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言文,盡量掌握壹些常用詞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只有了解同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才能真正掌握這些詞。還有壹些詞的意思不壹樣,但是有聯系。每組中的下列詞語具有相同、相似或相關的含義:
8.遷徙,遷徙,遷徙;崇拜、貶低、責難和譴責
“遷”即遷移、運動,如“遷徙、移山”。“遷徙”也指遷移和運動,與“遷徙”同義。不同的是,“遷”和“遷”不僅表示人或物的移動,往往還表示官職的變動。“遷”和“遷”是有區別的,表示官職的變化:“遷官”是升官,“遷官”是平調或降職。“動”也是用來貶的,但那通常是指“向左動”(古人尊右卑左)。
“動”就是提拔的意思,很容易和“拜”混淆。其實“拜”和“遷”是不壹樣的:“遷”是要從較低級別的官員晉升到較高級別的官員,“拜”是授予某種官銜。《後漢書·張衡傳傳》:“安帝亞聞衡山之術(漢安帝常聽人說張衡精於數術),公車之術(公車特邀),拜大夫,後移太師令。”從當官到當大夫,崇拜是用,從當大夫到當官,感動是用。崇拜和感動的區別非常明顯。
“遷移”是降職的意思,容易和“降職、責難、申斥”混淆。其實,“降級”、“降職”、“驅逐”都有其特定的含義,與“遷徙”不同:“降級”是指官員的降級、降職,如“永州司馬降級的又壹例證”(韓愈:劉子厚墓誌銘);“陳”即降級、釋放,如“陳居潯陽城,其病也”(白居易:琵琶行);“拒絕”就是拒絕,不用。如柳宗元《論封建主義》說:“崇而無道,晚而拒之。”
9.路,路,畫(路),小路,小路,橋,和陌生人
“路、路、塗(塗)”為主路,可通車:“路”容三軌,“路”容二軌,“塗(塗)”容壹軌。
“小路”不是通車,而是小路:“小路”是筆直封閉的小路(如今有個雙音節詞“捷徑”),而“小路”是被人踩壞的小路。“桃李壹個人,成了壹條沒有文字的路”(《文心雕龍·蔡慶》)很好地說明了這條路是如何形成的。
“錢、莫”指田間小路,南北為“錢”,東西為“莫”。“千、莫”也指壹般道路,如“過奇道”(曹操:“短宋行”),意為“遠道而來”。
10.走,邁步,行動,加速,走,跑,死
“行為”的本義是路,引申為走和走,步驟“行為和傾向”成了同義詞。兩者的區別在於,“走”是指壹般意義上的走,如“走在國王之上”——走在國王的前面;“步”是指走得很慢,比如“是自強不息的壹步”——但妳勉強走來走去;《學徒》強調不依賴任何交通工具,如《周易本經》“離車學徒”;“勢”是指小步快走,如“進,緩”。
“走”和“跑”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走”,而是跑,拼命地跑,拼命地跑。柳宗元《捕蛇者》中說:“千古人爭跑”和“逃跑”連用,是同義詞。“奔”也指逃到其他國家避難,如晉朝兒子重耳,他陷入困境,“奔弟”。從這個意義上說,“跑”不同於“走”(“走”沒有這個意思),而是“死”的代名詞。
“死”是逃避,也指逃亡避難。《史記·屈原列傳》:“怒王不聽,死而歸趙”,“死而歸趙”即“逃歸趙”。
11.去,死,去,去,去,去,是,是,是,是和是。
“去”和“死”都是離開的意思,但“死”是“壹去不復返”的意思,與“去”不同。去,去,去也是離開原來的地方,但和去,死是不壹樣的:去齊(離開齊國),死;去和死是沒有目的地的,但是去,去和去必須有壹個明確的目的地。比如我打算高高興興去桃花源,我去了東山。我去東山探險,“去,去,去”的目的地很明確。
“去”“長”“去”是同義詞,但也有區別:“長”“去”可以帶賓語,“去”字不能,“我渴望東山”不能說“我要去東山”;而且“去”不是壹般的“去”,往往是指奔向危險。
“知、如、意”不是壹般的出發,是“到(某處)”的意思。從這個意義上說,“知、儒、蜀”並無區別,“趙誌”也可以說是“儒昭、趙書”。
“易”是指去長輩那裏,和前面的話不壹樣。比如“兩官相縛,壹人忠君”,“義太守,可以這麽說”。
12.看,看,看,俯視,看,觀察,觀察,觀察。
文言文中有很多詞語表達“看”的動作。“看”的意思是大體上看,而“望”的意思是遠遠地看。《左傳·曹劌辯》:“從下看,從上看”,“看”和“看”的區別是非常清楚的。
“看見”就是看到,和“看見”只表示“看見”不同,所以我們可以說“視而不見”。“看”和“望”也是向遠處看,但與“望”不同:“望”的對象壹般是景物,如“擡眼望處”;“瞻前顧後”就是高瞻遠矚,後人有了“瞻前顧後”這個復音詞。
“察、察、察”都是近景,但也各有特點:“察”是有目的的近景,“察”是觀察、了解,如“察秋”(成語);“相”是壹種檢討和鑒定,如“照本宣科”(成語)。另外,“站起來”是指側身看,“秀”是指給人看,“回頭看”是指向後看,等等。
未完待續。
有小說,散文,詩歌,歷史典故,中國傳統文化,寫作手法。
我的微信官方賬號裏內容比較多(閑讀和硬讀)。這個平臺沒有全部內容,但是公眾號是最全的。在微信裏搜索“閑讀書,苦讀書”就能找到!
本號是壹個傳播和傳承純文學的平臺,倡導閱讀純文學,拒絕網絡酷炫小說!我們也不提倡聽書。漢字深奧難懂晦澀難懂,只靠“聽”,能聽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