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方法

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研究報告

中山實驗學校小學部才真旺姆寫道。

摘要:

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能夠自主學習是21世紀對人的必然要求。教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因此,我們應該采取有效措施改革課堂教學,積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具備以下七種學習能力,即自主預習、確定目標、交流學習、質疑解惑、知識總結、知識應用、自主評價的能力。

首先,提出問題

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當今,我們已經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人類社會必然是壹個學習型社會。自主學習是21世紀對人的必然要求。《學會生活》壹書指出:“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如何學習的人。”江總書記在第三次全教會也指出:“終身學習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壹次性的學校教育已經不能滿足人們不斷更新知識的要求。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如何學習的人。”

教學生自主學習符合心理學的要求。皮亞傑說:“孩子是自變量,不是因變量。他不是外部客體的簡單復制,而是主體與外部世界不斷互動而構建的。”根據心理學家加涅和邁耶的學習理論,得出有效學習的內在條件是學習者要有積極加工知識的心理傾向。有主動鏈接新舊知識的願望。“如果學習者沒有學習的欲望和熱情,新的學習就不會發生。這種學習者的主動加工傾向就是學習中的“自主性”。

教學生自主學習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要求。現代教育普遍認為,從學習過程來看,受教育者是學習的主體,而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選擇的教育內容、采用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等。)是受教育者學習和理解的對象,所以是學習過程的對象。學生只有自主學習,才能充分體現自己的主體地位。

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素質教育的基本任務之壹就是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任務,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有個性地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近年來,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國教育工作者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九五期間,福建省開展了中小學“導學-自主學習”教改實驗,上海市育才中學開展了“八字教學法”實驗,課堂教學重在“學”,本溪市明山區聯合中小學開展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實踐”研究。這些都是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相關的研究。壹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對我們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鑒作用,但也存在壹些問題,如研究不夠深入,評價體系尚未形成,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具體化,需要我們繼續研究。

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通過對九五的研究,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轉變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但到目前為止,我們學校學生的學習方式和老師的教學方式都沒有根本改變。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他們沒有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沒有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沒有老師,他們無法獨立學習。從老師的角度來看,他們的教學行為仍然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課堂上仍然傳承著“壹本書,壹堂課”的傳統教學模式,普遍忽視了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培養。因此,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對我們來說尤為重要。鑒於上述認識,我們決定將“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作為我校十五期間的研究課題。

二、主體的定義

《自治》和《辭海》中的解釋是:“我是自己的主人,不受別人支配,也不需要別人催促。我可以及時主動,帶壹些創意活動。”漢語詞典裏的解釋是“自己做決定”。

“學”的廣義概念是“經過壹定的練習後發生的某種變化,這種變化是後天獲得的,並能保持壹定的時間。”狹義的概念是“指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我們研究的‘自主學習’中的‘學習’是指狹義的學習概念。

研究者對“自主學習”的概念看法不壹,但也有相通之處;第壹,大家都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二是要求學生主動學習,具有支配和控制學習的能力;第三,學生可以創造性地學習。這與專家研究自主學習應確立的三個發展目標是壹致的:第壹,學習的獨立性;二是學習的主動性;第三是學習的創造性。

我們對“自主學習”的理解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積極、創造性地學習,自主學習的對立面是以他人為中心的學習。自主學習和以他人為中心的學習的根本分水嶺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是否確立。

自主學習能力是指學習者在總體教學目標的控制下,根據自身條件和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體現在以下七個方面:自主預習、設定目標、交流學習、質疑解惑、知識總結、知識應用和自主評價的能力。

本課題的研究是探索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具體操作方法。

三、研究的目的

通過本研究,探索了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使全校學生具備壹定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全校教師基本具備教育研究能力和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

四、研究內容

1.探索學生的學習方法,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2.探索課堂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動詞 (verb的縮寫)研究對象

三至六年級的所有學生。

第六,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基於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的需要,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與專家合作,將問題發展為研究課題,進行系統的研究以解決問題。

七。研究內容

本研究的具體內容如下:

1,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教師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課堂教學方法。

八、研究過程

本課題的研究期為五年(2000年3月-2005年3月)。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該課題的研究。從研究之日到現在,我們的研究壹直是沿著學習理論、設計操作、反思實踐、提煉成果的思路進行的。具體來說,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建立和完善研究組織和體系。

1.成立研究項目的組織機構:為加強對研究項目的領導,保證研究項目的順利進行,我校成立了研究項目領導小組。校長全面負責宏觀調控;科學研究專門從事具體的組織研究;各年級骨幹教師組成研究中心組,全校教師參與研究。

2.制定研究制度:根據制度,學校每位教師都必須參加研究,小組每學年進行壹次專題備課活動,中心組成員每月進行壹次教學診斷活動。全校每個老師每學期都會有專門的研究課,交流研究成果。

組織教師開展學習活動

僅靠實踐經驗是不可能對壹個課題進行研究的,必須有壹定的理論指導。也就是說,我們既要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也要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

