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成離合詞的語素 ,主要是動語素和名語素,還有形語素、介語素。結構模式為“動 +名”、“動+形”、“動+動”、“介+名”幾種。其中,“動+名”型占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後壹個語素是動語素或形語素的,有347個,占全部離合詞的13% ,而且它們不僅充當動語素的補語,還充當賓語,如 “擺闊 //”、“報廢//”、“備戰//”、“吃苦//”、“得寵//” 等。
離合詞的構詞方式主要是 動賓式, 例如:“ 保底 //”、“ 避風//” 等,其次是 補充式 ,如:“ 參透 //”、“補足//” 等。另外,“ 拜懺 //”、“綁架//”、“避諱//”、“擺渡//”、“招供//”、“洗澡//” 等,應該是 聯合式 ;“ 聚餐 //”、“拆賣//” 這類的是 偏正式 。還有壹種 介賓結構, 如“按理 //”,“照樣(兒)//” ,數量少。
1.2 離合詞“離”的條件
動名型離合詞在數量上占主導地位。我們從這裏入手,就會發現:
動名型的復合詞可能形成動賓式和偏正式兩種構成方式,但是:
(1)偏正式的都是名詞,不可“離”, 如:“燒餅”、“跑鞋”、“跳棋”;
(2)動賓式的復合詞有壹小部分是名詞,不可拆分,如,“ 搭腰”、“墊肩”、“承塵”、“綁腿”、“督軍” (官職)等;
(3)動賓式的區別詞不可離,如 “有機”、“保價”、“編年”、“超級”;
(4)動賓式的副詞不可離,如:“ 索性”、“到底” ;
(5)動賓式的形容詞壹般不可離,如:“ 安心” 2、“拗口”、“超前”、“出色”、“傳神”、“刺耳”、“得體”、“動人”、“對勁”、“奪目” 等;
(6)剩下的,動賓式的動詞,有些可離,有些不可離: “吃醋”、“吃力”、“吃罪” 不可離, “吃飯 //”、“吃齋// ”就可離。
能不能離,取決於什麽呢?取決於①詞內語素的緊密度,即詞的凝固性。凝固性不太強的詞,就可能成為離合詞。②兩個語素都是自由語素的,容易插入成分成為離合詞。例如: “ 喘息 ”不可離,而 “喘氣” 就可離;“ 出世”、“出蟄”、“出首”、“出言”、“出資”、“出語 ”不容易插入成分,而“ 出兵”、“出場”、“出道”、“出格”、“出海 ”就相對容易。③口語色彩的詞容易成為離合詞。④常用性。比如,“ 鞠躬 ”,兩語素都不是自由語素,但它常用。這四者是離合詞的充分條件,不壹定同時具備。
從測查的結果看, 這四個條件同時適用於其他結構的離合詞 ,對我們下面的追因求源很重要。
1.3 離合詞“離”的方式和效果
對自由短語來說,插入、變換都很自由,且不管分合,構成成分的意義不改變;但離合詞的“離”,沒有自由短語那樣自由,常見的離式歸納如下 :
i 動賓式離合詞(“賓”可以是名素、動素、形素):
a 插入領屬性成分或指代成分: 受氣 //——受老板的氣 /受那個氣;
b 插入數量類短語: 還嘴 //——還了句嘴;受氣//——受了半輩子氣;留神//——留點兒神
c 插入可能補語等: 返航 //——返不了航;還手//——還得了手 ;
d 插入“完了”或“了 /過/著”: 還禮 //——還了/過禮;還價//——還著價;
e 插入“什麽”,構成“v什麽x呀”格式,表示否定或不屑,意思是“用不著……”: 擺闊 //——擺什麽闊呀;
f 插入壹些“他媽的”之類的,表示憤怒或玩世不恭等,壹般作為罵詈語: 扯淡 //——扯妳媽的淡吧;
ii 動補式離合詞:壹般只能插入可能補語: 打垮 //——打得/不垮 ;
iii 介賓式離合詞,壹般能按 I的a式插入,或插入助詞等: 按理 //——按什麽理(也說不過去的);照樣(-兒)//——照這個樣兒(做);照著樣兒(畫);
離合詞壹般不能換序,不過在特定語境下,也會出現換序離式,如:
① “怎麽?撤軍了?”
