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的發音是Chao Cuo。他是西漢時期的政論家。潁川(今河南禹州)出生。當初是從張輝那裏學沈步海和商鞅的刑名。文帝時是文帝,任太昌講了他的故事,他奉命接受已故秦博士的《尚書》。後來受太子之命,深得太子(即景王)信任,取名“智囊”。
景帝即位,任古學士。他堅持“重本抑末”的方針,主張以蘇娜為榮。他還建議籌集民眾充實堡壘,積極準備匈奴貴族的進攻和掠奪,逐步切斷諸侯國的封地,被景帝采納。不久,吳楚等七國造反,以殺晁錯為名出兵;被袁盎等人殺死。
他的政論文章有《論養民遷徙》、《論貴粟》,分析犀利深刻。《漢書·藝文誌》法家有晁錯三十壹條,現在有清馬國漢等人的集子。
晁錯《伐紂史話》釋讀。
漢景帝時期禦史大夫晁錯提出的切斷諸侯封地的措施。漢初劉邦在消滅異姓諸侯的時候,創造了九個同姓諸侯。在文景時期,他們的力量壯大了,他們“陰謀淫亂。”文帝在晁錯時,擔任太子官,寫過幾封“批評諸侯”的信。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晁錯上書指出,封建領主勢力過大,他們密謀反朝,對朝廷構成嚴重威脅。我們必須削減諸侯王的封地,以削弱其潛力。他說:“如果我們今天砍了它,它就會被逆轉。如果我們不切斷它,它將被逆轉。伐之,則急,禍小;不砍就晚了,大禍臨頭。”
景帝采納了他的建議,割了六郡,分別是東海郡、常山郡和膠西郡。在討論伐吳時,吳王劉濞聯合楚、趙、交趾等六國,以殺晁錯、為名發動叛亂,史稱“七國同吳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