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學佛有什麽好處?

學佛有什麽好處?

可以擺脫生活中的各種煩惱。

佛教的核心——解脫煩惱——不是求神拜佛,加持佛菩薩等與真正的佛教無關的問題。

說到佛教,很多人會認為佛教是壹種宗教。也有人認為佛教是壹種文化,壹門科學,或者壹種生活。這些都是對的,但不完全對。

那麽到底什麽是佛教呢?

佛教,巴利文佛教-薩納。

佛,在古代音譯為佛,意為開悟者、覺悟者。喚醒什麽?喚醒世界和人生的真相。意識靠什麽?憑智慧。如果壹個人徹底理解了人生,充分認識了世界,他就被稱為覺醒者。第壹個認識到生命和世界的真理並宣布它的人,我們稱他為佛。

Sàsana的意思是教導。所謂佛,是因為佛徹底悟出了人生和世界的道理,然後教我們認識世界和人生的道理,讓我們也有了悟出的智慧。所以這種教法叫佛法,就是佛的教,覺醒者的教。

我們現在說的佛,特指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624- 544年)印度釋迦牟尼的達瑪佛[2]。我們現在所說的佛教也特指茍馬達佛的教義。

高達馬弗到底教了什麽?他領悟和教導的世界和人生的道理是什麽?

妳同意我們生活的世界是苦樂參半,還是生活是苦樂參半?人生必有苦。有苦必有樂,樂過之後必有苦。壹個人即使能呼風喚雨,能享盡榮華富貴,最終也會老去,生病,最終死去。我們常常要和不喜歡的人、事、物在壹起;但是妳不可能壹直和喜歡的人在壹起,即使在壹起,最終也會分開。我有很多理想,很多願望,但是想得到卻得不到。世界上有太多不現實的事情。總之,只要有這壹對身心,就難免會有各種缺陷和遺憾。

所以我們說人生不完整,充滿缺陷,苦大於樂。

為什麽會有這些現象?因為有麻煩!

煩惱,在壹般人的心目中,通常是指內心的厭倦或焦慮。而佛教所指的煩惱,涵蓋的範圍要廣得多,不僅指煩躁、抑郁、焦慮,還包括貪婪、執著、自私、傲慢、虛榮、嫉妒、吝嗇、錯誤的見解、猜疑、猜忌、憤怒、仇恨、殘忍、厭惡、無知、麻木、迷茫等等。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壹種消極的情緒,壹種不好的心理狀態。

學佛最根本的目標就是擺脫這些煩惱。如果壹個方法不能擺脫煩惱,那就不是佛陀的教導!

佛沒有要求妳長生不老,升天成仙,或者求財、求名、求利、求官、求子、求對象、求深造、求福、求平安……不,這些都不是佛法!

佛陀教導我們要真正認識自己的身心,擺脫煩惱。這就是佛教!如果只求這個求那個,那為什麽還要出家修行?真正的佛教是不要求人有所求的,但是有所求本身就是壹種煩惱。佛陀教我們斬斷煩惱,包括斬斷想要的心。

也許有人會說:“我為什麽要學佛?我為什麽要練習?妳們佛教徒說人生苦,生老病死,我卻覺得很幸福。我還年輕,沒必要把自己想象得很老;我還是健康的,沒必要裝病;死亡對我來說還很遙遠,所以我覺得沒必要學佛。就算我想學,等我老了再規劃。”

是的,對於有些人來說,真的不是很深刻的體驗。但是,生老病死是現實生活的現象,它們只是結果,不是原因。佛陀教導我們修行不是從結果出發,而是從因出發。平時不燒香,緊急情況下臨時抱佛腳也沒用。這就好比壹個人平時不註意自己的身心健康,暴飲暴食,生活無規律,到了絕癥的時候挖井都來不及。壹個社會不提倡衛生保健,只知道怎麽建醫院和診所;壹個國家不提倡民風道德,只知道設置警察和監獄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

同樣,生活是現實,苦難是結果,苦難的原因是煩惱,煩惱是罪魁禍首。要解決生活中的根本問題,擺脫各種磨難,必須從煩惱開始。解脫煩惱是佛教修行的目標。只要壹個人生病了,就要對他進行治療。壹個人只要有煩惱,就要修行。

佛教的出發點是煩惱。如果壹個人沒有煩惱,他不需要學佛,也不需要修行。佛教對他來說毫無意義。就好像如果我很健康,就不需要看醫生,也不需要吃藥。但正是因為人有心事,各種消極心理,心態不好,容易緊張,焦慮,執著,容易斤斤計較,容易患得患失,內心充滿了自私,虛榮,苦惱等等,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痛苦。如果妳想獲得內心的平靜和真正的快樂,妳必須想辦法擺脫這些煩惱。

