪陷,但日本在朝鮮半島征兵是1938年才開始。而中國第壹支偽軍是1931年10月投靠日本的原奉系將領張海鵬。
且朝鮮半島籍日軍,開始5年人數甚少。史料記載,自1938年至1943年,朝鮮半島征兵先後編入關東軍者,約有3000余人,編入華北派遣軍者,約有1700人。總計不4700人。而截至1938年,東北地區投靠日本的偽軍數量已經達78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