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中國民族樂器的分類

中國民族樂器的分類

壹、八音分類法

中國樂器產生的歷史非常久遠。從新石器時代墓葬出土的河南舞陽骨笛與浙江河姆渡骨笛和塤來看,至少都可以上溯到七千至八千年之前。夏商之後直到周代,現有記載存留的樂器即已達七十多種,因而產生了主要以樂器材質分類的“八音分類法”,將樂器分為金(如鐘、鐸)、石(如磬)、絲(如琴、瑟)、竹(如簫、篪①)、匏②(如笙、竽)、土(如塤、缶)、革(如鼗③、建鼓)、木(如梆子、木魚)八類。由此可見早在周代,管樂器、弦樂器和打擊樂器就都已經齊備了。

以後經過數千年的漫長歷程,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音樂和樂器的交融,直到近代和現代,中國民族樂器已經形成了非常豐富的系列。目前,傳統民族樂器按照演奏方法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1. 吹管樂器 笛、簫、笙、嗩吶、管子、葫蘆絲,等等;

2. 拉弦樂器 二胡、板胡、高胡、京胡、墜胡、馬頭琴,等等;

3. 彈撥樂器 琵琶、柳琴、揚琴、月琴、阮、三弦、古琴、古箏,等等;

4. 打擊樂器 鼓、板、梆子、木魚、鈸、雲鑼、大鑼,等等。

二、吹管樂器

傳統的笛子為竹制,有六個按音孔、壹個吹孔和壹個笛膜孔。古代叫橫吹,後來又叫橫笛。至少在漢武帝時期已經非常流行。

笛子的種類很多。主要是筒音(最低音)為a1(實際音)的曲笛和筒音為d2(實際音)的梆笛。笛子均采用低八度記譜。梆笛比曲笛高四度。曲笛常用的指法是筒音為徵,其次為商和為宮。梆笛常用的指法是筒音為宮,其次為徵。

笛子體積小巧,攜帶方便,發音嘹亮,表現力豐富,是壹種應用普遍、深受歡迎的樂器。

簫,又叫洞簫,直吹,六個音孔,沒有膜孔。傳說源於西漢西羌,所以又叫羌笛,當時只有四個音孔。其實,關於簫類樂器的記載可以上溯到周代。

最常見的簫筒音為d1,按實際音記譜,筒音作為徵音,稱G調簫。

簫的音量很小,強弱幅度也不大,音色恬靜、甘美、柔和、深沈,穿透力強,常用中音區,低音區微弱而有特色。

笙,早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記載。流傳至今,為多管樂器,由簧片振動引起管內空氣柱振動而發音。

傳統的笙為十三簧和十四簧,近代有所改進,普遍使用十七簧和二十壹簧以上的笙,式樣極多,音位排列、音域、演奏手法各有不同。

笙的音色甜美、柔潤,比二胡明亮,比笛子柔美,還能方便地吹奏和音。因此除了用作獨奏樂器外,還經常在樂隊中充當各種音色融合的作用。

嗩吶

嗩吶原是波斯(今伊朗)、阿拉伯的樂器,至少在明代以前就已經傳入中國。民間流行的嗩吶品類繁多,大的長達五尺,小的只有幾寸。傳統的嗩吶主要由雙簧的哨子、桿子和銅碗三部分組成,桿子有八個按音孔。

嗩吶有各種調。最自然的是筒音為徵音,也可以筒音為商、為羽,較少的是筒音為角、為宮。

嗩吶音量很大,高音高亢有力,強弱幅度大,發音靈巧,適宜和鑼鼓結合,或與整個樂隊抗衡,表現熱烈的氣氛、雄偉的氣魄和歡樂的情緒等等,在音樂中的地位非常突出。

三、拉弦樂器

我國的傳統拉弦樂器通稱胡琴,顯然與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創造有關。壹般認為大約在北宋時期即已傳入中原。經過千余年各民族人民的***同創造和發展,成為極具特色的中國民族樂器,形成了多種類型。主要分為皮膜和板膜兩大類。皮膜類的主要有:二胡、京胡、京二胡、高胡、四胡、馬頭琴等,板膜的主要有板胡、椰胡等。

二胡

二胡是我國流傳最廣、最有代表性的拉弦樂器,屬弦鳴樂器。二胡的構造分琴筒、琴桿、軫子、琴弦、千斤、弓子等幾個部分。二胡普遍采用五度定弦。範圍大致是從g-d1到e1-b1。現代采用金屬弦後,普遍定弦為d1-a1,尤其在樂隊中是如此。但是在演奏某些獨奏樂曲時(例如《二泉映月》),還是應該采用不同的定弦,才能表現出樂曲的獨特意境。

