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
jù
(1)
(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鼎”,下面是雙手。表示雙手捧著盛有食物的鼎器(餐具)。本義:準備飯食或酒席)
(2)
同本義。泛指準備,備辦 [prepare]
具,供置也。――《說文》
具,備也,辦也。――《廣韻》
以食具告。――《儀禮·士相見禮》。註:“猶辦也。”
官備則具備。――《禮記·祭統》
壽為具召武帝顯。――《漢書·何武傳》
禮舉儀具。――張衡《東京賦》
具器械。――《孫子·謀攻》
2. 具在文言文中有沒有"都"的意思“具”在文言文中有“都”的意思。
但是準確地講,是有“完全;詳備;詳細”的意思,在具體的句子中有時候可以翻譯作“都”。附錄:具:jù 〈動〉(1) (會意。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鼎”,下面是雙手。表示雙手捧著盛有食物的鼎器(餐具)。
本義:準備飯食或酒席)(2) 同本義。泛指準備,備辦 [prepare] 具,供置也。
——《說文》具,備也,辦也。——《廣韻》以食具告。
——《儀禮·士相見禮》。註:“猶辦也。”
官備則具備。——《禮記·祭統》壽為具召武帝顯。
——《漢書·何武傳》禮舉儀具。——張衡《東京賦》具器械。
——《孫子·謀攻》故人具雞黍。——唐· 孟浩然《過故人莊》第二板已具。
——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別具本章。——清· 方苞《獄中雜記》(3) 又如:具食(準備食物);具觴(備酒。
觴:酒杯);具狀(備辦詞狀;寫狀子);具稟(備辦上報的文件);具覆(備辦回復的文件)(4) 寫,題 [write] 李具狀求在獄。—— 清· 方苞《獄中雜記》(5) 又如:具草(擬稿,起草);具銜(題寫官銜);知名不具;具結檢驗(與案件有關的人員出具保證,以免對屍體、現場等進行檢驗)(6) 具備,有 [have;possess] 具乎其前。
——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各具情態。——明· 魏學洢《核舟記》獄具矣。
——清· 方苞《獄中雜記》(7) 又如:具壽(和尚的通稱。師父呼弟子或長老呼少年和尚時常用。
具有盡其壽命及法身慧命的意思);具眼(具有鑒別事物的見識和能力);具足(具備)(8) 判決;定案 [verdict] 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倉,法應立決,獄具矣。——清· 方苞《獄中雜記》詞性變化 ◎ 具 jù 〈名〉(1) 用具;器械 [tool] 實戰之具。
——漢· 賈誼《新書·過秦論上》奉生送死之具。——《史記·貨殖列傳》慮患之具。
——宋· 蘇軾《教戰守》(2) 又如:具器食(用食具盛放的便餐);具理(瓶罐之類的器皿);農具;文具;刑具;臥具;茶具;道具;餐具;量具(3) 才能;才幹 [talent] 皆信命世之才,抱將相之具。——《文選·李陵·答蘇武書》幹誠之具。
——明· 劉基《賣柑者言》(4) 酒席 [feast] 今有貴客,為具召之。——《史記》(5) 飯食 [food] 食以草具。
——《戰國策·齊策四》則佐長者視具。——《禮記·內則》。
註:“饌也。” 分曹攜具。
——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具 jù 〈副〉(1) 完備;詳盡 [in detail] 項伯乃夜馳之 沛公軍,私見 張良,具告以事。欲呼 張良與俱去,曰:“無從俱死也。”
——《史記·項羽本紀》此人壹壹為具言所聞。——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2) 又如:具述(詳細敘述);具言(詳細說明);具考(詳細推問);具論(詳細討論);具告(詳細上告)(3) 假借為“俱”。
都;全 [entirely;pletely] 火烈具舉。——《詩·鄭風·大叔於田》火烈具揚。
神具醉止。——《詩·小雅·楚茨》莫怨具慶。
具饌於西塾。——《儀禮·士冠禮》皆立而待鼓而然火,即具發之。
——《墨子·備梯》謀之其臧,則具是違;謀之不臧,則具是依。——《荀子·修身》具答之。
