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毀謗; 汙蔑:~別人,擡高自己。編造或扭曲事實,惡意毀謗、破壞他人的名譽。
拼音:dǐ huǐ ?詞性:動詞
近義詞 :訕謗、造謠、毀謗、中傷、誣蔑、誹謗、譴責、唾罵、漫罵、離間造句:
反義詞 :歌頌、贊揚、譽揚、贊美、稱贊、推崇、稱頌
引證解釋:
1、《後漢書·鍾離意傳》:“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隱發為明,故公卿大臣數被詆毀,近臣尚書以下至見提拽。”
2、《新唐書·方技傳·葉法善》:“雅不喜浮屠法,常力詆毀,議者淺其好憎。”
3、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說明》:“另壹方面,他卻站在封建統治階級的立場,反對農民革命,詆毀‘方臘’、‘紅巾’等農民起義軍為‘賊’。”
4、《明史·蔡清傳》:“王欲誣以詆毀詔旨, 清 遂乞休。王佯挽留,且許以女妻其子,竟力辭去。”
例句:
1、他的個人聲望受到詆毀。
2、侮辱詆毀他人,會使他的個人聲望受到損失,這樣不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