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人覺得那些數字是不吉利的:
除了4,還有3。
成語挑三揀四、丟三落四、推三阻四等,註意到了嗎?這些含“三”和“四”的成語都是貶義。成語為何貶“三”和“四”呢?細翻成語詞典,發現成語裏不光三和四有這個問題,三和其他任何數字只要壹碰頭,基本上貶義居多,褒義極少。
如“三長兩短”、“三心二意”、“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難道問題是出在“三”上?
如何解釋這些語言現象,讓我們從常識中去求證吧。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三”是很特殊的數字,它往往表示數字的極限,即已經到頭了。
《道德經》中講:“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講到三就不往下說了,後面就是無窮大。
《曹劌論戰》中也說:“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四呢?沒有了。
民間也有壹種說法叫“壹而再,再而三”,意思指對於犯錯誤的人,可以原諒壹次、兩次,但第三次就是容忍的極限了。
我們說“再三”強調,不說“再四”強調。中國人喜歡用“三”說事,好像提到了“三”就提到了壹切數字。加之中國人的習慣,喜歡成雙成對,喜歡整五整十,而“三”是壹個奇數,不齊整、不規矩、不穩定,因此傳統上人們習慣拿“三”來指壹些不好的事。
久而久之,有“三”的成語就變得貶義越來越多,褒義越來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