——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範仲淹《嶽陽樓記》具以情告。
——《世說新語·自新》具對所得。——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4) 又如:具悉(完全了解);具然(自足的樣子) ◎ 具 jù 〈量〉 用於表示屍體和某些器物的數量。
如:壹具屍體 都 dōu 副詞義1、全部。2、表示全部包括在內。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揚州慢》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
——清· 林覺民《與妻書》都 dū 動詞義1、建都。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遊。
——柳宗元《封建論》2、聚集。都,凡也。
——《廣雅·釋訓》都部者,都統其眾也。——《後漢書·齊武王演傳》註 水澤所聚謂之都。
——《水經註·水文註》頃擇其遺文,都為壹集。——《文選·與吳質書》3、率領。
如:都督(統率;率領);都部(統率兵眾)。都dū 形容詞義1、美好的樣子 [elegant] 身長八尺,儀貌都雅。
——《三國誌·孫韶傳》不見於子都。——《詩·鄭風·山有扶蘇》。
傳:“世之美好者也。” 妻子衣服麗都。
——《戰國策·齊策》2、大。軍驚而懷都舍。
——《呂氏春秋·察今》中有都柱,傍行八道。——《後漢書·張衡傳》(4) 又如:都匠(大匠);都釀(大的釀造作坊);都坑(公***廁所);都竈(蒸炊用的大竈) 都 dū 副詞義1、統統;完全。
都,凡也。——《廣雅·釋訓》匯總:都 dū 1、古稱建有宗廟的城邑。
2、國都,京都。3、建都。
4、大城市;著名城市。5、周代王子弟及三公的封地、采地。
6、古代行政區劃名。(1)夏制,十邑為都。
《尚書大傳》卷二:“古者處師,八家而為鄰,三鄰而為朋,三朋而為裏,五裏而為邑,十邑而為都,十都而為師,州十有二師焉。”鄭玄註:“州凡四十三萬二千家,此葢虞夏之數也。”
(2)周制,四縣為都。《周禮·地官·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任地事而令貢賦。”
(3)四鄉為都。《管子·乘馬》:“官成而立邑:五家而伍,十家而連,五連而暴,五暴而長,命之曰某鄉,四鄉命之曰都。
3. “舉”在古文中的所有意思及例句1.舉動;
2.飛,飛起,飄動;
3.取,拾取;
4.攻克,占領;
5.聳立,突起;
6.記錄,登記;
7.談論,稱引;
8.雙手托物;
9.拿起,提起
10.提出,舉出,列舉;
11.升起,聳起;
12.興起,發動;
13.復興;
14.發問;
15.推薦,薦舉,選用;
16.參加科舉考試;
17.成就,成功;
18實行,施行;
19.成立,站得住腳;
20.全(形容詞);
21.盡(形容詞);
22.皆,都(副詞);
保證正確,見於《古漢語常用字詞典》
4. “舉”在文言文中的不同義項詳細字義〈動〉1. (形聲。
小篆字形,從手,舉( yǔ)聲。本義:雙手托物) 2. 同本義 [raise;lift up]舉,對舉也。
——《說文》舉,擎也。——《廣韻》其堅不能自舉也。
——《莊子·逍遙遊》舉所佩玉玦。——《史記·項羽本紀》 3. 又如:舉案(案同“案”。
借指夫妻相敬);舉案(舉起托盤以進奉食品) 4. 拿起;提起 [hold up]舉全吳之地。——《資治通鑒》舉以予人。
——宋· 蘇洵《六國論》 5. 又如:舉白(舉杯喝盡。幹杯);舉踵(舉起腳跟。
比喻切望);舉綱持領(提起網的總繩,網眼就張開了;提起皮衣領子壹抖,衣上的毛就都順了。比喻辦事要抓關鍵部分) 6. 飛,飛起;飄動 [fly]九萬裏風鵬正舉。
——李清照《漁家傲》 7. 又如:舉翮(展翅起飛);風舉(隨風飄動) 8. 升起;聳起 [lift]叔籔,火烈具舉。——《詩·鄭風》中江舉帆。
——《資治通鑒》 9. 仰起;擡起 [face upward;raise]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 李白《靜夜思》 10. 又如:舉眼無親(人地生疏,孤單無依);舉手加額(把手舉上額頭敬禮) 11. 發問;動問 [question]主人不問,客不先舉。
