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①)鹽。既得鹽羹,便自念言:“所以羹者,緣有鹽故。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鹽已口爽(②),返(③)為其患。
-----------《百喻經》
[註釋]①益:增加。②爽:敗壞(口味)。③返:同“反”,相反。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1分)
(1)主人與食( ) (2)緣有鹽故( )
2、愚人發現食物因鹽好吃之後,做了什麽事?(2分)
答: 。
3、請妳用簡潔的語言總結出這則笑話蘊含的道理。(2分)
答: 。
。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狄梁公性閑①醫藥,尤妙針術。顯慶中,應制②入關,路由華州,阛阓③之北,稠人廣眾,聚觀如堵。
狄梁公引轡遙望,有巨牌大字雲:“能療此兒,酬絹千匹。”即就觀之,有富室兒,年約十四五,臥牌下。鼻端生贅④,大如拳石,根蒂綴鼻。或觸之,酸痛刺骨,於是兩眼為贅所縋⑤,目睛翻白,痛楚危亟,頃刻將絕。惻然久之,乃曰:“吾能為也。”其父母洎⑥親屬,叩顙⑦祈請,即輦千絹置於坐側,公因令扶起,即於腦後下針寸許,乃詢病者曰:“針氣已達病處乎?”病人頷之。公遽抽針,而瘤贅應手而落,雙目登亦如初,曾無病痛。
其父母親眷且泣且拜,則以縑⑧物奉焉。公笑曰:“吾哀爾子命之危逼,吾蓋⑨急病行誌耳,非鬻⑩技者也。”不顧而去焉。
(薛用弱《集異記》)
〔註〕①閑:愛好。②應制:奉皇帝詔令。③阛阓(huánhuì):街市。④贅:腫瘤。⑤縋(zhuì):牽連。⑥洎(jì):及。⑦顙(sǎng):額,腦門子。⑧縑(jiān):這裏指絹。⑨蓋:因為。⑩鬻(yù):賣。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錯誤的壹項是(3分)( )
A.即就觀之(靠近) B.頃刻將絕(死亡)
C.吾哀爾子命之危逼(可憐) D.不顧而去焉(照顧)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兩項是(4分)( )
A.於是兩眼為贅所縋 山巒為晴雪所洗
B.而瘤贅應手而落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C.即於腦後下針寸許 信義著於四海
D.則以縑物奉焉 扶蘇以數諫故
3.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惻然久之,乃曰:“吾能為也。”
②吾蓋急病行誌耳,非鬻技者也。
4.狄梁公救治病兒這件事,表現了他哪些優秀品質?請簡要回答。(4分)
三.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1)(2)兩題。(5分)
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壹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⑴壹、二兩句中,詩人用“碧玉”“綠絲絳”寫出了早春楊柳的哪些特征?
⑵“二月春風似剪刀”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請妳對這句詩作簡要賞析。
四、秦西巴縱麑
孟孫獵而得麑,使秦西巴持歸烹之。麑母隨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縱而予之。孟孫歸,求麑安在。秦西巴對曰:“其母隨而啼,臣誠弗忍,竊縱而予之。”孟孫怒,逐秦西巴。居壹年,取以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於君,今以為子傅,何也?”孟孫曰:“夫壹麑而不忍,又何況人乎?”
[註釋] ①縱麑(ni):放走小鹿。 麑:小鹿。②竊:私自。③傅:任輔導責任的官或負責教導的人。在文中指老師。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4分)
(1)使秦西巴持歸烹之 ( ) (2)居壹年,取以為子傅( )
2.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解釋正確的壹項是( )(2分)
夫壹麑而不忍,又何況於人乎?
A對壹頭小鹿也不能忍受,又何況對人呢?
B對壹頭小鹿都不忍心傷害,又何況對人呢?
C連壹頭小鹿都不能容忍,怎麽能容忍壹個人呢?
D連他都不忍心傷害小鹿,其他人會忍心傷害嗎?
