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佛學的慳是什麽意思

佛學的慳是什麽意思

問題壹:慳 是什麽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佛學大詞典 對“慳”解釋如下:慳 梵語ma^tsarya.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壹,唯識百法之壹.即對財施、法施慳吝之心理.俱舍宗以之為小煩惱地法、八纏、十纏、九結之壹,認為慳乃貪之等流,別有實體;唯識宗則以之為隨煩惱之壹,系以貪愛之壹分為其體,離於貪則別無慳之相用.據成實論卷十雜煩惱品舉出五慳,即:住處慳、家慳、施慳、稱贊慳、法慳等,意指對住處、家宅、布施、稱贊、法義等心存獨占欲.此外,財慳、法慳即指吝於財物與教法而不願施舍,稱作二慳.又據大明三藏法數卷三十載,法慳之人有七種惡報,即生盲報、愚癡報、生惡家報、胎夭報、物恐報、善人遠離報、無惡不作報.[大毗婆沙論卷五十、俱舍論卷二十壹、成唯識論卷六、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九、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壹]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慳”解釋如下:慳 (術語)梵名母履衍Matsarya,又曰路婆Lobha,俱舍小煩惱地法十之壹.唯識隨煩惱二十之壹.於財與法深為耽著不能惠舍之心也.唯識論六曰:‘耽著財法,不能惠舍.秘吝為性,能障不慳鄙畜為業.’俱舍論二十壹曰:‘慳,謂財法巧施相違令心吝著.’大乘義章二曰:‘吝惜財法稱慳.’同五末曰:‘堅著不舍,目之為慳.’梵語雜名曰:‘慳,梵名母履衍,又路婆.’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對“慳”解釋如下:慳 不舍得把自己的東西施給人家.

問題二:慳 是什麽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佛學大詞典 對“慳”解釋如下:慳 梵語ma^tsarya。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壹,唯識百法之壹。即對財施、法施慳吝之心理。俱舍宗以之為小煩惱地法、八纏、十纏、九結之壹,認為慳乃貪之等流,別有實體;唯識宗則以之為隨煩惱之壹,系以貪愛之壹分為其體,離於貪則別無慳之相用。據成實論卷十雜煩惱品舉出五慳,即:住處慳、家慳、施慳、稱贊慳、法慳等,意指對住處、家宅、布施、稱贊、法義等心存獨占欲。此外,財慳、法慳即指吝於財物與教法而不願施舍,稱作二慳。又據大明三藏法數卷三十載,法慳之人有七種惡報,即生盲報、愚癡報、生惡家報、胎夭報、物恐報、善人遠離報、無惡不作報。[大毗婆沙論卷五十、俱舍論卷二十壹、成唯識論卷六、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九、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壹]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慳”解釋如下:慳 (術語)梵名母履衍Matsarya,又曰路婆Lobha,俱舍小煩惱地法十之壹。唯識隨煩惱二十之壹。於財與法深為耽著不能惠舍之心也。唯識論六曰:‘耽著財法,不能惠舍。秘吝為性,能障不慳鄙畜為業。’俱舍論二十壹曰:‘慳,謂財法巧施相違令心吝著。’大乘義章二曰:‘吝惜財法稱慳。’同五末曰:‘堅著不舍,目之為慳。’梵語雜名曰:‘慳,梵名母履衍,又路婆。’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對“慳”解釋如下:慳 不舍得把自己的東西施給人家。

問題三:慳惜加毀戒 是什麽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術語)顯教十重戒之壹。制慳惜不與所求反加毀辱之戒也。法藏謂為故慳戒,太賢謂為慳生毀辱戒。今依天臺所立之名。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 佛弟子,若吝嗇,指使他人吝嗇(以掩蓋自己吝嗇),以及慳因、慳緣、慳法、慳業,都為本戒所禁。

菩薩見壹切貧窮者來乞討,應隨其所求,供給壹切。若因惡心、_心,對乞物者,不施壹針壹線、壹草壹木;對乞法者不說壹句、壹偈,哪怕壹微塵許佛法,反而辱罵來者。若這樣,則犯波羅夷罪,犯此罪者,永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

問題四:佛學中對應佛教的各種境界的解讀是什麽? 佛教裏講的十法界眾生是指:佛、菩薩、緣覺、聲聞、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鬼道、地獄道。

其中,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鬼道、地獄道又合稱為六道,未出生死輪回。這六道中,越往上心態越平和安寧、越善良、越純凈、越聰明、越漂亮、生活狀態越好、越快樂、越光明,越往下則越暴戾、越恐懼、越自私、越多疑、越癡愚、越醜陋、苦難越多、越陰暗。這六道都是屬迷之境界,不能脫離生死,這壹世生在這壹道,下壹世又生在那壹道,總是在六道裏輪來輪去,像車輪壹樣轉,所以叫做六道輪回。輪回的動力是業力與心性,善業多且善良平和者入天道,惡業重且暴戾者入地獄道,其他道也是根據業力及心性而入的。業是佛教中壹個獨有的概念,換成上面說的壹句話也許更好理解:心輕者入天,心重者入地。