1.從書本中學習:為了幫助教師掌握自主學習的理論,了解與自主學習相關的好的經驗和做法,我們要求教師閱讀《教育練習集》、《魏書生學生實用學習方法》、教育學、心理學等書籍,教師學習熱情很高。學校還推出了“四個壹”活動,每天給老師提供壹個小時的在線時間。老師們在網上搜索相關理論,近期研究動態,值得學習的成功經驗。學校每周都會安排壹次學習活動,有時以自主學習專題講座的形式,有時以老師個人學習、寫讀書筆記的形式。每月組織壹次讀書交流。交流的主要內容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經驗和做法。每學期看壹本與項目研究相關的書。

2.向專家取經:在專題研究期間,我們還邀請了市級科研專家、教師和區科研部門的研究人員到我校進行指導。指導的內容包括如何為自主學習設計課堂教學,如何圍繞課題進行課堂教學診斷等,深深地啟發了全校教師,為我們開展課題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三,確定清晰的研究思路

為了使研究深入,我們采用了分解課題、分段研究、螺旋式上升的研究思路。我們將課題分為七個子目標,分別是自我預習、目標確定、交流學習、質疑解惑、知識總結、知識運用、自我評價,逐壹研究。對每個子目標的研究,要明確是什麽,為什麽要做,怎麽做。比如在自主預習的研究中,首先要搞清楚自主預習包括哪些內容,為什麽要培養學生的自主預習能力,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自主預習能力。為了使研究紮實有效,研究中采用了分段訓練、螺旋式提高的研究思路,分三個階段實施操作方法。第壹階段,培養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能力,包括自主預習和目標確定的能力。第二階段是在課堂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包括交流學習能力、質疑解惑能力和知識總結能力。第三階段是在課後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包括運用知識和自我評價的能力。在進行後期的研究時,要鞏固和加強前壹階段所達到的目標,以螺旋上升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能力。

組織教師進行作業設計

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是教育和科研必須遵循的原則。在課題研究中,作業設計是至關重要的壹環,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我們在自主學習能力這壹科目的作業設計中重點關註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教師的教學方法,整個作業設計力求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最初的操作方法往往是建立在理論和經驗的基礎上的,所以在實踐中,往往會發現原來設計的操作方法在教學實踐中使用時有不恰當、不合理的地方,我們會及時修正,使之更加符合學生實際。比如在原來的七個指標體系中,我們規定在課堂上實施“確定學習目標”。通過實踐,老師們覺得學習目標是學生個人的學習需求,放在預習環節更合理,所以我們做了調整。

運營設計由專項小組成員完成,每個子目標的運營設計按照以下五個步驟進行。

1.學習:向書本上或身邊的其他老師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交流:特別小組成員在各自學習的基礎上,交流學習收獲,相互啟發。

3、* * *知識:科研專家組織大家提煉交流內容,形成* * *知識,確定具體操作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4.實踐:課題組成員根據* * * *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實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

5.再溝通:經過壹段時間的實踐,專項小組成員再次討論反饋效果,修正不合理的操作設計,合理推廣,進壹步達成* * *認識。

第五,引導教師反思教學。

教學反思是從操作設計的角度來審視教學實踐。通過反思,不斷發現教學行為中的問題,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其逐漸接近作業設計的要求。在我校,教學反思活動貫穿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整個研究之中。教學反思有兩種方式:個體反思和集體反思。

1,個人反映

個體反思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的活動。我校教師除了反思常規教學要求外,還要反思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設計,反思自己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得與失,反思學生自主學習的表現。每周在教研活動中進行反思性交流,在教師的反思性交流中逐漸形成壹些培養低年級學生自主預習的好方法。我們學校每個老師每學期寫50篇左右的個人教學反思。

2.集體反思

集體反思是其他教師在壹個教師的教學示範的基礎上,對他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的活動。我們稱這個活動為教學診斷。在操作實施階段,我們召開了全區現場教學會,上了壹堂語文專題研究課,圍繞語文閱讀教學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話題進行了教學診斷,讓大家明確了如何在語文課堂上培養學生自主理解教材的能力。我們在平日的教學診斷中遵循四個原則:正常進行,以事實為依據,小組參與,註重提高。教學診斷多在學年小組內進行,每月至少壹次,由學年領導負責組織。每學期還根據階段研究目標開展壹次“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全校性專項教學診斷。目前,開展專題教學診斷活動已成為我校教學研究的重要方式,確診人數已近40人。

指導教師積累和總結研究成果

1.指導教師平日寫教學反思、教學日記、教學案例。老師在日常教學中的壹些好的做法和經驗都記錄在自己的教學日記和教學案例中,使得平日的壹些好的做法不斷積累。

2.指導教師在學期末撰寫教育教學論文。學校要求每位老師結合自己壹學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經驗寫壹篇研究論文,並在學期末組織壹次全校範圍的成果交流。即總結提煉經驗,推廣好的成果。幾年來,我校教師撰寫論文300余篇,學校召開成果交流會10余次。

上述活動是我校課題研究的基本方式。通過這些活動,我校的課題研究得到了實施,並取得了壹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