3.秦西巴“縱麑”的原因是________(用文中的話回答)(3分)
4.從孟孫對秦西巴前後態度的變化中,妳得到的啟示是________(3分)
五、 伯樂壹過冀北之野①,而馬群遂空。夫冀北馬多天下②,伯樂雖善知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謂空,非無馬也,無良馬也。伯樂知馬,遇其良,輒取之,群無留良馬焉。茍無良,雖謂無馬,不為虛語矣③。”
註:①野:郊野。②馬多天下:馬比天下其它地方多。③不為虛語矣:不算是虛誇之語了。(節選自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1.用現代漢語解釋下面句子的大意。(2分)
吾所謂空,非無馬也,無良馬也。
2.“解之者”認為“茍無良,雖謂無馬,不為虛語矣”,妳同意這種觀點嗎?聯系實際談談妳的看法。(3分)
六、比較閱讀[甲][乙]兩個文段,完成1—5題。(17分)
[甲]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乙]濮州刺史龐相壽坐貪汙解任,自陳嘗在秦王①幕府;上②憐之,欲聽還舊任。魏征諫曰:“秦府左右,中外③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為善者懼。”上欣然納之,謂相壽曰:“我昔為秦王,乃壹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獨私故人。大臣所執如是,朕何敢違!”賜帛遣之。相壽流涕而去。
[註釋]①秦王:李世民。他在稱帝前被封為秦王。 ②上:皇上,指李世民。③中外:宮內宮外。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字。
(1)但當涉獵( ) (2)及魯肅過尋陽( ) (3)是使為善者懼( ) (4)相壽流涕而去( )
11.下面句中加點字意思相同的壹項是( )
A.孰若孤;若毒之乎 B.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賜帛遣之
C.上欣然納之;龐然大物也 D.蒙辭以軍中多務;必以分人
2.下面註釋出自《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請給劃線句子中的“坐”選擇正確的義項( )
坐:①古人鋪席於地,兩膝著席,臀部壓在腳跟上,叫做“做”。《戰國策?魏策四》:“先生~!”②座位。《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引侯生坐上~。”③因犯……罪或錯誤。《漢書?龔遂傳》:“群臣~陷王於惡不道,皆誅死者二百余人。”④由於。樂府詩《陌上桑》:“但~觀羅敷。”⑤訴訟時在法官面前對質。
3.翻譯下面句子。
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獨私故人。
4.文中呂蒙和李世民有什麽相同的品行?能反映這種品行的歷史故事還有不少,請妳舉壹例。(課內外均可)
5、請聯系實際,談談妳從這兩則故事中得到的啟示。
七、 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也。獻帝西遷,粲徙長安,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壹坐盡驚。邕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初,粲與人***行,讀道邊碑。人間曰:‘卿能誦乎?’曰:‘能。’因使背而誦之,不失壹字。” ……其強記默識如此。性善算,作算術,略盡其理。善屬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是人常以為宿構;然復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三國誌 王粲傳》
[註]①蔡邕:東漢末年文學家。②車騎填巷,賓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③倒屣(qǐ):急於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對來客的熱情歡迎。④王公:特稱王粲的祖父王暢。⑤強(qiǎng)記:記憶力強。⑥屬(zhǚ)文:寫文章。⑦宿構:預先謀劃準備。⑧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⑨加:超過。
1.用“”畫出下面句子在朗讀時的爭取停頓。
時 邕 才 學 顯 著。
2.解釋文段中加點字的意思。(3分)
①奇: 。 ②壹 。 ③識 。
3.說說文段中畫線句“因使背而誦之,不失壹字”的意思。(2分)
.
