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
《禮記·禮運》:“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
《呂氏年齡.貴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
六欲:見欲(視覺)、聽欲(聽覺)、香欲(嗅覺)、味欲(味覺)、觸欲(觸覺)、意欲。
“十惡”,最初佛教中的壹個用語,指十種當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三惡道”苦報的惡業,故又稱“十惡業道”。至於“十惡”的具體內容,《佛說未曾有經》中說:“起罪之由,為身、口、意。身業不善:殺、盜、邪淫;口業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業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見。是為十惡,受惡罪報。今當壹心懺悔。”行“十惡”而程度嚴重的,據說要受大苦報。與“十惡”之說相對應,佛教中亦有“十善”之說。十惡十善之說見於佛教大、小乘中的諸多經典,如東晉僧伽提婆譯的《增壹阿含經》卷四四中就有“由此十惡之報,致此殃。是故比丘,當離十惡”這樣的經文。另外,“十惡十善”之說早在隋朝以前就已在民間廣泛流傳,如南朝梁武帝《斷酒肉文》中即曰:“行十惡者,受於惡報;行十善者,受於善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