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花木蘭真的有替父從軍嗎?怎麽可能別人不知道她是女子呢?
花木蘭 在 歷史上 是實有其人的,只不過她不是姓花,而是姓魏。下面是抄來的別人的研究資料: 木蘭是壹位忠教、剛烈的巾幗英雄。千余年來壹直為人民所敬仰,但木蘭故裏在哪裏卻眾說紛紜。其實通過具體分析,是不難弄清真面目的。關於木蘭故裏,報章雜誌報道有的: 《中華活頁文選》合計本第五期徐鵬註《木蘭辭》時說:“關於木蘭的姓氏和籍貫……後世有多傳說:有人說她是譙郡人,人有說她是宋州人,有人說她是黃州人,有人說是商丘人。”1984年8月22日《羊城晚報》紹鐸文章說“木蘭並不姓花,而是姓魏……亳州人。”1985年2月5日,新華書店報道:延安建成《木蘭陵園》時說:“相傳木蘭為延安府尚義村人氏”等等,可以看出,這些報道的籍貫不外於宋州、商丘、亳州、譙郡、黃州和延安六處。 為什麽說木蘭故裏在虞城? 1、上述報道的六處地方,除黃州、延安之外,四處都是指虞城營廓這壹個地方。營廓並未遷移,只是因為朝代不同,歸屬不同的緣故。大家知道,譙郡、亳州都是指亳州這壹個地方。宋州、商丘也是指商丘這壹個地方。營廓,在古代屬於亳州,所以在古書上記載:“木蘭乃亳之譙人也”,這是事實。但宋代以後即劃歸宋州睢陽郡,即現在的商丘縣,所以又有人說:“木蘭乃宋州人,或商丘人”,也是事實。為什麽又說她是虞城縣人呢?這也是歷史變化形成的。1951年,經政務院批準,從商丘縣東南劃出八個區,新建壹個谷熟縣。營廓屬於商丘東南的黃冢區,隨之劃歸谷熟縣。到1954年又經國務院核準,谷、虞兩縣合並為虞城縣,撤消谷熟縣,營廓鎮自然歸屬了虞城。這已是四十多年的歷史了。 2、營廓有祠在碑存,物證在世 花木蘭 故裏在河南虞城,自唐代已有定論。在河南省虞城縣營廓鎮,不但有唐、宋、元、清歷代修建的祠堂,而且至今仍存在元清兩代的記事碑,詳細記載著木蘭的故裏、英跡及歷代修祠情況,木蘭被逼自盡,唐追贈“孝烈將軍”,並立祠紀念。到金泰和年間(1201——1208年即南宋嘉泰年間)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城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刺,在此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至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又大修木蘭祠三節,山門、大殿、獻殿、配房100余間。大殿內塑有木蘭閨裝像,獻殿豎有戎裝像。並立《孝烈將軍祠像辯正記》碑(今存),詳細記載著木蘭身世、英績、故裏等,改“昭烈”和“孝烈”,改“娘娘廟”為“木蘭祠”,從此改正了俗誤,以正芳名。每年四月八日(木蘭生日),府、縣官吏率領耆老邦民前往致祭,後來沿襲成四月初八前後三天的香火大古會,豫、皖、蘇、魯交界百余裏的群眾,紛紛趕會進香,農貿交易,千余年來延續至今不衰。 清代嘉慶十壹年(1806年)對祠堂又進行大修,並立有《孝烈將軍辯誤正名記》碑(今存),記載了木蘭的故裏、身世等,進壹步曉喻為“孝烈將軍祠”,以“掃盡壹世之訛誤,以顯我孝烈將軍之青天白日”。到四十年代,經歷代翻修,殿房已增至200余畝,有和尚六、七位,祠地400余畝,這裏古木參天,碑石林立,有歷代文人的記事碑和火香碑40多通,是壹座相當聞名的大祠院。題詩碑有多通,現錄三首如下: 題木蘭廟 唐杜牧 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裏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 過商丘 明曹璉 亳上商丘繞故宮,荒臺古幕冷秋風。火星有廟應分野,金果無園發舊叢。代父尚看傳孝烈,死國猶復許忠。悠悠往事空留跡,盡關行人感慨中。 木蘭祠 清徐肅 遠廊東南孝烈祠,木蘭桑梓記隋時。倉皇戎檄催窮老,慷慨中閨有健兒。 鐵甲環來雜配冷,鸞書絕去令威遲。千年血食瞻靈爽,伏臘金枝宛宛披。 可惜該祠1943年抗日戰爭時毀於兵火,三節院落,幾十通石碑大部被毀。但還幸存有元、清石碑兩通和部分殿堂。80年代初修了配房和碑樓,九十年代重修了大殿、木蘭像、木蘭墓和大批名人題字碑等。現已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歷史名人著作和各地《誌書》的記載與虞城元代碑記載略同。