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學家,教育家,我國實驗胚胎學研究的奠基人之壹。曾任山東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首任所長、中國海洋湖泊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生物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山東大學動物系主任、教授。
童第周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也是國際知名的科學家。他從事實驗胚胎學研究近半個世紀,是我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奠基人。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縣壹個偏僻的山村。由於家境不好,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習文化知識,直到17歲才入學。
他在中學的時候,因為基礎不好,學習非常努力,第壹學期期末平均成績只有45分。學校勒令他退學或者留級。經過他的再三請求,學校同意讓他和他的班級壹起試用壹個學期。
從此,他壹直和“路燈”在壹起:天亮了,他在路燈下讀外語;晚上關燈後,他在路燈下學習檢討自己。好事多磨。期末他的平均分達到了70多分,幾何也考了100分。這件事讓他認識到壹個道理:別人能做的事,我也能通過努力做到。世界上沒有天才,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之後,這成了他的座右銘。
大學畢業後,他去比利時留學。童第周留學期間,學習刻苦,好學,深受老師好評。獲得博士學位後,他回到災難深重的祖國,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科學研究。
沒有電燈,他們在黑暗的院子裏,用自然光在顯微鏡下切割分離雞蛋;沒有培養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用的顯微解剖器只是自己拉的壹根很細的玻璃絲;實驗用的材料都是從野外采集的蛙卵。在這個簡陋的“實驗室”裏,童迪洲和他的同事們完成了多篇關於金魚卵發育能力和青蛙胚胎纖毛運動機制分析的論文。
解放後,童第周作為山東大學副校長,研究了在生物進化中起重要作用的文昌魚卵的發育規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晚年與美國鄧普頓大學的牛·滿江教授合作研究細胞核與細胞質的關系。他們從鯽魚卵的細胞質中提取了壹種核酸,註射到金魚的受精卵中。結果出現了壹個既有金魚特征又有鯽魚特征的後代,這條金魚的尾鰭從雙尾變成了單尾。這壹創造性成果在世界上屬於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