想要擺脫煩惱,首先要了解煩惱以及煩惱產生的原因,這樣才能對癥下藥。

煩惱雖然有很多種,但都可以歸結為三類:貪、怒、傻。

什麽是貪婪?貪欲是指想要某樣東西,執著於對象。

什麽是憤怒?憤怒是內心討厭、不喜歡、厭惡、憤恨的對象。從憤怒、兇猛、殘忍到憂郁、易怒,都屬於憤怒。

什麽是妄想?精神錯亂是頭腦對目標的無知、盲目和無知。

這些麻煩是怎麽來的?

按照佛教的說法,我們所謂的世界,無非是兩類:壹類是我們自己的身心,壹類是外界的環境。妳的身心是什麽?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眼睛看到的是顏色、光線等。耳朵聽到的是聲音;鼻子聞到的是氣味;舌頭嘗到的是味道;身體接觸的是觸覺,如軟、硬、滑、厚、輕、重、冷、暖,還有痛、癢。頭腦想的是各種現象。

沒有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和頭腦,沒有顏色、聲音、氣味、味道、觸覺和妳所想的,就沒有身體和頭腦,沒有外部環境,也沒有世界。

活在這個世界上,無非是妳的身心與外界的互動。當眼睛看到美好的東西時,會感到快樂,認為這個物體是好的、美的,然後就會喜歡、喜愛它。如果這種喜歡心理進壹步加強,就會產生想要和擁有對方的心理。這種心理就是貪婪。

同樣的,當我們聽到甜美的音樂,聽到別人的贊美,聞到香味,吃到美味的食物,觸摸到異性光滑的肌膚等等,貪欲很容易產生。

當壹個人看到自己不喜歡的東西,聽到不愉快的聲音,聞到難聞的氣味,吃到變質的食物,或者天氣極熱時,就會產生厭惡感(煎熬),認為對象是壞的或不好的,內心會產生排斥和厭惡。如果這種排斥進壹步加強,人們就會生氣,憤怒,甚至想用粗暴的方式對待它。這種心理就是憤怒。

但是,無論是貪婪還是憤怒,都包含著妄想。無明就是無明,對事物、身心、世界真相的無明。因為有了妄想,貪欲和憤怒就會生起。

簡而言之,貪婪、追求、執著和癡迷,以及邪見、傲慢和虛榮,都屬於貪婪。憤怒、易怒、嫉妒、焦慮、仇恨等。都屬於憤怒;麻木、愚蠢、無知、恍惚等。屬於妄想。所有的煩惱都可以歸為貪、嗔、癡。

煩惱有三種:貪、嗔、癡。佛教稱之為三不正之根,是壹切煩惱的根源。

所謂煩惱,其實是基於內外環境的關系。光有壹顆沒有外在環境的心,煩惱就不會產生;如果有外在環境,沒有意圖,煩惱還是不會產生。這是壹對關系——內心與外界的關系。貪與無明的三種煩惱,簡直就是這壹對的關系:

小心執著於外界,喜歡物體,想擁有和占有物體,這叫貪欲。

不喜歡外界,排斥對象的時候要小心,這叫憤怒。

因為妳不了解外界環境的本質,妳認為對象好,妳就能得到幸福,妳就能滿足自己。這叫妄想。

當我們理解了這種關系——看到好的就想得到,看到不好的就想拒絕——煩惱就這樣產生了。

根據其表現的嚴重程度,故障可分為三個等級:

第壹個層次叫做冒犯煩惱。進攻性的煩惱是壹個人的不良心理已經在行為上表現出來了。比如壹個人暴怒到要殺人或者殺人;因貪婪而盜竊他人財物並搶劫;打架、罵人、劈腿、說閑話;為了往上爬,不擇手段打壓別人;沈迷於追求異性,玩弄感情,吃喝玩樂,賭博。心中的煩惱已經在身體的行為和語言中顯露出來,這就是所謂的侵犯煩惱。這種麻煩是最粗暴的麻煩,已經在燃燒人的身心。

第二個層次叫擾人煩惱,就是壹個人的煩惱只是浮現在心裏,沒有顯露出來,沒有付諸行動。這包括貪婪、執著、傲慢、自負、厭惡、易怒、無組織、抑郁、麻木等等。比如妳恨壹個人恨到要死,但是妳沒有任何行動,也沒有說出來,只是在心裏恨他。再比如,妳感到焦慮、煩躁,但並不沖動。雖然沒有在語言和行為上表露出來,但已經被不良心理和不良情緒占據,被稱為擾人煩惱。

