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南斯拉夫橋電影.影評..初2作文.800字左右

南斯拉夫橋電影.影評..初2作文.800字左右

鷹墜落影評:

摩加迪沙,索馬裏的首都;

摩加迪沙的憂郁-Mogadishu Blues,電影《黑鷹計劃》的壹首原聲配樂;

首都是非洲東部的壹個海濱城市,歷史名城,風景勝地;配樂是Hans Zimmer作曲的,

旋律淒美動聽;電影則講訴了壹個憂郁、悲傷的故事。

《黑鷹計劃》我以前看過N遍,可是最近我聽了壹遍這部電影的原聲配樂,才感覺好

象真正懂得了電影要講的主題。

電影的畫面很美,無論是在燦爛晨曦映襯下祈禱的伊斯蘭教徒虔誠身影, 還是外表

很酷的美軍黑色MH60直升機在碧海白沙上面飛駛而過, 拍攝講究的畫面令人印象深

刻,就連最後美軍大兵著名的摩加迪沙長跑,也是用了縮短景深的遠焦鏡頭, 狼狽

的場面都拍的很藝術化。

不過,本片是憂郁的,而且這優美的畫面更加重了憂郁的程度。

記得第壹次看《黑鷹》時,只是滿眼殘酷的巷戰、種類繁多的美軍裝備、 簡陋但是

頗具殺傷力的AK、RPG,144分鐘轉眼既逝;第二次看細細的品味了爆棚的DTS音效;

然後是看花絮、聽評論音軌,最近壹次是聽原聲配樂。

Leave No Man behind!

這句美軍的座右銘,相信凡是看過電影的人都能有印象, 這句話還頻繁的出現在各

種《黑鷹》海報的顯著位置上,幾乎就成了整部電影的濃縮標誌, 但僅僅是標誌,

卻不是主題,這句話只是代表著三角洲特種部隊和遊騎兵是優秀的作戰部隊, 也可

以看作是壹種軍魂的體現,是值得稱道的,是可敬的。

再看看影片中的另壹主角,摩加迪沙,摩加迪沙反抗的武裝民眾, 他們沒有美軍的

精良武器裝備,沒有類似Leave No Man behind的豪言壯語,他們有的僅僅是對美軍

的仇恨和人數上的優勢;他們沒有可以標榜的軍魂,卻有著頑強不屈的民魂, 也是

值得敬佩的, 當我看著這些人數多到和美軍不成比例的、憤怒的人群時,不由自主

的想到了另外壹句比較經典的臺詞:“看!這座城市,它就是瓦爾特”。

而本片就是講述這樣的雙方正面刀血相見、槍炮相對的故事,慘烈、血腥的2個多小

時,由於導演斯科特精湛的影像控制能力和高超的節奏調控水準, 使我壹開始過多

的註意了畫面的本身,而略微忽略了壹些畫面以外的東西, 直到我有機會可以避開

那精彩的畫面而安靜的傾聽了同樣精彩的15首原聲配樂, 我才被音樂指引著並真切

的觸到了那份憂郁。

壹種經過血與火洗禮的憂郁,壹種生死對決的憂郁。

壹只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很有戰鬥力的軍隊被派到陌生的異國他鄉征戰, 他們面

對的是人數眾多的反抗的民眾,戰鬥到最後,也許他們捍衛了自己的天職, 但是卻

付出了生命,同樣的,反抗的壹方也是,而且付出的更多, 這場戰鬥對雙方來講都

是憂郁的,是相當沈重的憂郁,是最悲傷和痛苦的那種憂郁, 但區別在於反抗壹方

憂郁的有價值,值得回味,可以炫耀, 而留給美國大兵的則好象只有憂郁,噩夢般

的憂郁。

配樂中的那首<摩加迪沙的憂郁>,其實應該題為<“山姆大叔在”摩加迪沙的憂郁>。

從這個角度看,影片名翻譯作《黑鷹計劃》並不合適, 而是原意的《黑鷹墜落》更

切中主題,更符合全片悲劇的憂郁氣氛,能濃縮全片的並不是那句:

Leave No Man behind

而是這句:

Black Hawk Down

空軍壹號影評:

又看壹遍《空軍壹號》,越發感覺與其說它是部大片倒不如說它更象槍稿,越發感嘆我們長期以來怎麽會把這樣壹個靠謊言維系的國家當做典範。

影片剛開始,由好萊塢常青樹哈裏森·福特裝的美國總統詹姆斯·馬歇爾就長篇大論,為了表示莊重和決心他盡量保持中低音:死者永記我們袖手旁觀,死者永記我們沈默無語……

表達了美國對身處暴政的各國人民不能及時相救的懺悔,從此,政治上的得失經濟上的算計將無法阻止美國捍衛道德的勇氣;從此,美國絕不再向恐怖分子做任何妥協。

6名武裝分子在壹名內線的幫助下劫持了美國總統的專機——空軍壹號。馬歇爾總統的光輝形象立即得以展現:為了身體力行剛剛發表的演講,為了表現他對家庭觀念的高度重視——壹個在危難關頭不拋妻棄女的好丈夫好父親,他毅然留了下來,並迅速升級到蘭博版。政治是現實的,《逃出紐約》裏的總統就比《空軍壹號》裏的真實許多,他沒有留在被劫持的飛機上,因為2億美國人民比飛機上的家人、幕僚更重要,因為絕密情報比總統本人更重要。

美國片就是好看,在這麽緊張的時刻它還不忘幽默提及總統的棒球手套和與之映襯的毫無主見的美國有史以來第壹位女性副總統。

超人在行動:他首先幹掉了壹名劫機者,隨後放光了燃料,威逼看守人質的壹名劫機者欺騙了兩個戰友打開了關押人質的房門。這裏編的不太象,既然幹了這壹票既然是為了信仰怎麽會受死亡的恐懼所左右?

