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評論編輯和作家的第壹要義是尊重邏輯,要“講道理”;其次,它善於在多樣化的世界中區分輕重緩急,知道什麽是真正值得評論的。否則,再勤奮再努力,也不過是無頭蒼蠅碰大象。希哲說:我能有所成就,是因為我從不把時間浪費在不必要的問題上。
時事評論的“技巧”
壹個優秀的評論員應該有兩個標準:排他性和原創性。在壹段時間內,我認為壹個作者或壹個頁面是否在“重大問題”上發出了自己的聲音,或者很少遺漏,這是壹個評判標準。它不是比誰更“殘忍”,而是比誰更執著,更強大,更關心社會。在這個信息被高度享受的互聯網時代,想要獨享並不容易。而現在並不完全開放的言論空間也為這種“獨占”提供了某種可能。這種“專屬”通常需要“與時間賽跑”,否則,過了今天和明天就不可能了。因此,它要求作者行動迅速,編輯思維敏捷,即使文字稍顯粗糙,觀點稍欠GAI。
而且很多時候解說是不需要和時間賽跑的。雖然我們覺得今天有些不盡如人意,但我們應該承認,言論的整體環境越來越寬松,否則就不會有開門見山的評論,只會有曲徑通幽的雜文。所以,還是有足夠的時間去追求原創的。“獨家”追求反應敏銳,“原創”強調判斷準確(價值判斷和事實判斷)。遺憾的是,目前很多評論頁面都患上了“浮躁癥”,以為自己對某壹方面的第壹次評論是“獨家”,卻缺乏在持續關註中等待“原創”的耐心。什麽是“原創”,“三言”可以概括,就是說人沒說過的話,人不能說的話,人不敢說的話。廣西高院以內部文件的形式要求本區各級法院不得受理13案件。總評涉及廣西高院是否擁有司法解釋權、是否應拒絕受理13案件、如果拒絕受理人民法院在哪裏等明顯的問題。毛飛的壹篇評論指出,這是“法院行政化”的產物(《中國青年報》8月17)從甘事件看到北大乃至整個博士招生的腐敗現象,是普遍的評論,看到“博士導師制”下的學術終身制弊端,也是“原創”。
畢竟這個時代已經不是單純的雜文批評、文學批評、道德批評的時代了。評論員需要經濟學、法學、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政治學等方面的知識,才能在喧囂中獲得話語權。所有人的諾諾都不如壹個學者的仰慕,這是其壹;壹言堂不如“我壹個人”,這也是其壹。
評論中不應該有“道德制高點”。評論壹占據“批判(取“批判、評判”之意)社會”的“道德制高點”,就出現了“虛假的空虛”。雖然時評是壹種人人都會的“公民寫作”(抱著“我是公民,有話語權”的心態寫作),但好的時評不是人人都能寫出來的。它要求作者對某些問題長期不斷的關註,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它要求作者有超越本專業的淵博知識;它要求作者具有深厚而廣泛的人文關懷;還要求作者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對世情、人性、國情有深刻的理解。很多高學歷的作者付出了非凡的努力,卻缺乏經驗支撐的對生活的深刻感受,更多的是用理論和知識去解讀當下的現實問題。當然,假以時日,這部分不足是可以彌補的。壹個好的解說員應該是壹個“公共* * *知識分子”:“公共* * *知識分子不僅需要普通人沒有的專業知識,還需要高於普通人的人文素養。所以,壹個高水平的解說員,既要有綜合素養,又要有專家素養。他不僅要講這方面的問題,還要有專業和人文兩方面的發言能力。如果他也能在其他領域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