第三個層次叫做潛在的麻煩。潛在的煩惱,指的是行動上、言語上、心裏沒有顯露出來的煩惱。換句話說,現在沒有煩惱,但不代表完全沒有煩惱。它們只是以壹種潛伏的狀態存在。比如大家在做壹件好事的時候,生起的心就叫善良。當妳生來善良,做好事的時候,妳可能不會覺得煩躁,沒有煩惱,但是只要妳符合對的條件,煩惱馬上就跑出來了。比如現在大家都很開心的坐在這裏聽佛的教誨,把工作暫時放在壹邊沒有煩惱;但是聽完之後,壹回到辦公桌,看到壹大堆沒寫完的文件,我立刻又煩躁起來了,不是嗎?有些修行者可以靜坐冥想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幾夜,心在冥想中得到快樂的安頓。在他冥想期間,只要他停留在冥想中,他就可以享受冥想的快樂,沒有任何雜念,更不用說煩惱了。然而,當他決定,當他看到美好的事物,聽到悅耳的聲音,吃到美味的食物等。,他心裏難免會有貪愛,證明他的煩惱並沒有完全解除,只是在決定中被專註所壓制。就像草壹樣,到了冬天,所有的草都死了,幹了;但只要根還在,春天又開始發芽。就像拔草,只拔了草,根沒拔,有機會還會長。只要麻煩沒有被連根拔起,它就以壹種潛伏的狀態存在,這就是所謂的潛在麻煩。

作為佛教,也就是覺醒者的教導,目的就是為了擺脫這三個層次的煩惱。

應該如何擺脫這些煩惱?

佛教稱解脫煩惱的方法為修行。

修行,也叫冥想,在巴利文裏叫BHàvana。

BHàvana是什麽意思?

是修養!

培養什麽?

培養紀律、決心和智慧!

紀律指的是道德和品行。明確意味著內心的平靜。智慧就是智慧。

妳認為道德行為是好還是壞?妳喜歡道德敗壞還是道德高尚?

內心的平靜是好是壞?妳喜歡煩躁還是內心平靜?

智慧是好是壞?妳喜歡智慧還是無知?

佛陀教導我們培養這三樣東西:

第壹,修行戒律——改善道德品行;

第二,修正——致力於內心的平靜;

三、培養智慧——培養智慧。

這三種方法是壹種次要關系,也就是循序漸進的關系。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有了德,就要努力平復內心;內心平靜,應該進壹步提升智慧。

所以,不要以為修行就是坐在蒲團上不吃煙火。所謂修行,無非是修持戒、穩、慧,修德、靜、慧。

煩惱是根深蒂固的,想破也不容易。這是壹個漫長的過程。

煩惱有三個層次,由粗到細,修行也是由低到高。修行的三個階段可以消除三個層次的煩惱,即:

1.遵守戒律,擺脫得罪煩惱;

2.通過改版去除煩瑣的煩惱;

3.通過培養智慧來消除潛在的煩惱。

第壹,要想擺脫得罪煩惱,就要守戒,培養道德品行。道德行為非常重要。道德品行雖然不能防人之心,但可以規範壹個人的行為:壹件事做不到,就不做;能做的事情,就應該去做。

道德行為在佛教中被稱為戒律。很多人片面地把“戒”理解為消極的禁止,認為有了戒就沒有自由,這個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

然而,巴利文的“傑”是S?拉,意為行為、習慣、品質、本性、本性,通常指道德規範、良好的品德、良好的行為、佛教的行為準則等等。但從“禁欲”的初衷來說,是積極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良好的道德和修養。

壹個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就不會做出損人利己,甚至損人不利己的事情。有道德有紀律的人不會做傷害別人的事,會受到良心的譴責。

出於對生命的尊重,我們不應該殺生。任何有生命的東西都怕死;我不喜歡被傷害和殺害。為什麽要對其他眾生施暴,殺害他人?正因為我不想被傷害或殺害,所以我不應該傷害或殺害其他眾生。這是對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我不希望自己擁有的財產被偷或被搶,所以我不應該偷、搶或占有別人的財產。希望有壹個幸福的家庭,維護家庭和睦,夫妻和睦,不要在外面亂搞男女關系,沾花惹草,搞曖昧。我不喜歡被別人欺騙,我希望我說的話被別人相信,所以我應該說話算數,言行壹致,不應該說假話,不應該騙人。

總之,壹個人要提升自己,完善自己,首先要有德。有了德行和節欲,妳就不會在言行上做出任何傷害他人和社會的事情,也不會成為性煩惱的奴隸。遵守戒律,培養品德,就能擺脫得罪煩惱。

第二,要想擺脫擾人的煩惱,內心的煩惱,就要修。這是什麽意思?壹定是內心的平靜。佛陀曾經教過我們很多讓內心平靜的方法,叫做“業力”,也就是頭腦工作的地方,讓頭腦通過專註於單壹的目標來達到內心的平靜。

為什麽妳可以通過專註於壹個目標來獲得內心的平靜?

