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好開頭,引導孩子學習。
小學生,尤其是低學齡期的孩子,需要家長和老師的配合。在學校,父母無能為力,老師負責耐心教導;在家裏,孩子鞏固復習,有父母的陪伴是很重要的。低學齡兒童意識差,依賴性強。如果他們疏於管理,不良習慣會逐漸形成,改正起來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所以把握好開頭非常重要。
家庭教育說到底,其實就是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好習慣大多是受父母的影響。壹年級的開始是壹個機會;發現孩子的意識和習慣,發現家長自己的意識和習慣。
陪讀並不是說家長要在孩子讀書寫作業的時候壹直陪著孩子,而是說家長要先評估孩子當天要完成的作業,和孩子商量壹個合理的完成時間。然後孩子要讀書寫字,大人要做事,要學習學習,要對自己負責。父母要以身作則,樹立榜樣。這是最好的陪伴和引導。
2、營造氛圍,適時鼓勵,激發孩子的自主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孩子對學習感興趣,才會主動去學習。根據孩子的年齡、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積極的鼓勵很重要。每個人都喜歡聽“彩虹屁”,尤其是孩子。在家庭中營造好說話的氛圍,及時鼓勵孩子,激發孩子自覺學習。好習慣不是天生的,必須壹點壹滴的積累和練習。
比如用提問分散孩子的思維,引導孩子回憶自己哪裏做得好,怎麽做的。比如“妳今晚7點前完成了XXX。妳是怎麽做到的?這麽高效。”這個時候,孩子可能會高興地回憶起如何抓住時間,專心做作業。父母的提問對孩子來說不僅是壹種積極的反饋,還能強化孩子的行為。
比如懷著壹顆感恩的心,感謝孩子對大人的理解。真的,我們是第壹次做父母,會有很多不好的時刻。孩子比我們想象的更寬容。例如,“謝謝妳幫了妳媽媽壹個大忙。做好自己的事情,檢查作業,讓她媽媽安心處理工作。”
3、使用好的工具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現在的孩子擁有豐富的學習資源。用好這些工具,可以有效改善學習方式,讓孩子願意參與自主學習活動。有很多工具,比如給孩子上網絡課的平板電腦,字典筆K3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