——《禮記》。孔穎達疏:“舉亦問也。
客從外來,宜問路中寒熱無恙,若主人未問,則客不可先問也。” 12. 推薦;選用 [remend;choose]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論語·衛靈公》建壹官而三物成,能舉善也。——《左傳·襄公三年》傅說舉於版築之間。
——《孟子·告子下》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
孫叔敖舉於海。舉孝廉不行。
——《後漢書·張衡傳》 13. 又如:舉孝廉(薦舉孝子和廉潔之士);舉保(推薦,舉薦);舉主(古時推舉賢者做官或參加考試,被薦者稱薦者為舉主) 14. 提出;列舉 [enumerate]舉類邇而見義遠。——《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舉數人以訓汝。
——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15. 又如:舉似(指點,告訴);舉案(列出罪狀並加以查證);舉正(列舉其罪而正之以法);舉陳(列舉陳述);舉駁(提出理由,予以駁回);舉類(舉例) 16. 興起;發動 [start]舉事必循法。——《呂氏春秋·察今》舉大計亦死。
——《史記·陳涉世家》並舉而爭起。——《漢書·食貨誌》引漢· 賈誼《論積貯疏》 17. 又如:舉大事(指發動奪取政權的武裝起義);舉大計(舉大事) 18. 施行;辦理 [carry out]舉先王之政。
——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19. 攻克;占領 [occupy]壹戰而舉鄢郢。——《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西舉巴蜀。
—— 漢· 賈誼《過秦論》戊卒叫,函谷舉。—— 唐· 杜牧《阿房宮賦》且秦舉 鹹陽而棄之,何但 越也。
——《漢書》 20. 成就;成功 [bee famous]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史記·陳涉世家》 21. 參加科舉考試 [examine]應舉下第。
——唐· 李朝威《柳毅傳》島初赴舉。—— 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乙先得舉。
——清· 周容《芋老人傳》舉鄉試。——《明史》 22. 又如:舉進士;舉首(科舉考試的第壹名) 23. 指摘;檢舉 [censure;report to the authorities]。
如:舉罰(揭發並處罰);舉劾(檢舉揭發) 24. 撫養;生育 [nourish;give birth to]。如:舉子(生育小孩);舉息(生育子女);舉乳(哺乳) 25. 放;發 [put;break out]。
如:舉音(放音喧呼;為悼死者而放聲哀哭);舉跡(發跡);舉閣(放置,存放) 26. 點燃 [fire]。如:舉燭(點起燭火);舉炊(生火做飯);舉烽(燃點烽火);舉燧(燃起火把;燃起告警烽煙) 27. 取;拾取 [pick up]財務之遺者,民莫之舉。
——《呂氏春秋》。高誘註:“舉,取也。”
28. 借貸 [borrow]。如:舉債;舉假(借貸);舉貸(放債) 29. 攀援 [climb]木熙者,舉梧槚。
——《淮南子》 30. 張開 [口] [open]。如:舉口(開口,張口) 31. 帶動;率領 [lead]。
如:舉眾鬧事;舉眾出迎 32. 聳立,突起 [tower]河水翼岸夾山,巍峰峻舉。——《水經註》 33. 成立,站得住腳 [stand]要辭達而理舉,故無取乎冗長。
——晉· 陸機《文賦》 34. 記錄;登記 [register]舉口數,生者著,死民者削。——《商君書》 35. 談論;稱引 [talk]不惟舉之於其口,而又筆之於其書。
——唐· 韓愈《原道》 36. 贊許;表彰 [praise]。如:舉名(稱揚其名);舉顯(表彰) 37. 復興 [revive]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