十法界的具體描述如下:

1. 佛界

佛是屬於上上乘,無上正等正覺究竟成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2. 菩薩

菩薩是大乘位,有五十壹個位階。在無我的基礎上,再繼續將“法”的執著給斷掉。菩薩全稱菩提薩剩義為“覺有情”,在通過度有情眾生的過程中,於法上的執著慢慢放下。對於菩提智慧,或稱無上正等正覺有所體悟。《金剛經》雲:“度盡壹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救度”不著我相,眾生相,和諸法相,慢慢去了結壹切過去因。教下以初地菩薩壹步步走向十地菩薩的境界,就差壹步成佛了。

3. 緣覺

緣覺,指的是辟支佛,屬於中乘,比第四果羅漢略高,還沒到大乘菩薩。

4. 聲聞

聲聞,指的是羅漢,是小乘位。羅漢有四果,第四果羅漢出離了生死輪回,也就是了了分段生死,開始了變異生死的人,是小乘佛教最高果位、大乘佛教裏最低果位的人。

聲聞緣覺只是出離了輪回,仍是心外求法,還沒明心見性。聲聞緣覺對於佛來說仍是焦芽敗種,不能續佛慧命。

5. 天道

天道眾生福報特別大,壽命極長,性情柔和,是心地平和善良、積過大福德的人的去處。

(1)欲界六層天:

四天王天、忉利天、鵡μ臁⒍德侍臁⒒樂天、他化自在天。欲界天因為有六層,所以又叫六欲天。六欲天及以下各道,包括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都屬欲界,特點是有食欲和淫欲。食欲以維持生命,淫欲以延續種族。

生於此界的眾生,雖然已脫離苦難的人世,但仍有色身(肉身),亦有男女飲食之欲,有著壹定的煩惱。

六欲天臨死的時候有五種征兆出現:身光消失、不樂本座、花冠枯萎、天衣垢壞、身出汗臭。生平壹起嬉戲玩樂的天女們,見到這五種,都跑了。又以天眼觀見將要生到何處,若是墮落,則更加的淒惶恐怖、痛苦不堪、如地獄苦。

《正法念處經》偈雲:“如蜜和毒藥,是則不可食,天樂亦如是,退沒時大苦”。規誡眾生:不可貪著天界之樂,應思出離三界。

(2) *** 天包含十八層天

*** ,居於欲界之上,***十八天。雖已完全離欲染,但尚有色質,故叫 *** 。生到 *** 的天人,純是化生,貌如童子,身白銀色,衣黃金色,全是男相,沒有女人。

這十八梵天,都是清凈、沒有伴侶、沒有男女情欲,但有化身的身體,故還未能脫離形骸的牽累,所以叫 *** 天。生於此界的眾生均有色身,但無男女飲食之欲。

初禪有三層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大梵天、梵輔天、梵眾天這三種天都稱作勝流,因其身勝、樂勝、能勝下界的各趣的眾生,又不受欲界八苦的煎逼,雖然不是修真正的三摩地,但因持戒的定力,心中常能清凈,已不為欲界諸煩惱所搖動,這叫做初禪天。於九地中,是離生喜樂地,即離開欲界諸惡趣,而得清凈喜樂。但是因為仍有覺觀之火,......>>

問題五:佛法中說的“貪”是什麽意思? 貪,就是指:想要得到那些超過自己生活所必須的東西。

比如,妳吃壹碗飯就可以吃飽,但是妳非要吃兩碗飯,那就是貪。

比如,妳買10件衣服就足夠穿壹年的了,但是妳非要買100件衣服,那就是貪。

比如,妳壹年有10萬元就足夠生活所需了,但是妳非要賺100萬、1000萬,那就是貪。

“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指的就是貪念導致的惡業。並不是妳只要沾了“財色名食睡”就會下地獄,如果那樣的話,我們誰都要下地獄了!這句話指的是:貪心太重,就會下地獄!

比如:貪財、好色、求名、貪吃、貪睡,遠遠超出了自己生活所必須,同時也就等於掠奪、侵害別人的生活權利和資源,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就是貪念造成的惡業,貪念越重,惡業越重,導致肉體死亡之後,靈魂下地獄受苦還債!

問題六:布達拉宮 是什麽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布達拉是藏文音譯佛教術語,漢譯就是普陀,因為 *** 藏密認為是觀音轉世,所以他的行宮就改名為觀音居所的名稱-布達拉;

問題七:請教:佛教中的“三稱”是什麽意思 就是稱三次,例如“三稱佛名”,就是稱佛名三次,將佛名念三次的意思。

問題八:請問佛教所指的十善業是什麽意思? 壹、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觸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