“軍沒撤,我撤了。”(撤軍//)
②“這個吃齋念佛的老太太忽然有壹天齋也不吃了,佛也不念了。”(吃齋//)
其他結構類型的離合詞通常都能和上面的某些分離方式對應上。
從上面的情況看,離合詞的離式比合式隨意性更強,口語色彩更濃,能表現隨便的、幽默的、親切的、無所謂的、輕佻的、不屑的、憤怒的等語氣、態度。
2 離合詞的來源和大量存在的原因
經統計,僅動語素起首的離合詞就占全部動詞的大約 25%。數量龐大的復合詞成為離合詞,不可能是壹下子突然出現的現象。可問題是,對於語言來說,變化總是積累到壹定程度時才被意識到的,想追究誰是第壹個發生變化的、在哪壹具體時間變化的,幾乎不可能做到;這時就只能觀察那些已經變了的和正在變的,從而追因溯源。
2.1 離合詞有兩個主要來源。
分析前面離合詞的構成方式和分離方式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 離合詞插入成分以後,在語感上大致有三種情況:還是詞、是短語、可以說是詞也可以說是短語。
先說第壹種情況。例如“洗澡”和“鞠躬”,可以說“洗了壹個澡”,“鞠了壹個躬”,“洗”和“澡”、“鞠”和“躬”雖然形式上分開,但意義上仍是合在壹起時的意義,而不是各自單獨時的意義,比如甲說:“我剛才去洗了壹個澡。”乙沒聽清:“妳說妳幹什麽?”甲說:“洗澡!我剛才洗了壹個澡!”——甲的回答壹定不會是“洗!”而是“洗澡!”,簡略回答只能是完整式。 這種分離可以看成壹種臨時用法,廣義的修辭,它無損於作為詞的意義的專指性 。
再看第二種情況。很多動補式的離合詞屬於這種。例如“ 出來”、“出去”、“打垮”、“打下”、“打倒”、“打通”、“分開”、“壓倒” 等,如果都插入“不”,那“打不下”和“吃不下”,“壓不倒”和“踢不倒”的緊密度有什麽區別呢?離開後的語素跟詞幾乎等同,已很難談到凝固性了。此外,“ 愛國 //”、“帶班//”、“帶刺 兒 // ”也是。
第三種情況適例太多,比如“ 搬家 //、辦事//、攙假 //、 參透 //、補足//、展開//、吃透//、駁倒//、看見//” 等。
上面每壹種情況所給出的例子有沒有什麽特點呢?有。凡是離合詞有不成詞語素的,不成詞語素不能獨立使用,拆開後語感上仍是詞,凝固性強;而這類詞的成詞時間應該比較早,像“鞠躬”可以肯定不是最近造出來的(如第壹種情況)。而動補式的復合詞則是近期的產物,有壹部分還處於詞化的不穩定階段(如第二種情況和第三種情況的壹大部分)。所以,我們認為: 現存的離合詞來源於兩個語言運動過程,壹個是形成詞的過程,壹個是分解詞的過程。
2.2 漢語離合詞是語言系統自我平衡的結果。
語言是壹個運動著的系統,它具有壹種驚人的自我平衡能力。當某種力量促使壹種變化發生的時候,就會有另壹種變化站出來 , 像阻力壹樣化解或削弱某些消極力量 , 或者在其他地方作出補償。
從古漢語到現代漢語,雙音化是詞匯發展的壹條主線,它大致通過下列途徑實現:疊音聯綿、短語詞化、類推復合、縮略混同、同素重疊、附加詞綴。後五種途徑造成了大量的合成詞,而且主要是復合詞。和復合詞關系最密切的是短語詞化和在此基礎上的類推復合。早期復合詞是從 短語固化 來的——單音節基本詞匯積累到壹定程度,就為雙音節合成詞產生準備了條件並提供內在動力,於是那些有復呈性的短語隨著習語性增強,首先固定下來,成為詞。後來也仿此類推造出壹些“新生”的復合詞。這個形成合成詞的進程可以叫做“ 結構 ”運動。 現代漢語仍在繼續這個運動,因此,那些誕生時間不久,詞化程度還不強,凝固性差的復合詞就容易被使用者賦予詞和語的雙重身份——壹這樣,壹部分離合詞就在“形成”詞的過程中產生了。 這種離合詞被插入成分以後,語感上更像短語,如2.1中的第二種情況。