如明萬歷進士呂坤在《閨範圖說》雲:“木蘭,商丘人,父病不能從軍,為有司所苦,木蘭代父戎邊十二年,人不知其女也。”明天啟宰相朱國楨在〈湧幢小品〉中說:“孝烈將宮,安徽亳縣人,姓魏,名木蘭,化裝成男兒,替父從軍……鄉人為她立廟,每年四月八日,在她生日時,向她致祭”等,可以看出在三百六、七十年前,這些歷史古人就已有明確記載。清劉澎年的〈三十二蘭詩鈔〉雲:“木蘭姓魏,亳地人。”現代學者徐鵬、駱鐸在報章雜誌上發表文章,都說“木蘭姓魏,亳地人。”雍正〈完縣誌〉載“將軍亳州人也,姓魏,木蘭其名”等等。這些記載,在語詞上雖有某些不壹致,但在基本事實上是壹致的。他們的記載都與虞城的元代碑記載是相符的。這個問題在 歷史上 早有定論,不是今人才認定的。而營廓鎮地處商丘縣東南40公裏,虞城縣南35公裏,亳州北23公裏。在宋代以前,屬亳州或譙郡、亳地等,宋代以後即劃歸商丘。這個地方,在建國初已從商丘縣劃規了虞城縣。 4、近300年前的省、府、縣三層誌書,均有壹致的記載。清初〈河南通誌〉說:“木蘭,宋州人,姓魏氏……唐封孝烈將軍。”雍正〈歸德府誌〉雲:“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木蘭之父耄贏,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天子嘉其忠勇,除尚書郎,不受,釋戎裝,衣其舊裳……欲納官中,不從,遂自盡。追贈:將軍,謚“孝烈”。今商丘營廓鎮,有廟存,蓋其故家也。雍正〈商丘縣誌〉更有其詳細記載,不再贅述。 5、在極其精練的〈木蘭辭〉中,還有三處可以說明,木蘭是營廓鎮的情況。(1)辭講”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在隋、唐時代,黃河中下遊大致是從封丘壹帶流向東北入海的。從虞城到黃河邊,100公裏左右,土官帶領騎馬士卒,當天是可以趕到“黃河邊的”。那麽,如果黃州有個 花木蘭 ,她早晨從長江邊辭別了爺娘,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他用什麽辦法能“暮宿黃河邊”呢?(2)從木蘭出征路線看,也是符合木蘭故裏在營廓的情況:辭講“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朝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可以看出他出征的路線是:家鄉—黃河—黑山—燕山。當是由黃河南邊不遠處出發“暮宿黃河邊”,再由黃河邊出發,“暮至黑山頭”,這是合理的。黑山,在黃河北不遠處,就有多年黑山。據《元和郡縣誌》、《水經註記載:在河南境內黃河北岸幾十至百公裏處就有三處黑山。所以,朝辭黃河去,晚上是可以到達“黑頭山”的。太行山古代亦稱燕山。所以在黑山的某處聞道“燕山胡騎聲啾啾”是乎合理的。(3)當木蘭勝利歸來時,有“爺娘聞女來,出廓相扶將”句,這個“廓”字,就是特定名詞,他和徐詩“遠廓東南孝烈祠”的“廓”字是壹樣的,都是指的營廓鎮,爺娘聞女榮歸,而相扶著走出營廓迎接歸來的女兒。所以才有“出廓相扶將”之句。如果在黃山或“尚義村”有個木蘭的話,她爺娘只能“出山”或“出村”相扶將了,怎能說“出廓相扶將”呢?這就是壹個印證。 6、木蘭故裏在虞城營廓,這個事實,早已為大家所***識。如1981年出版的〈中國名勝記號典〉,把“木蘭祠”作為詞條已列入“詞典”,註明其故裏在虞城。1990年出版的〈中國測繪地圖冊〉,在虞城西南部清晰的標著:木蘭祠。1991年河南省社科院學者王大良的文章指出:“木蘭祖籍在豫東”。1993年1月河南社科院教授任崇嶽在〈鄭州晚報〉發表的考證文章,題目就是“木蘭祖籍在虞城”。1993年3月28日河南大學教授朱紹候“贊木蘭”的詩就有“巾幗英名留虞城”句。1993年5月在“木蘭文化研討會”上,六十多位專家、教授、學者,壹致認為: 花木蘭 故裏在河南虞城!並建議把“ 花木蘭 ”戲中木蘭籍貫改為“我乃宋州營廓人氏”。復蓋全國、影響世界的〈人民日報〉於1998年8月28日以“木蘭故裏展新姿”為題大量報道了虞城發展變化的文章,〈中國婦女〉海外版向世界報道了〈木蘭故裏在河南虞城〉的新聞,並配有木蘭像、木蘭祠、木蘭陵園彩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