比如壹個人沒有工作,可能會遊手好閑,甚至到處惹事。妳幫他找工作,就讓他安下心來工作;只要他有工作要做,就不會閑著沒事幹。我們的心也是如此。沒有壹個好的引導方向,就會跟著自己的喜好走,追求快感,飄。讓它專註於壹個具體的目標,它就會逐漸平靜下來。這就是培養專註力的原則。佛教是搞精神工作的,教我們如何引導這顆心,好好利用它,讓它往好的方向發展,往好的方向發展。

在這裏,我想教妳兩種方法,讓我們的心專註於特定的目標,以培養和平。

第壹種方法叫入心,就是通過專註呼吸來培養專註力。當妳回到家,妳可以花壹段時間,半小時,四十五分鐘或壹個小時。這段時間不要看電視,不要開電腦,關掉手機和電話,找壹個安靜的地方,比如自己的房間和書房。找壹個舒服的坐墊坐下,坐墊大概四指高,或者高壹點,臀部擡高壹點,這樣可以保持身體重心的平衡,也容易坐久。然後上半身保持挺直,不要彎腰、彎腰,也不要繃得太直,自然挺直。

輕輕閉上眼睛,然後全身放松,讓身體處於放松、自然、舒適、適合冥想的狀態。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暫時放下公司的事務,生活的煩惱,家庭的瑣事,收回漂泊的心,不要回顧過去,不要規劃未來,放下壹切與禪定無關的東西,決定回到當下,回到此刻屬於自己的時空。當身心處於自然、放松、舒適的狀態時,再將意念建立在鼻子、人或嘴唇上方的區域,試著覺察自己的呼吸。

不要跟隨氣息進入身體,也不要跟隨氣息離開身體;不要去關註呼吸的軟、滑、輕、流、熱、冷、推等感覺,也不要用眼睛去“看”呼吸,只要讓頭腦知道鼻子和人的進出呼吸就可以了。

意識到呼吸其實是壹件很簡單很簡單的事情。為什麽?因為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呼吸,每時每刻都在呼吸,但我們總是忽略它。要覺察到呼吸,妳不必刻意做作,也不必刻意刻意,只要試著去了解和關心壹直在這裏的呼吸。

這是壹種通過專註於呼吸來平靜內心的方法,這種方法被稱為進入頭腦。只要妳能時刻學會關註自己的呼吸,妳會發現自己的情緒更容易控制,內心也更容易平靜。

那麽我就簡單說說給大家傳播愛的方式。傳播愛是什麽意思?就是要學會祝福別人,祝他們幸福快樂。

在傳播愛的時候,閉上眼睛,先祝福自己,希望自己快樂,希望自己幸福,用心去感受真的快樂,真的幸福。如果覺得自己的快樂有點難,可以回想壹下自己過去做過的讓自己很快樂的事情,比如幫助別人,做慈善,然後去感受當時的快樂,並保持這種快樂。

這樣做大約幾分鐘後,選擇壹個妳尊敬和尊重的人作為愛的傳播對象,比如妳的老師,對妳好的人等。,但必須是同性,異性不合適。發出妳的祝福,用心祝福那個好男人幸福快樂,用心感受對方真的幸福快樂!妳可以傳播妳的愛,盡可能長久地保持它。

把善意傳播給恭敬的人之後,妳可以繼續祝福其他恭敬的人,然後祝福妳的家人,妳的朋友,妳在公司的同事,所有的人,包括妳認識的人,妳不認識的人,甚至所有的眾生。這就是愛!

傳播愛時,妳的心必須是快樂的、喜悅的、平靜的、柔軟的、寬廣的。她能有效消除煩躁、焦慮、悲傷、怨恨、不滿等情緒。永遠要學會傳播愛,祝福別人。當妳有了善良,當善良成為妳內在的品質,妳會發現,不僅妳的心情變了,妳的性格也變了,甚至妳身邊的人,妳周圍的世界都變了!