這是漢語運動的壹個方向。 復合把原來很長的語段承擔的信息濃縮在壹個詞上,使原來意義承載過多的單音節詞功能分化,表意更加精確 ,甚至也使音節更“完美”了。這是壹個“合”的運動。但是任何變化都不是孤立的,對於系統來講,牽壹發而動全身,壹個變化總會引起壹系列的變化。詞匯的變化可能造成語法被動變化。其中壹個問題是,很多動賓結構從短語變成詞,“動”和“賓”就失去了自由,不能隨意增加狀語、補語、定語壹類的信息,這時,把它臨時“還原”成短語似乎是最方便的選擇。這樣,壹些已經取得“詞”的身份的復合詞在形式上又往回退了壹步,客觀上減緩了詞化的進程,使復合詞的數量在壹定時期內相對穩定。其實這反映了語言運動的內在規律:壹個因素占優勢,就會有另壹個因素在其弱勢方面消解它;雙音化的進程在近代以後太快了,語言系統內在地需要另壹個反向力來制衡。 向回走的那壹部分復合詞應這種內在的需要成了離合詞,進行著“分“的運動,即“解構”運動。
這個反向運動帶動了壹批凝固性很強、詞化時間早的復合詞,包括非動賓式復合詞,打破復合詞結構上的定型,成為離合詞。這是現存離合詞的另壹組成部分。
當然,語言系統自我平衡的驅動只是壹個大方向,無論“結構”還是“解構”,離合詞都“選中”動賓結構,再向外擴展“地盤”,這離不開具體語言內外要素的制約,有其必然性。
2.3語言的內部外部要素為離合詞的出現準備了充分條件。
A 語序手段、造詞方式和書寫習慣.
漢語以語序為主要語法手段,語言單位在組合時,只要按順序“碼”在壹起就可以了,不需要形態標記。這種按順序意合的表達方式對現代漢語造成兩個影響:壹是復合詞 的構成方式跟短語的構成方式基本壹致,說話的人不需要知道“吃飯”、“吃苦”是詞還是短語,也不會造成表達和理解的困難;二是沿用了不分詞連寫的書寫習慣,雙音、三音復合詞和音節少的短語在外形上相似,容易混同。於是, 短語的松散的組織方式就可以自然地移植到詞上 :在中間插入其他成分。這些特點既適用於結構運動也適用於解構運動。半詞半語的離合詞就很容易產生了。
B離心結構、
容易擴展是離心結構的天然特點。現代漢語中數量最大的離心結構是動賓式。所以, 動賓式復合詞比較容易接受嵌入成分,成為離合詞。 主謂式也是離心結構,但是數量很少,《現代漢語詞典》中收入的只有 206個 ,且多是形容詞,凝固性較強。
不過現在有壹種趨勢,有些形容詞也能成為離合詞,比如,《現代漢語詞典》沒有標註“ //”的“ 得意”“眼花”、“顯眼 ”,也能說:“ 不就是 98分嗎,妳得什麽意呀(=妳得意什麽呀)?”“別看我年紀大,可眼不花,看東西清楚得很哪!” (甲:)“妳看她脖子上那條項鏈,多顯眼啊!”(乙:)“要是讓人搶了去,就顯不了眼了。”
C語素意義性類的模糊、類推作用
短語固化成詞以後,有些語素會在歷史的演變中由於長久不單獨使用而使意義和性類漸漸模糊了。這樣,原本不是動賓結構的就可能被誤認為動賓結構進行離合,例如“洗澡”,兩個語素本來都是動性的,因意義相近組合成並列式復合詞,可是現在很少有人知道“澡”的意思了,以為“洗澡”跟“洗頭”、“洗手”壹樣呢。這樣,很可能出現類推用法。而類推又是所有的語言都極常見的方法。漢語非動賓結構離合詞基本上都是從動賓式類推的結果。例如主謂式形容詞、動詞和動賓式形容詞出現離合詞增加的趨勢,主要也是這個原因。
