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在哪壹年發明避雷針的呢?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1706~1790年),但許多文獻資料中卻未指明他是如何發明的,即使提到,也眾說不壹。不僅如此,有些科技史,物理學書籍則記載著富蘭克林是最早提出設計建議或設想者。發明和首次應用者是捷克牧師、博物學家迪維什(1696~1763年)。例如,日本湯淺光朝編的《科學文化史年表》內記載著避雷針是富蘭克林於1750年發明的。而日本伊俊太郎等編撰的《科學技術史詞典》中的“避雷針”詞條,卻說富蘭克林於1750年提出設計避雷針,寫信告之英國友人。1752年法國科學院達利巴德(1703~1779年)制成、安裝了避雷針,並引雷成功。同年,富蘭克林在費城安裝了避雷針。
美國科學史學家卡裏約(1859~1930年)所著《物理學史》對上述詞典的達利巴德制成避雷針並引雷之說作了較詳盡的描述,從中可知達利巴德並非制成、安裝避雷針,僅是在1759年5月10日,在靠近巴黎的馬利進行過如下高空引雷實驗:用1根高40英尺、底部絕緣的鐵竿豎立在小桌上,當出現雷雲時,經過訓練的信鴿嘴含黃銅絲飛近鐵竿,隨後出現了電火花並發生“劈啪”聲。達利巴德說:富蘭克林的設想已不是猜測,它在這裏已變成事實。壹個星期後,在巴黎的德洛爾以99英尺的鐵竿重復了這樣的實驗。可是富蘭克林認為達利巴德和德洛爾在巴黎的引雷實驗,鐵竿並未伸入雲層,不相信鐵竿是由於高空閃電而帶電,因而他在費城郊區冒著生命危險做了聞名世界的風箏實驗,才證實了與地電壹樣,雷電確是壹種電現象。至於《科學技術史》中提到富蘭克林於1752年在費城安裝避雷針之說,似不可信。
荷蘭兩位科學史教授費伯斯(1900~?)和狄克斯特霍伊斯(1892~?)合著的《科學技術史》壹收中指出:富蘭克林發明的避雷針於1752年首次由達利巴德在法國馬利鎮進行表演,富蘭克林本人在1752年7月又做了風箏實驗表演。這意味著富蘭克林在1752年前就已發明了避雷針。顯而易見,書中是指富蘭克林於1750年提出采用避雷針防止直接雷擊的設想或建議而已,卻被誤認為發明了。
美國卡約裏在《物理學史詞典》中還提到富蘭克林采用避雷針保護建築物的建議,在1754年被捷克普林迪茨地方的牧師迪維什第壹項實現。富蘭克林於1760年在費城壹座大樓上豎立起壹根避雷針,沃德森於1762年在英國安裝了第壹根避雷針。
《中國大百科全書》物理卷上卻記載富蘭克林於1750年提出用避雷針防雷的建議,1752年首先在法國馬利大學得到應用。
查閱壹些其他物理學史等著作,大多提到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是在他進行著名的風箏實驗的次年,即1753年。
1954年,捷克斯洛伐克發行了壹套紀念郵票,紀念迪維什發明避雷針200周年。這套郵票***2枚,面值分別為30赫勒和75赫勒。圖案都以迪維什的半身像為主圖,背景就是他發明的避雷針,其結構設計成樹枝狀,通過鐵鏈和大地相連接。這套郵票發行表明,迪維什發明了避雷針。
綜上所述,有關文獻資料對避雷針的發明者和發明年份之說大相徑庭。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的時間,有1750,1752,1753年等不同記載,其中有的很明顯把設計或建議和發明等同起來,混淆不清。最為可信的史實應該是:富蘭克林最早提出(1750年)提出避雷針的設想(建議),並於風箏實驗後的次年(1753年)發明避雷針;捷克迪維什於1754年發明避雷針並安裝使用。其實,據《淮南子》記載。我國早在三國和南北朝(公元3~6世紀)時代的建築物就已有“避雷室”的設置。唐代(618~907年)壹些建築物上設置的動物狀瓦飾,也是兼作避雷之用的。古塔上的尖端往往塗上壹層金屬膜,那直達地下的塔心樁是采用容易導電的材料,塔心樁下端又有貯藏金屬的“龍窟”,這就構成為避雷裝置。宋代(960~1297年)及以後建成的高大殿宇,常有“雷公柱”等設施,起到了避雷作用。
清代康熙年間,法國傳教士、旅行家戴馬甘蘭曾到我國遊歷。回國後,於1688年(清康熙27年)撰寫出版了壹本遊記《中國新事》其中記載著:“當時中國屋宇的屋脊兩頭都有壹個揚起的龍頭,龍口吐出曲折的金屬舌頭,伸向天空,舌根連著壹根根細的鐵絲,直通地下。這種奇妙的裝置,在發生雷電時候,就大顯神通。若雷電出中了屋宇,電流就會從龍舌沿鐵絲下行地底,起不了絲毫破壞作用。”
由此可見,這與近現代的避雷針又何其相似!細加推究,不言而喻,發明避雷針的應該是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