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宿遷”的“宿”字怎麽讀?

“宿遷”的“宿”字怎麽讀?

事實上,我們的市名既不讀xiù,也不讀xiǔ。  當然,經驗的判斷代替不了學理上的正本清源。了解宿遷的歷史沿革,得知市名的來歷——“宿國遷都於此”,可知“宿”本姓氏,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這個義項讀sù無疑。  其實這並非壹個簡單的孰對孰錯的問題,想搞清楚還是要追根溯源。查《說文解字註》:“宿,止也。從宀。……息逐切。三部。按去聲息救切。此南北音不同。非有異義也。星宿,宿並非不可讀入聲”很明顯,“宿”這個字,息逐切/*siuk/入聲,息救切/*siu/去聲。此即“宿”的古音。  漢字自古以來是分尖團的,這也是漢語高度精密的表現。比如“劍”和“箭”同是古代常用的兵器,古人造字時是絕不會讓它們讀音相同,以致混淆的。實際上它們在古時就有尖團之別,前者是jian,後者為zian,其他很多今天的“同音字”古時也可能不同。1932年《國音常用字匯》頒行以後,正式砍掉了尖音,搞了尖團合流,即把尖音字讀成團音,也就是把聲母為zcs的齊攝呼的讀音改為聲母為jqx的舌面音。如把尖、千、仙(zianciansian)改讀為堅、牽、掀(jianqianxian)。當然,語言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和進程,加之中國幅員遼闊,方言眾多,相互間交互融合的情形也多有發生,尖團合流的現象在有些地方早已存在,而在有些方言中至今尖團涇渭分明,可見並非為壹紙公文所左右。  從siuk到siu再到xu,是很明顯的尖音團化。普通話把介音扔掉了,聲母就沒有腭化,讀su。我們方言中的介音沒掉,聲母腭化就變成團音了,讀xu。(這裏只談了宿遷方言與普通話聲韻母的區別,至於古今音聲調分配規律的比較,又是另壹個話題。)  總而言之,念sù和念xū都不算念錯,二者是古音發展變化的兩種形態。方言是個好東西,我們都知道用粵語讀古詩會更有韻味,就是因為它保留了很多古音,更合乎古人作詩時講求聲律的緣故。方言是壹種特色文化,不要覺得它是“土話”而嫌棄,偷偷摸摸,不敢張口。  我的態度,對方言不妨采取“敝帚自珍”的態度,本地人之間會說能懂,發揚光大。既不要自己人還撇個普通話,裝“假洋鬼子”;也不要像有些地方的人那樣,壹到外地,就拉開嗓門,極盡抑揚頓挫之能事,嘔心瀝血、搖頭擺尾地把它那兩句彰顯身份的方言說得震天響。  對外人說WelcometoSuQian,對老鄉就說句NiXuQiandehou。妳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