二胡常用的定弦方法是將裏弦作為宮、徵、商、羽,特殊情況也有作為角音的。由於調式、空弦音、換把等的不同,各種定弦方法各有不同的風格韻味。這也是二胡不同於小提琴等西方弓弦樂器的重要特點。

二胡發音延續,接近人聲,強弱變化自然,表現力和演奏技巧極為豐富,長期以來在我國的器樂音樂和戲曲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二十世紀出現的民族音樂大師劉天華、華彥鈞,將二胡的藝術品味提高到了壹個新的高度。

高胡

高胡就是廣東音樂中使用的粵胡,定弦壹般比二胡高五度。

京胡

主要用於京劇音樂,自晚清起成為京劇、漢劇的主要伴奏樂器。定弦比二胡高許多,高調門的京胡定弦為e2-b2,低調門的京胡定弦也在g1-d2以上。正因為定調高,京胡的音域比較窄,只有壹個八度。

板胡

比二胡短小,用椰殼或木、竹制作琴筒,琴桿用硬木,比二胡的粗,弓弦夾在兩弦之間演奏。主要用於北方戲曲伴奏,除豫劇是四度定弦外,其他都是五度定弦。板胡的定弦比二胡高,音量較大,是壹種雄健有力的高音樂器,適宜表現歡快、熱烈奔放的情緒。

四、彈撥樂器

彈撥樂器的歷史非常悠久,周代就已經出現了琴和瑟。根據樂器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的區別,彈撥樂器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壹類以古琴為代表,包括瑟、箏等樂器。這類樂器都是平放在壹個空木箱上進行彈奏。

古琴

又名七弦琴,早在《詩經》中就有記載。古琴最初為五弦,至周代增加二弦為七弦,三國時有了徽位。從此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基本穩定,壹直流傳至今。古琴的演奏有按、散、泛三種技法,變化非常豐富,最適宜表現中國音樂特有的韻味和意境,內涵非常深邃,是中國數千年文人音樂的代表,並在二十世紀獲得了世界的認可。

古箏

也是很古老的樂器。唐宋時期的古箏是十三弦,之後逐漸有所增加。現代的古箏大多在二十壹弦以上。二十壹弦箏各弦音位為五聲音階排列,以D宮調為基本調,在演奏時如果要轉到較遠的調是比較困難的。演奏方法是以左手按弦、右手彈弦為主,劃奏是古箏很有特色的演奏方法。

第二類以琵琶為代表,包括柳琴、月琴、阮、三弦等樂器,安裝四根、三根或二根弦,左手按弦,右手撥彈,多放在膝上演奏。

琵琶

早在隋唐時代已經非常流行,外來的曲項琵琶改為直項琵琶,由倒抱、橫抱改為豎抱,並用手指彈奏,基本上已經形成了現在的形制。現代的琵琶安裝四根琴弦,壹般定弦為A-d-e-a,特殊的樂種、樂曲也有采用別的規格定弦的。琵琶的音域寬廣,音色清脆明亮又不失柔美渾厚,演奏時左右手的技巧都很豐富,能夠多弦同時發音演奏和音與和弦,能夠演奏全部半音,表現力異常豐富。歷史上琵琶與古琴同為文人音樂的代表,留下豐富音樂文獻,自清末以來,無論作為樂隊樂器、伴奏樂器還是獨奏樂器,都已經成為我國傳統樂器中不可缺少的代表性樂器。

第三類是揚琴,平置在木架上,用琴扡擊弦發音。

揚琴

我國的揚琴可能與歐洲使用的揚琴同出壹源,即來源自波斯、阿拉伯壹帶,約在明末傳入我國,最早在廣東壹帶,後來遍及全國。數百年來主要用於樂隊合奏和說唱、戲曲伴奏。

五、打擊樂器

打擊樂器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樂器之壹。在我國的歷史中可以上溯到史前文明時代。先秦時期的“鐘鼓之樂”,就是以打擊樂器為主要樂器的樂隊。

打擊樂器的分類,按其音質可分為金屬、竹木、皮革、石頭四類;按其音高又可分為有固定音高和無固定音高兩類,後壹類再可分為高音、中音、低音三類;按其音響效果和演奏方法又可分為板、鼓、鈸、鑼四類。

現代民間的鑼鼓樂是全部使用打擊樂器的民間器樂合奏形式,稱為清鑼鼓或素鑼鼓。鑼鼓樂可以成為壹種獨立的樂種,也可以作為壹個獨立的作品或作品中的壹個獨立的段落而存在。

註①:篪,讀音chí。

註②:匏,讀音páo。

註③:鼗,讀音tá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