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為什麽唐詩會變成宋詞

為什麽唐詩會變成宋詞

在宋代文學中,妳會覺得有壹種飽滿與安靜,它醞釀了另外壹顆新的種子,與花的騷動性的美非常不同。騷動是因為它正在開放,開花自然要吸引別人註意,而果實不見得有那麽多吸引力,但自有壹種圓滿。

詞的產生 由於唐詩的成就太高,它經過初唐的成就,到李白、杜甫、李商隱、杜牧,唐詩的成就高到這樣的程度以後,老百姓、民間慢慢讀不懂了,因為它已經高不可攀。凡是藝術形式意境越來越高的時候,其實也就說明它遠離了民間。可是民間本身不可能沒有娛樂生活,所以他們自己就會寫壹些歌來唱。結果這兩者就越來越遠。然而壹旦當這兩個東西被拉近的時候,它就會產生新的藝術形式。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詞。 大家千萬不要誤會,認為宋朝沒有人寫詩,其實多得不得了,甚至他們的詩比詞還要多。可是他們的詩都沒有詞的成就高。因為詞比較自由,它的整個音韻的形式發生了變化,當我們在讀“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我們會發現唐詩的七、五都在變化,它的音韻的跌宕起伏發生了很多節奏上的新的韻律感,這個韻律感推展出詞的壹個新的境界出來。 講到詞,首先要提到五代詞,因為五代詞是唐詩過渡到宋詞的壹個關鍵橋梁,這個關鍵橋梁的關鍵人物是李後主,其實李後主的作品不多,可是不多的作品,卻在文學史上發生了那麽大的影響力。有時候的確可以看到在文學藝術的創造性上,壹個人會有旋乾轉坤這麽大的力量。 李後主揮淚對宮娥 在李後主早期作品當中,我們讀不到感傷,他也從來沒有想到有壹天感傷會降臨到他的身上。 等到宋太宗大軍南下的時候,李後主嚇了壹跳:“怎麽打仗了?”他曾在詩裏寫過“幾曾識幹戈”,從皇帝忽然變成俘虜,巨大的命運轉折,使他在文學史裏扮演了重要角色。 王國維在評論他的時候,有壹種很特殊的悲憫。王國維說李煜長於深宮婦人之手,從小在壹堆女人當中長大,沒有辦法要求他不寫這樣的詩。他根本沒有機會出宮,沒有機會到宮廷外面去看外面的人生百態,他生命另外的壹個開始,就是亡國。他前半生面對自己追求感官上的愉悅,追求女性,是誠實的,後半生亡國以後他的哀傷也是誠實的。甚至變成俘虜以後,李後主想到的竟然還是美。 宋朝軍隊抓他的時候,他特意跑到祖廟裏,因為中國古代有壹個習慣,君王亡國後,要到祖宗的墳墓前面去磕頭,跟自己的祖先告別,然後辭廟。“最是倉皇辭廟日”,拜完廟就被抓走了。他覺得很慘,“教坊猶奏別離歌”,教坊是皇室裏面的樂隊,樂隊覺得皇帝要走了,就演奏起充滿離別意味的曲子。他看到平常服侍他的宮女,就哭了,“揮淚對宮娥”。這首詩被罵得非常厲害,大多數選本都沒選這首作品。人們覺得到這個時候李後主還“揮淚對宮娥”,真是亡國之君,實在太過貪好女色,亡國的時候還惦記著宮娥。如果他說“揮淚對祖先”好像比較可以被原諒。王國維卻認為他作為詩人的真性情就是在這個時候表現出來的。他覺得要走了,最難過的就是要與這些壹同長大的女孩子們告別。所謂的忠、所謂的孝,對他來講非常空洞,他沒有感覺。這裏顛覆了傳統的文以載道,絕對是真性情。李後主沒有感知到國家,他就是感知到宮娥,因為他是跟這些女孩子壹起長大的,沒有其他機會去感知到底家國是什麽?家國對他來講,只是供他揮霍的富貴。 文學的創作,藝術的創作,最重要壹點就是是否真實。如果存在作偽,就是有問題。可李後主寫的“揮淚對宮娥”,如果以現代視角來看,剛好顛覆了人的偽善部分。我們看文天祥的《正氣歌》、史可法的《左忠公軼事》、林覺民的《與妻訣別書》為什麽被選進課本?不見得因為它們是真正優秀的文學作品。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才會覺得當李後主寫出“揮淚對宮娥”的時候,顛覆性有多麽大,他等於是打了已經習慣於偽善的文學傳統壹個耳光。他就是不要揮淚對家國,而是揮淚對宮娥,這是他的私情。這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是令人羞怯和難以啟齒的部分,只有天真爛漫的李後主,才會如此坦然地寫出來。我壹直很感動於王國維在寫《人間詞話》的時候給予李後主新的定位,不然在整個文化傳統中,我們甚至都會懷疑,到底應該把他放在壹個什麽樣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