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流行語是新詞語的雛形,當某個流行語的流行範圍擴大到各個社會階層後,特別是頻繁地出現在現代媒體中,它就具備了做新詞語的壹定條件,就有可能成為新詞語。”
據史艷嵐博士介紹,《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的增補本在1996年修訂本的基礎上,增收了近年來產生的新詞新義1200余條,基本反映了現代漢語詞匯的發展變化。在這1200余條新詞中,“炒股”、“單身貴族”、“當紅”、“粉領”、“黑哨”、“拒載”、“另類”、“埋單”、“排行榜”、“票房”、“前衛”、“上班族”、“上網”、“刷卡”、“天價”、“下課”、“性騷擾”、“追星族”、“作秀”等等眾多詞語,都走過“流行語”階段。
流行語流變,壹把衡量歷史變遷的尺子
史艷嵐博士說,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大量誕生的流行詞語,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和變化。從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特色、萬元戶、下海、打工、美容、春節晚會、涉外飯店……”到90年代的“圍城、傳銷、卡拉OK、炒股、BP機、寫真、進口大片、網吧、MBA、盜版、知識經濟、酷、隱私……”,再到21世紀以來的“MP3、寬帶、唐裝、手機短信、彩信、網上購物、誰動了我的奶酪、入世、反恐、與時俱進、CDMA……”即便是相類的事物,或者同壹領域,流行的說法稱謂也在不斷翻新。比如,從“大哥大”到“手機”,從磁帶到MP3,從錄像帶到VCD、DVD,從國內遊到出境遊,從“申辦奧運”到“人文奧運”,從“美容”到“人造美女”,從追求“緋聞”到樹立“媒體責任”,從“小資”到“波波族”,從“復關”到“入世”……
“不斷變化的流行語,成為中國人物質生活和觀念變遷過程中最忠實的記載工具。”史艷嵐博士說。又比如,小資、憤青、波波族、動漫、哈日、韓流等詞語的流行……大量的經濟類、時政類、科技類、教育類、信息類、文化類流行語的產生,“除昭示著時代飛速發展,也從某壹獨特角度,表現著新世紀中國人社會心態的主要特征。”
“在這裏,我們試圖尋找壹個靠近真實中國的視角。”史艷嵐博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