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文明與文化的區別
壹、文明的基本內涵和特征
“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壹個永恒而常新的話題,不同的人對它有不同的解讀,從而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文明理論。“盧梭的文明批判理論、孔德的積極文明理論、摩爾根的文明起源理論、福澤諭吉的文明進化理論、湯因比的文明形態歷史觀、馬爾庫塞的文明歷史批判理論、亨廷頓的文明沖突理論。”文明有以下三個特點:
(1)就創造性而言,文明象征著人們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活動中所留下的印記,是自身創造性活動的結果。馬克思指出:“文明是壹種現實的東西,是壹種社會品質”。
(2)就進步性而言,文明作為人類創造性活動的結果,是指壹種積極的文明成果,具有促進社會和人自身向積極方面轉化的作用。如果人類創造的成就是對自然和人的負面成就,那就不是文明。
(3)就可變性而言,我們說文明是壹種進步的狀態,即文明是人類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這種發展是無止境的。
總結起來,文明有三個特點:創造性、進步性和可變性。正是這些特點推動了文明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從而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二,文化的基本內涵和特征
壹般來說,“文化”壹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是指整個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以及由此產生的壹切事物的總和。換句話說,壹切自然現象和事物,只要被人認識和創造,也就是“人化”,就被賦予了文化內涵和意義。狹義的文化是指用文字或其他方式記錄和保存的人類創造的繁榮和文明的成果。
在總結了文化的基本內涵之後,我們可以窺探出文化的三個特征:
(1)就其社會歷史性而言,文化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本質上,它不是由單個人創造的,而是所有人在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創造的社會財富,是所有人辛勤勞動的社會財富的總和。
(2)就傳承而言,雖然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但文化的這壹歷史特征並沒有使文化完全脫離人類文明的發展道路。任何壹種文化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它總是在前人積累的文化基礎上發展,在前人積累的文化養分基礎上產生。後壹種文化是對前壹種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在前壹種文化的肩膀上形成的新的文化形態。
(3)就其功能性而言,文化還具有道德和教育功能。因為文化歸根結底是人們生活方式的集中體現,是人們行為規範的總和。綜上所述,文化具有歷史性、傳承性和功能性,文化的功能性表現為文化的歷史性和發展性,而文化發展的歷史是以變化的功能性為基礎的,是歷史發展的。
第三,文明與文化的關系
(壹)兩者之間的聯系
1.文明和文化的主體是人。文明和文化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其核心是人。都是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和自身的過程中形成的社會財富的象征。
2.文明和文化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文明和文化是人類適應和改造生存環境的結果,包含著物質和精神財富。原始的實際勞動產生了人,勞動實踐在類人猿轉化為人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勞動實踐的基礎上,人類能夠不斷地認識和改造自然和自己。
3.文明是文化的內在價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表現。壹般來說,文明的內在價值是通過文化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的,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於文化的內在價值才有意義。文明是文化的歷史積澱,文化是文明的外在表現。在壹定的社會意義上,壹個社會的發展程度越高,這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就越高。當然,在人類創造的所有文化成果中,只有積極向上的成分才能稱之為文明。所以,在這方面,文明是從屬於文化的。
(二)兩者的主要區別
1.從它們的來源來看,文化的產生早於文明。自從人類誕生以來,文化就壹直存在。當人類通過實踐活動脫離動物狀態,開展認識和改造自然的活動,當人類賦予自然物以人類“有目的”的標誌和概念時,原始自然物就有了文化意蘊。它有可能成為壹種文化現象。於是,人類活動進入了文化領域。可以說,自從人類社會脫離動物界,利用和改造自然進行創造活動以來,就有了文化。
總的來說,直到人類文化發展成文字記錄,文明才開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壹書中,將人類社會分為:“蒙昧時代、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文化始終貫穿三個時代,與人類並駕齊驅;文明始於第三時代,即始於奴隸社會,並在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可見,文化與文明的區別,從遺傳學的角度來看,是有先後之分的。
2.從兩者的定義來看,文化的廣泛性比文明的廣泛性更廣。文化是指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認識和改造自己的過程中所創造的壹切社會成果。文明是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以及在認識和改造自己的過程中所創造的壹切積極成果,是與野蠻和愚昧相對立的。人類所創造的文化成就涵蓋了物質、精神和其他方面的所有成就。在這些成就中,既有精華、進步和推動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不朽內容,也有糟粕和落後。這些都是人類創造的文化的壹部分,可以稱之為文化。但是,只有真正反映時代精神、促進人類文明的優秀文化成果,才能稱之為文明。而那些落後腐朽的渣滓,不屬於文明的範疇。可以說,文化是多樣的,有精華有糟粕,有先進有落後,文明是文化的先進和精華部分。所以從定義上來說,文化的廣泛性大於文明。
3.傳播的方式和手段不壹樣。文明和文化作為人類實踐創造的成果,都是可以傳播的。可以互相學習。但從壹般意義上來說,文明的傳播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強制性特征,有時往往是不擇手段的。這壹點我們都知道,在19世紀相當突出。幾經科技革命,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打著傳播先進文化的旗號,打開了擁有強大海軍利益的落後國家和地區的大門。此舉雖然在壹定程度上促進了落後國家和地區的文明,但他對落後國家和地區的侵略也是其落後的重要原因之壹。文化的傳播是可選的。為了文化間的相互學習,人們可以選擇壹種文化或另壹種文化。所以文明的傳播是強制性的,文化的傳播不是。
參考資料:
王琦,楊海嬌。論文明與文化。學習與探索,2006,(1): 66。
[2][英]薩默斯,朱元等.朗文當代英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19。
[3]樊虎,馬毅。文化和文明的定義及其關系。學習與探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