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吃。《呂氏春秋·宜音》:“口欲。”高:“我要好吃的。”三國寫《樂論》:“故孔子聞邵於齊,而不知三月肉之味。他講的時候讓人沒有欲望,靜下心來,不把肉當味道。”
2.味道。《管子·戒》:“趣味是動態的,生命是孕育的;好惡,喜怒哀樂,人生變化。”恒的《南方賦》:“酸甜苦辣,百種千種。”《老殘遊記》續集初稿:“鼻可判息,舌可嘗。”葉聖陶隔膜隱情:“易沒吃過糖果,不知道糖果是什麽味道。”
3.引申指苦樂參半的感情。《施立漢書·元朗·賓碑》:“加才智之才,學五經之味。”劉唐知己《論石雜記》:“敘繁華無邊,陳之死淒涼可憐。”《醒世恒言薛錄魚奉仙》:“二老官甚窘!我看他是脫不掉水裏的味道,就又去玩鯉魚了。”清代黃景仁《九夜偶遇》詩:“噩耗真,壹燈嘗怪。”冰心《拾耳,國慶前京郊的壹夜》:“她看到我們陣陣歡愉是什麽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