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淺談如何糾正小學生的錯別字?

淺談如何糾正小學生的錯別字?

如何改正小學生作業中的錯別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正確使用漢字不僅可以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感情,也是壹個人文化素養的象征。作為小學語文老師,大家都知道識字是閱讀和作文的基礎,是培養小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課程目標還規定,小學生要認識10個左右常用漢字,其中10個左右能正確書寫,並有壹定速度。教育專家的研究表明,在小學學習階段,錯別字的出現呈現正態分布,即隨著年級的增加,識字量增加,錯別字逐漸增多,到了中年級即初三達到高峰,到了高年級逐漸減少。錯別字可以說是小學語文學習中的“常見病”和“疑難病癥”,基本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原因:壹、漢字本身的特點是1,結構復雜。漢字的結構差別很大。僅《新華字典》就收了很多漢字,不同的結構部件就多達10個筆畫。前壹年發表的10個常用詞中,每個詞平均有11幅畫,其中有10個詞有超過17幅畫;每個人物的造型差別不大。多壹筆,少壹筆,長壹點,短壹點,妳就變成了壹個不同的人物,或者不是。比如“未-末”和“酒-灑”。2.諧音很多。在普通話中,有很多單音節的同音字。如果不考慮聲調,漢字只有音節,每個音節平均有100個同音字的常用詞,所以存在壹個字有多個聲調(聲調),壹個聲調有多個字的現象。比如“紀念-歷年”、“成就-遺產”都是由相同或相近的音義引起的。二、小學生的心理原因。1,感知不準,判別不準。小學生的感知還是比較壹般的,沒有形成準確的區分能力。比如把“刺”寫成“刺”,是因為兒童的空間感知,尤其是左右方位感知不夠完善,經常把字寫反了。2.註意不穩定和粗心大意。學生的註意力還不穩定,往往容易被與學習無關的外界因素吸引,從而出現錯別字,但這些錯別字在註意檢查的條件下,大部分是可以自己發現並改正的。3、記憶不清,似是而非的想象。由於漢字音形分離,有時學生讀得懂音,卻記不清形,於是有些學生進行似是而非的類比,從而出現錯誤,如“平”字上的“笨”;於是,“Apple”這個詞就被拼錯成了“Pingguo”,經常出現在壹起使用的雙音節詞中。4.思維的固定影響。刻板印象,又稱心理定向,是人們心理活動的準備狀態。識字過程中的壹個表現就是上壹個字的字體影響了下壹個字。比如:批評——批評,眼鏡——眼睛出乎意料。這種情況也出現在雙音詞中。第二個表現就是先學的單詞影響了後來學的單詞。“將軍”受“船”的影響,寫成“壹船”。鑒於以上原因,我在教學中采取了壹些對策:第壹,教學前要有預見性。按照先入為主的效果,糾正壹個學生錯誤的知識,比傳授壹個正確的知識給他要難得多。所以識字教學前要有先見之明。在備課和備課的時候,老師要把本節課容易出錯的生詞和課文中的單詞標記出來。根據找字形的策略,學生在教學的時候會從壹開始就印象深刻,會意識到哪裏容易出錯,所以在寫作的時候會特別註意,可以降低出錯率。那麽如何加強第壹印象呢?我們可以在學生容易寫錯的地方用生動的色彩、形象、比喻來加強正確的書寫,防止學生寫錯別字。比如在教“滾”這個新詞的時候,記住“滾”中間的“男”字是掌握“滾”字的關鍵。先用熟悉的字幫助記憶,水旁邊三個點,“貢”,“衣服”,然後用紅粉筆寫“貢”字,用顏色吸引學生的註意力和記憶,再用幼兒增強記憶。這樣做既增加了識字的興趣,又加深了字形的印象,提高了識記的準確性。第二,用漢字的規律去聯想識字。中國的漢字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我們可以利用壹些漢字的構詞特點、發展和內涵來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1,比較字形。隨著識字量的增加,大量相似字的出現,學生經常會錯寫壹些字形相似的字。比如妳學“放”,然後寫“遊”,妳總是在右邊寫“放”;先學“東”再寫“練”,永遠寫右邊的“東”。這是因為相對紮實的舊知識幹擾了鞏固不足的新知識。針對這種情況,在識字教學之初,要強調字形的差異,多觀察,多比較,多對比。比較時,不僅要註意細微的差別,還要考慮它們之間的相互幹擾。為了防止幹擾帶來的負面影響,比較的時候不要把這個詞的對錯同時放在壹起,這樣容易讓學生在記憶的時候混淆。2.理解單詞的意思。有些單詞經常被學生誤用,因為他們不理解它們的意思。同音詞互相替換就是這種情況。如“在”“在”“望”“忘”“幕”“暮”。要掌握這類單詞,學生必須弄清楚它們的意思。如果學生知道“暮光”是傍晚,“暮光”是傍晚黑暗的天空。“夜”的“簾”是蓋在上面的帳篷。到了晚上,景色看起來像是被窗簾遮住了,所以叫“夜”,這樣學生就不會用錯詞了。3.形式與意義的結合。教師根據字體的結構特點,創設語言環境,靈活有效地建立音、義、字形的牢固性,使學生準確記憶漢字,正確運用。比如很多同學分不清“心”和“興”,我就編了壹個公式:“努力壹點,很開心”來幫助同學區分。這個公式根據“信”和“興”的區別,用“壹點”和“十”來引導學生把握字形的特點,還用“苦”和“樂”來表示意思,句子也溝通了形意。學生閱讀後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