4文段中寫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選文段中概括性詞語回答。)
。
5.用自己的話說出“粲至”“壹坐盡驚”的原因。
。
6.就蔡邕的言行,從某壹角度簡要談談妳的感受或體會。(2分)
。
答案
壹、《愚人食鹽》14、(***1分,每空0.5分)
(1)給 (2)原因
15、(***2分)愚人發現食物因鹽好吃之後就空口吃鹽。
16、(***2分)做事要把握尺度,不能走極端;認識事物不能壹知半解。(答出其中任意壹點即可)
二、狄梁公
19.D(3分)
20. A C (4分,各2分)
21. ①狄梁公為此悲傷了好壹會,說:“我能給他醫治。”
②我因為急病人所急,為他醫治罷了,不是靠行醫為生的。
(4分,各2分。有欠缺酌扣)
22. 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主動救助,不為名利
(4分。意思基本符合。有欠缺酌扣)
三、詠柳
. ⑴嫩綠 柔美 (2分,各1分)
⑵把春風比作神奇的剪刀,將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風形象地描繪出來了,突出了春風給大地萬物帶來了活力。(3分。意思符合即可)
四、秦西巴縱麑
7.(4分,每空2分)(1)命令;派遣;讓 (2)停;過了
8.(2分)B
9.(3分) “麂母隨之而啼,秦西巴弗忍” (“其母隨而啼,臣誠弗忍”)3分;只抄壹半,2分;抄“麂母隨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縱而予之”(“其母隨而啼,臣誠弗忍,竊縱而予之”)1分
10.(3分)要知人善用; 仁慈最終會獲得別人的認可3分;認為自己正確就不怕得罪人2分;知錯就改:不計個人恩怨1分
五、伯樂
1、我所謂的空,不是沒有馬,是沒有好馬。
2、 此題具有開放性,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例如:同意,沒有好馬即謂無馬,“得人才者得天下”,領導者要招攬人才,防止人才流失。/不同意,沒有好馬還有普通馬,“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人才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視其他人的能力。
六、初,權謂呂蒙曰
10.(1)只,只是 (2)到,等到 (3)這 (4)離開
11.C
12.③
13.現在我在皇位,是天下的主人,不能只偏愛老朋友。
14.相同之處:虛心聽取別人意見 示例:戰國時齊王聽取鄒忌的建議,出現各諸侯國“皆朝於齊”的局面;魯莊公聽取曹劌的建議,取得“長勺之戰”的勝利。……
15.示例:有壹分虛心,就會有壹分受益。唐太宗正是 虛心聽取魏征的建議,終於成為壹代明君而名留青史。因此,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應廣泛聽取他人良好的建議,並把這些建議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不斷進步。
七、王粲字仲宣
(二)時/邕/才學顯著(1分畫出其中壹處即該給分,其它處畫線均不給分)
10.①著重(以……為奇) ②全(滿) ③記(各1分,意思準確的其它答案均給分)
11.於是讓王粲背誦碑文,王粲背得不差壹字。或王粲壹字不差地背誦出碑文。(2分,視意思和語言酌情給分。)
12.強記默知;善算;善屬文
(2分,答出壹個給0.5分,兩個給1分,三個給2分)
13.沒想到蔡邕熱情歡迎的客人竟是壹個年幼矮小的孩子。(2分,需要說出前後兩句的原因,若只說出其中壹句的,給1分)
14.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參考答案:蔡邕關愛,推重年輕人才的心胸令人感動(敬佩):或年輕人才的成長需要前輩的關愛和支持;或,人要有才,更要有高尚的品格。(2分,其它角度的合理答案,均給分。)
課內外比較閱讀
[甲]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乙]余憶年少時,住西湖。每至夏日,臨湖賞荷,便欣然忘食。壹日,偕數友,觀荷於湖邊亭中。興正濃,忽有大雨傾盆而至,湖中荷花盡作飄搖之態。少時,雨過天晴,波瀾不驚,湖天壹色。荷花為雨所洗,鮮妍明媚,裊娜多姿,清麗雅致,實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詩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余以為妙絕。
6.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2分)
①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②余以為妙絕( )
7.《古漢語詞典》對“鮮”字有以下幾種解釋。請根據語境,選出對“陶後鮮有聞”中“鮮”字的解釋最恰當的壹項。(2分)
A.讀xiān,活魚。 B.讀xiān,新鮮。 C.讀xiān,鮮艷。 D.讀xiǎn,少。
8.根據語意,下列語句停頓正確的壹項是(2分)
A.晉陶淵明獨/愛菊 B.世人/盛愛牡丹
C.荷花為雨/所洗 D.余憶年/少時
