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即治印、刻印,以印材為載體,以篆書漢字為主要表現對象,用篆法、章法、刀法等要素進行創作,展現文字美、線條美、構圖美、刀法美、意向美的壹種表現藝術形式,是中國傳統藝術之壹。
古代篆刻的材料包括金屬器物、碑版刻石的等,因此又稱?金石?。金,上古又稱吉金,最初出現於商周彜器。在很長壹段時期,篆刻就被稱為金石,或稱篆刻家為金石家。《揚子法言》雲:?或問:'吾子少而好賦?'曰:'然,童子雕蟲篆刻。?原意是雕琢蟲書,篆寫刻符,壹般是先填稿再篆刻。後世將?篆刻?的含義進行引申。
到了明代,人們多稱這種藝術形式為?印?,但是稱?篆刻?的也不少;當時的印家以書入印,銬刻精美,制作講究,從而形成篆刻藝術,且呈現各種不同流派,印章遂成為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之壹。清朝以後,?篆刻?壹詞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如今,篆刻分廣義和狹義。廣義的?篆刻?統稱璽印和文人篆刻。這裏要介紹壹下璽印,這是壹種憑信物。盡管它是實用的印章,但也具備了很高的藝術審美因素。
早在戰國、秦漢時期,當時所產生的古璽印,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成為後世文人篆刻的典範。狹義的?篆刻?是相對於具有實用價值的璽印的信用功能而得出的,特指由文人創作,以表現藝術情趣為主旨的藝術活動。
篆刻發展到今天,引申出很多分支。如印學,是專門以古代印章、古代印章制度為研究對象的壹門學科。其研究對象主要包括古代印章的起源、形制、品類、用途、制作以及歷代印章制度的源流、沿革、演變和篆刻藝術的技法發展歷史、各流派藝術理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