——《禮記》 38. 祭祀 [offer sacrifice]靡神不舉,靡愛斯牲。——《詩·大雅》山川神袛有不舉者為不敬。
——《禮記》 39. 沒收 [confiscate]凡貨不出於關者,舉其貨,罰其人。——《周禮》 40. 吃豐盛的飲食 [have a square meal]王日壹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
——《周禮》 41. 輕手診脈 [feel the pulse lightly]舉,輕手診脈之法。——《中國醫學大辭典》 42. 總括 [summary]。
如:舉凡(凡是;所有);舉籍(統計人口、田畝等以登記成冊)〈名〉1. 言行;舉動 [act;deed]。如:舉止失措(舉動失常);舉指(猶舉止,行動);舉趾(指舉動);舉休(舉止;舉動);舉以喪名(有所舉動而喪失名譽) 2. 科舉考試 [examination]。
如:舉監(明清時以舉人資格入國子監讀書的人);舉場(科舉考場);舉選(指科舉) 3. 舉人的簡稱 [Juren]。如:中了舉了 4. 櫸柳 [beech] 5. 肺脊;骨體正脊 [。
5. 舉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哪些舉
舉 #jǔ
釋義 ①向上托;向上伸:舉重|舉手|舉頭望明月。②行動;動作:舉止|舉動|壯舉|壹舉兩得。③發起;興起:舉行|舉辦。④提出:列舉|舉例|舉壹反三|不勝枚舉。⑤推選;推薦:選舉|推舉|舉薦。⑥全:舉國上下|舉世聞名。
舉辦 #jǔbàn 舉行活動;辦理事業。
〖例句〗大家都期待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
舉不勝舉 #jǔ bù shèng jǔ 舉也舉不完,形容數量非常多。
〖例句〗驕傲自滿總會使人止步不前並招致失敗,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舉動#jǔdòng 動作;行動。
〖例句〗近來他的舉動有些反常,妳知道是什麽緣故嗎?
舉行 #jǔxíng 進行:舉行比賽|會議如期舉行。
〖例句〗每周壹上午,學校都要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
舉止 #jǔzhǐ 人的姿態和風度。
〖例句〗宋老師學識淵博,舉止文雅,言談親切,同學們都非常喜歡她。
舉足輕重 #jǔ zú qīng zhòng 舉足移動就會影響兩邊的輕重。比喻地位重要或實力強大,壹舉壹動都會影響到全局。
〖例句〗北京中關村的高科技產業在我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關於這個字的更多的信息=================
舉
(形聲。小篆字形,從手,舉聲。本義:雙手托物)
同本義
舉,對舉也。――《說文》
舉,擎也。――《廣韻》
其堅不能自舉也。――《莊子·逍遙遊》
舉所佩玉玦。――《史記·項羽本紀》
又如:舉案(案同“案”。借指夫妻相敬);舉案(舉起托盤以進奉食品)
拿起;提起
舉全吳之地。――《資治通鑒》
舉以予人。――宋·蘇洵《六國論》
又如:舉白(舉杯喝盡。幹杯);舉踵(舉起腳跟。比喻切望);舉綱持領(提起網的總繩,網眼就張開了;提起皮衣領子壹抖,衣上的毛就都順了。比喻辦事要抓關鍵部分)
飛,飛起;飄動
舉(舉、擧)jǔ
⒈擡起,向上托:~頭。~手。~槍。~案齊眉。〈引〉
①行動,動作:~動。創~。壹~成名。
②發起,興辦:~義。~辦工廠。
⒉提出:~例。列~。
⒊推選,推薦:推~。選~。
⒋全:~國歡騰。~世無雙。
⒌揭發:檢~。
⒍
①點火。
②生火做飯。
6. 開在古文中的意思要在具體語境裏定。
開 kāi
〈動〉會意。小篆字形,兩邊是兩扇門,中間壹橫是門閂,下面是壹雙手,表示兩手打開門閂之意。本義:開門
啟,張,把關閉的東西打開:~啟。~化。~誠布公。
分割:對~。三十二~本。
通,使通:~導。~竅。
使顯露出來:~采(挖掘礦物)。~發。
擴大、發展:~擴。~拓。
發動或操縱:~動。~車。
起始:~始。~宗明義。
設置、建立:~創。~國。~設。
列舉,寫出:~單子。~發票。
支付:~銷。~支。
沸騰,滾:~水。
舉行:~運動會。
放在動詞後面,表示效果: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