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古人有許多刻苦用功的事跡,因此也出現了許多形容人勤奮的成語,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關於形容人勤奮的勵誌成語,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有誌竟成
亦為:有誌者事竟成
竟:終於。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事情終究會成功。
出處《後漢書?耿弇傳》:?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誌者事竟成也。?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為之開裂。比喻只要專心誠意去做,什麽疑難問題都能解決。
臥薪嘗膽
臥薪嘗膽 原指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後演變為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立誌雪恥圖強。春秋 時, 越王 勾踐 戰敗,為吳所執,既放功率表還,欲報吳仇,苦身焦思,置膽於坐,飲食嘗之,欲以不忘會稽敗辱之恥。見《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 漢趙曄《吳越春秋 ?勾踐歸國外傳》。臥薪事不知所出。後用為刻苦自勵,發憤圖強,不敢安逸之典。 宋蘇軾 《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遺以來,臥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
破釜沈舟
破釜沈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壹切地幹到底。釜:鍋。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沈。《孫子兵法》所說的?焚舟破釜?雖然也表示誓死決戰的意義,但尚未形成後世常談的典故故事。
鑿壁偷光
鑿壁偷光是壹個成語。寫的是西漢匡衡勤學苦讀,最終成為大學問家的故事。
原指西漢匡衡鑿穿墻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聞雞起舞
聞雞起舞,原意為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誌報國的人及時奮起。典出自《晉書?祖逖傳》:傳說東晉時期將領祖逖他年輕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壹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煉。同義詞:發奮圖強、自強不息。
發奮圖強
〖解釋〗下定決心,努力追求進步
〖出處〗《人民日報》1959.9.3:?發奮圖強、自力更生,對於落後隊貧困落後的'面貌的改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發奮圖強壹詞是錯誤寫法,但在現在許多報紙都有此類寫法,均與原成語相悖,易混淆的詞應該是?奮發圖強?,?發憤圖強?的憤是?憤?而不是?奮?,請大家務必註意,只是許多人在使用傳統成語時人雲亦雲,久而久之,反而變了味。就如現在?感同身受?被包括央視在內的媒體到處亂用壹樣。如果要較淺層次探究成語原意和出處,可以參考第五版《現代漢語詞典》。
〖近義詞〗發憤圖強
〖辨析〗發奮圖強和發憤圖強,兩個都有?謀求自強?之義。前壹個指振作精神,奮力自強;後壹個指下定決心,努力謀求強盛。壹個側重於?振作精神?,壹個側重於?下定決心?,側重點各不相同,所以不能混淆。
自強不息
自強不息,字面意思是:強大自己必須要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深層次的意思是:壹個人的處境即使再糟糕,但是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可以成就壹個強大的自己,若想強大自己,必須堅持,不放棄努力。語出《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廢寢忘食
廢:停止。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形容專心努力。
懸梁刺骨
東漢時期,有壹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侯到了三更半夜的時侯很容易打盹瞌睡,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到學習,孫敬想出壹個辦法,他找來壹根繩子,壹頭綁在自已的頭發上,另壹頭綁在房子的房梁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侯只要頭壹低,繩子牽住頭發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後來他終於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戰國時期的蘇秦是壹個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輕的時侯學問並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沒有人關註,即使有雄心壯誌也得不到重用,於是他下定決心發憤圖強努力讀書。由於他經常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侯就用事先準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壹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讀書,後來蘇秦成為了壹位著名的政治家。
這兩個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個成語。也告訴我們發憤忘食地刻苦學習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為了學習也不能壹直努力到累垮目己的身體,讀書也是需要適可而止的。
囊螢映雪
囊螢映雪,囊螢:晉代車胤小時家貧,夏天以練囊裝螢火蟲照明讀書;映雪:晉代孫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讀書。家境貧窮,勤學苦讀。
不恥下問
不恥下問,成語,語出《論語》。意思為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少的人請教,也不感到羞恥。恥:以?為恥。問:請教。指人好學。
圓木警枕
用圓木做枕頭,睡著時容易驚醒。形容刻苦自勉。
出處 宋?範祖禹《司馬溫公布衾銘記》:?以圓木為警枕,小睡則枕轉而覺,乃起讀書。?
示例 他圓木警枕的學習精神,十分值得我們學習。
勤能補拙
勤能補拙,意思是指後天的勤奮能夠彌補先天的不足、缺陷。語本 宋邵雍《弄筆吟》:?弄假像真終是假,將勤補拙總輸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