無論是覺知呼吸還是傳播愛,都不難做到。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去做。妳不僅可以在特定的時間段練習,也可以在空閑的時候練習。比如回到公司後,如果上班時間還早,可以坐在座位上,閉上眼睛,先放松自己,然後意識到自己的呼吸...

還有很多其他的種子公司,雖然目標不同,但是方法都差不多,這裏就不壹壹列舉了。

第三,要去除潛伏的煩惱,根除內心的煩惱,就要修智,修慧。只有通過智慧才能根除煩惱。

這裏說的智慧,不是指腦子轉得快,理解能力強,記憶力好;也不代表妳能在商場、官場、戰場上擊敗對手,登頂。這些能力只能稱為天賦或智力,而不是佛教所說的智慧。佛教所指的智慧,是能夠知道人生道理,洞察世界本質的智慧。

我們需要智慧來理解身心這壹對,認識到我們的身心無非是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稱為五感,構成這個身體的身(色身)。意義有六種,即六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種感官分別認知六種對象:色、聲、嗅、味、觸和各種現象(因法)。眼睛能看到顏色,耳朵能聽到聲音,鼻子能聞到氣味,舌頭能嘗到味道,身體能摸到觸覺,意識能思考各種現象。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無非就是我們的身心和這六個物體的相互作用。

當我們看到美好的事物,聽到美妙的聲音,吃到美味的食物等。,很容易變得貪婪,想追求這些東西。註意,當妳接觸到不喜歡的對象時,妳的內心會產生排斥和抗拒,很容易生氣。因為妳不了解外界環境的本質,這叫妄想。貪婪和無知都是不仁慈的,也就是煩惱。

我們應該用這種方法來理解身心是如何形成的。它們是如何工作的?善良是在什麽情況下產生的,不善良是在什麽情況下產生的?如何培養善良,如何避免不善良?

了解了身心之後,還要進壹步追溯身心與生命的成因。每壹個原因都有它的結果。因此,生活必須有壹個理由。為什麽會有生命?因為有煩惱,有貪婪,有追求,他們想要這個東西,想要那個東西,所以才會有行動。這些行為在道德上被稱為善業或惡業。當這些或好或壞的因緣成熟時,必然會帶來相應的結果。我們的身心,我們每天遇到的情況,都是我們行動的結果。換句話說,命運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我們是自己行為的承擔者。同時,我們也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明白了身心的因之後,還要觀察它們的無常、苦、無我。世間壹切現象,包括身心,都不是永恒的,壹切都是壹瞬間的變化,這叫無常。壹切都在遭受生滅的迫害,所以“苦”。因為無常和苦,不可能有所謂的“自我”、“靈魂”、“實體”、“本體”,也就是所謂的“無我”

這樣,用無常、苦、無私的智慧,我們就能觀察到世間的壹切,包括自己的身心,也包括他人的身心。不論過去、現在、未來,壹切都是無常、苦、無私的。如此徹底地觀察他的智慧,當他的智慧成熟時,他就能擺脫煩惱,擺脫壹切苦難。

因此,通過遵守戒律,我們可以在最粗糙的層面上擺脫第壹種冒犯的煩惱。通過修改,可以進壹步消除第二種困擾。通過培養智慧,第三種潛在的煩惱可以被徹底清除。所有的煩惱都可以通過培養紀律、決心和智慧來解決和消除。

學佛的目標是除煩惱,除煩惱的方法無非是戒三學智。戒智是佛教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修行方法。沒有它,就沒有所謂的修行。

想要擺脫煩惱,還必須培養紀律性、決心和智慧。培養這三樣東西不會很難,就看妳做不做,能不能持之以恒。當然,我們在座的都是家庭成員,有家庭,有工作,有社會責任。這方面的要求自然不能像和尚那麽高。對於僧人,道德要求必須清正廉潔,足以為公為師;冷靜的要求必須證禪,智慧的要求必須修煉觀察智慧。這些都是職業要求。雖然在家裏做不到很專業,但起碼也要達到業余水平吧!

這說明佛教是佛的教,強調智慧、覺悟、修行。不要以為佛教是宗教,要求人們正月十五燒香、跪拜、齋戒、念經。佛陀教導我們要知道身心的真相,要知道自己的煩惱,才能擺脫煩惱。佛陀指出了壹個明確的解脫煩惱的方法,分為三個階段:第壹,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第二,致力於內心的平靜,第三,培養智慧,通過智慧來解脫煩惱,根除痛苦的根源。沒有原因,就不會有結果。沒有煩惱,就不會有生死輪回,也不會再有苦難。這是佛陀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