9. 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①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②壹日,偕數友,觀荷於湖邊亭中。
10.讀文賞荷:(5分)
(1)賞荷,可觀其形美。[乙]段描繪雨中荷花的語句是“ ”,描繪雨後荷花的語句是“ ”。(用原文填空)(2分)
(2)賞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稱蓮為“花之君子”,[乙]段贊荷為“花中仙子”。妳更喜歡哪壹種贊譽之辭?請聯系文段內容談談妳的看法。(3分)
6.(2分)要點與評分:解釋準確,每個1分。
①親近而不莊重
②美妙到了極點(或:奇妙到了極點;奇妙極了等)
7. D (2分)
8. B (2分)
9.(4分)要點與評分:翻譯準確,表達通順。每句2分。
①句:對於蓮的愛好,像我壹樣的還有誰呢?(或:像我壹樣愛蓮的,還有誰呢?)
②句:壹天,(我)和幾位好友壹起,在湖邊的亭子中觀賞荷花。
10.讀文賞荷:(5分)
(1)(2分)要點與評分:依照題意,用原文填空。每處1分。
雨中:荷花盡作飄搖之態
雨後:鮮妍明媚,裊娜多姿
(2)(3分)要點與評分:觀點明確,聯系文段內容,有理有據,2分;表達1分。
例壹:我喜歡稱蓮為“花之君子”。因為蓮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點,這與君子不同流合汙、不隨俗浮沈的品質是相通的……
例二:我喜歡稱蓮為“花之君子”。因為蓮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點,這與君子特立獨行,正直不茍,豁達大度的品質是相通的……
例三:我喜歡稱荷為“花中仙子”。因為被雨洗滌過的荷花,更顯得鮮妍明媚、清新脫俗,如仙子般美麗動人……
(壹)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壹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夏後伯啟與有扈(1)戰於甘澤而不勝。六卿請復之,夏後伯啟曰:“不可。吾地不淺(2),吾民不寡,戰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於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4),鐘鼓不修(5),子女不飭(6),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1)夏後伯啟、有扈是古代的人名。(2)淺:狹、窄小。(3)教:教化.(4)張:樂器上弦。 (5)修:設置. (6) 飭:謹慎、恭敬。
1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3分)
(1)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鄙
(2)忠之屬也。 屬
(3) 期年而有扈氏服 期年
18、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固欲勝人者,必先自勝。
19、結合(壹、二)段內容,說說作戰要想取得勝利需要做到哪些?
(3分)
17、(1)目光短淺 (2)本分內的事 (3)滿壹年 18、(1)第壹次擊鼓能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減弱,第三次擊鼓士氣完全耗盡。(2)所以想要戰勝別人,就壹定要先戰勝自己。19、(1)政治上取信於民;(2)軍事上抓住戰機,知己知彼;(3)想要戰勝別人,首先要戰勝自己。
(甲)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壹年矣。
(節選自《出師表》)
(乙)伏念臣賦性拙直,遭時艱難,興師北伐,未獲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願陛下清心寡欲,約己愛民,達孝道於先君,存仁心於寰宇,提拔隱逸以進賢良,屏黜奸讒以厚風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余饒。臣身在外,別無調度,隨時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也。
2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2分)
①躬耕於南陽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約己愛民
④悉仰於官
22.翻譯下列句子。(2分)
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也。
23.選出下列句子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壹項。(2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當世之事
C.提拔隱逸/以進賢良 D.臣身/在外
24.甲、乙兩文體現了諸葛亮的哪些可貴品質?(2分)
25.甲、乙兩文中諸葛亮反復向後主劉禪提出了壹條什麽建議?這條建議在當今有何現實意義?