劫機者頭目為了逼超人總統出來同時也為了顯示劫機者的暴虐,導演特意安排了他槍殺了壹名漂亮的公關秘書,對女性的關懷,對弱者的同情使觀眾認定劫機者禽獸不如。

看來,向隱藏的武裝人員喊話“塔利班,妳們這些膽小鬼!妳們只能看著妳們戰士的屍體對著西方被焚燒,卻不敢來為他們收屍”的美軍心理戰部隊得到了馬歇爾總統的真傳,因為馬歇爾總統也擅長激將法:“妳難道沒有榮譽感嗎?”是啊,恐怖分子們,妳是壹個男人,為什麽不光明正大地出來戰鬥呢?為什麽要殺害手無寸鐵的人呢?妳難道沒有榮譽感嗎?

那麽,同樣的,既然是男人,焚屍就焚了,但為什麽在曝光之後說這屬於衛生處理呢?妳難道沒有榮譽感嗎?

也許是編劇尚存壹點公理。當然了,不能壹邊倒,葷素搭配才讓人更有食欲。於是,劫機者總算說出了指責美國虛偽的話:“妳們為了省油錢而殺了數十萬伊拉克人。”並對馬歇爾的女兒說:“妳父親是西裝筆挺只用導彈的殺人犯。”但這個插曲不足以抵消劫機者的殘暴。如同剛吃完壹碗魚翅馬上用減肥藥拉得精光。

結果不用說當然是果敢頑強智勇雙全的馬歇爾總統取得了最後勝利,捍衛了榮譽履行了諾言,取得了精神文明——親身實踐了決不向恐怖分子妥協的決心,向世界展示了美國總統的光輝形象;物質文明——拯救了被劫持的家庭和內閣成員的雙豐收。

影片不光成功塑造了壹位不畏強暴英勇正義的美國總統,展現了可愛的美式理想主義,還隨手對俄羅斯剛剛復蘇的左派力量和歐洲小朋友小小調戲了壹下:劫機者的理想是恢復蘇聯,免使俄羅斯人淪為黑道和妓女,那麽左派簡直就是恐怖分子的同黨了;不知壹直希望擺脫美國陰影的歐洲人看到自己的戰機從頭至尾為空軍壹號護航,搜尋救生艙比美國還要積極的時候是什麽心態?

我的心都不禁為之澎湃了!

多好的壹部電影!多麽緊湊的情節和宏大的場面!多麽具有精神感召力和道德優越性!但同時又多象壹個神話啊!

為了對***產主義形成包圍,為了防止***產黨在印尼奪權,美國對蘇哈托的殘暴統治不聞不問;對智利的皮諾切特政權聽之任之;對以色列針對阿拉伯世界的暴行公開縱容。它才不會管什麽蘇哈托屠殺了近四十萬***產黨人,皮諾切特讓無數人失蹤,沙龍壹次就殺害了壹千多名巴勒斯坦的老人和孩子。

凡是無力成為美國現實或潛在對手的,凡是願做仆從國願當表決機器的,無論怎樣胡作非為美國都絕不會把它們列上黑名單——多象“兩個凡是”啊!而如果不聽話的國家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了(沒幹就造謠硬說它幹了),那美國就會發給這個國家的反對派無數桶油漆和不幹貼,在大街小巷寫滿“他完蛋了”。

就連對當年脫離蘇東集團的南斯拉夫,美國也表示歡迎並提供美援,盡管它是個社會主義國家,美國當然的意識形態敵人。杜勒斯國務卿曾對欲脫離蘇東集團的華約國家許諾:只要退出華沙條約組織,美國不會以這些國家采取任何特定社會形式而順利得到美援。這並不是說美國可以容忍它的社會主義死敵們,做事需要壹步壹步來,首先讓華約縮水,然後再分而化之。這不禁讓我想起《馬橋詞典》中馬橋人的味覺,他們對好味道的形容只有甜壹個字。同樣的,只要底線是不反美,只要是跟美國的敵人對著幹的,就會被美國認為是甜,就是“政治正確性”的最終體現。美國從來沒幹過“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的傻事!

我不想簡單地說誰是誰非,在國際事物中用這種簡單的道德判斷更顯得沒有意義。美國這麽做是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著想,美國所自誇的義薄雲天也是為了達到推行自身利益的粉飾。這都很好理解,也可以理解。

但我完全不解的是,我們這樣壹個有如此深厚底蘊和濃烈意識形態色彩的國家,怎麽會有相當壹批精英分子長年追隨這些不著四六的東西?怎麽會人雲亦雲地重復騙子自己都不信的幾個概念?怎麽會以做“壹夜美國人”為豪?

可能,這就是60年代與70年代的差別。所幸的是,享受80年代自由主義成果的60年代懦夫們已經到了他(她)們的深秋,而70年代出生90年代成熟的“中國優先論”者們,已越來越多地進入了中間管理層。

辭藻華麗的槍稿可能還會繼續蒙蔽壹部分人,但是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跳過槍稿,閱讀正文。

這就是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