這些都可能會促使離合詞的範圍擴大。
D離合詞是口語的產物。
語言中的變化總是從最常用的那些因素開始的。就詞匯來說,最常用的詞就是活躍在人們口頭上的那些詞。有口語色彩的常用詞最容易成為離合詞,因為它的語體是隨意的,使用是靈活的,因而最容易打破“常規”。可以作為證據的是,現存 離合詞都具有明顯的常用性和比較明顯的口語色彩 (或者叫做隨意性) 。 壹個顯而易見的證據就體現在構成離合詞的起首動語素上。例如“更”和“改”同義,但“更”下的 14個動詞無壹可以拆分,而“改”下的43個動詞中有12個離合詞( 改產 //、改點//、改道//、改口//、改行//、改嫁//、改期//、改線//、改樣//、改業//、改轍//、改嘴//) ;表示“看”這個意思的詞有很多,但領起離合詞的能力並不相同:“看”下有 10個(7個補充式3個動賓式),“見”下有4個(動賓式),“觀”下有2個( 觀風 //、觀禮// ,動賓式),“視”和“瞻”下則壹個也沒有。換句話說,口語化的、常用的動語素更容易形成離合詞。
相應地,離合詞的離式壹般只適用於非正式語言環境。不難想象如果在新聞聯播中聽到這樣的話會是什麽效果: “某國總統訪問中國,跟某某領導人見了壹個面,握了幾下手,聊了壹會天,然後就某個事件向中國人民道了個歉……”( 而不是 “見面後親切握手,進行會談,會談中就某某事件向中國人民鄭重道歉”)。
E其他原因。
除了和語言本身相關的方面,離合詞的出現和使用很可能受社會風尚、個性心理等因素的影響。比如,反抗或蔑視主流文化的青年,比較可能選擇離合詞的離式作為言語方式,以對語言的“肢解”表現對主流文化的消解。這類因素的影響還有待於社會語言學去研究。
4 關於離合詞追因溯源的結論和推論
結論 :
離合詞現象從大方面講,是語言系統自我平衡的結果:壹方面在復合詞形成過程中,那些詞化程度不高、不太穩定的詞,尤其是動賓式動詞保留著短語的語法特性成了雙重身份的離合詞;另壹方面,已經詞化的復合詞使用分離方式可以靈活地突破詞形結構的限制,並獲得壹些特殊語用效果,從而成了離合詞,作為雙音化趨勢的反向力量存在,在壹定程度上減緩雙音化的進程,並補償復合詞的結構缺陷,使語言系統保持平衡。
從漢語自身的特性看,語序手段、詞法句法結構的基本壹致、不分詞連寫的書寫習慣、離心結構天然的松散性以及類推作用,都為離合詞的出現準備了條件,使得運動的大趨勢壹旦出現,就能自然而然地應勢而變;這也是離合詞現象其他語言少有而漢語常見的主要原因。當然,口語環境是離合詞產生和生長的土壤。
兩點推論 :
離合詞作為漢語的“新生事物”,應該是從最容易擴充結構的動賓式復合詞開始的,然後是動補式和主謂式;偏正式和聯合式也出現離式,是類推的結果:起首都是動語素,後壹語素可能詞化後模糊了原來的意義和性類,如“洗澡”和“避諱”,說話的人就很容易把它們跟典型的動賓結構混同起來。
離合詞的範圍還會繼續擴大,很可能突破“動 /介語素起首”這個常規,進入復合形容詞和名詞領域,並產生新的分離方式,但是不會有動語素起首動詞這麽普遍。這種範圍的擴展會比較緩慢,與復合詞增加的進程大體同步,總之會繼續保持系統的穩定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