21.①躬:親自,親身 ②卑鄙:出生卑微,身份低賤 ③約:克制 ④悉:全部,都
22.我將來去世的時候,不允許家人收受財物,在外有盈余的錢財,而辜負了陛下的恩德啊。
23.D
甲 文
鄒忌入朝見威王,曰:“……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乙 文
成侯鄒忌為齊相,田忌為將,不相說。公孫闬①謂鄒忌曰:“公何不為王謀伐魏?勝,則是君之謀也,君可以有功。戰不勝,田忌不進②;戰而不死,曲橈③而誅。”鄒忌以為然,乃說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戰三勝,鄒忌以告公孫闬,公孫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蔔⑥於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戰而三勝,聲威⑦天下,欲為大事⑧,亦吉否?”蔔者出,公孫闬因令人捕為人蔔者⑨,亦驗其辭⑩於王前。田忌遂走。
(《戰國策?齊策壹》)
註釋:①闬:念hàn。 ②不進:指不再威脅到鄒忌。 ③曲橈:橈,念náo。曲橈,這裏指混淆視聽、羅織罪名。 ④說:念shuì,勸說,說服。 ⑤十金:當時齊國二十兩為壹金。 ⑥蔔:念bǔ,燒灼龜甲,看其裂紋以預測吉兇。 ⑦威:威懾,使恐懼而屈服。 ⑧為大事:這裏指造反。 ⑨為人蔔者:幫人占蔔預測吉兇的人。 ⑩驗其辭:驗證占蔔者講的話。
17.解釋下列詞語。(2分)
(1)門庭若市: ▲ (2)面刺: ▲ (3)期年: ▲
(4)不相說: ▲ (5)走: ▲
18.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兩個劃線句子的意思。(5分)
(1)此所謂戰勝於朝廷。(2分)
▲
(2)鄒忌以為然,乃說王而使田忌伐魏。(3分)
▲
19.選出理解和分析錯誤的壹項。(2分) ▲
A.甲文中“諷、刺、諫、謗、譏”幾個詞的感情色彩相同,都是中性詞。
B.甲文中“戰勝於朝廷”的最直接的證據是“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C.戰功可以抹殺,事實可以歪曲。乙文告訴我們這樣壹個真理:傳播決定事實,事實本身是什麽是次要的,事實是由那些有心計的人來設計的。
D.讀史可以使人聰明,是非卻需要明辨。乙文中鄒忌采用公孫闬的伎倆,不惜損害國家利益迫使田忌出逃避禍,甚至欲置對方於死地而後快,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20.兩個片斷中的齊王表現出的性格特征差異很大,試分別加以說明。(3分)
▲
17.(1)門口和庭院像市場壹樣(熱鬧),或“形容很熱鬧”; / (2)當面指責、當面挑刺; / (3)滿壹年,或“壹年”; / (4)不喜歡對方,關系不好,感情不和; / (5)跑、逃走、逃跑、出逃。(***2分。對2~3個得1分,對4~5個得2分。關鍵字詞是判分的主要依據。有小毛病,如寫了1個錯別字等,可以不扣分)
18.(1)這就是(所謂的)在朝廷上戰勝(敵國)。 / (2)鄒忌認為(公孫闬的計策)有道理,就勸說齊王派田忌去攻打魏國。(***5分,第壹句2分,第二句3分。不要求完全直譯,無大錯即可得滿分)
19.C(2分)
20.甲文中的威王是壹位修明政治、善於采納忠言、決心納諫除弊的賢明君主。乙文中的威王不能充分相信將領,被鄒忌、公孫闬所騙而逼走了大將田忌,暴露出偏聽偏信的糊塗壹面。(3分。答清楚壹點得2分,答清楚兩點再得1分。如果有學生將重點放在說明齊王性格差異的原因上的,最高給2分。而如果只分析鄒忌的行為的,判為審題錯誤,0分。其它合理分析酌情給分。意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