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關於謙卑詞性的議論文

關於謙卑詞性的議論文

滿招損,謙得益

雅言傳承文明

經典浸潤人生

--------題記

中國是壹個崇尚禮儀的國度,謙虛作為傳統的社會美德教育著壹代又壹代國人。

不是所有的國家和民族都崇尚謙虛的。為什麽中國人推崇謙虛的美德,可能與中國人的性格有關,中國人含蓄、內斂,不善張揚,不在乎外表的聞達,而註重內心的修正的性格,決定中國人崇尚謙虛。也有人說,是中國人常保持謙虛的美德,才養成的含蓄、內斂性格的。到底是謙虛的美德培養成含蓄的性格,還是含蓄的性格決定了謙虛的美德,誰也說不清楚,可能是兩者相互影響,互為依存吧。那我們到底要不要去做壹個謙虛的人呢?

首先,我們要認清謙虛的意義。何謂謙?字典解釋是:虛心,不自高自大。何謂謙虛?詞典是這樣解釋的,謙虛詞性有二,作為形容詞,是虛心,肯接受批評的意思。作為動詞,是表達謙讓的壹種行為,如說謙虛的話。過去國人是很講究謙虛的,與謙虛有關聯的詞就有:謙卑、謙稱、謙辭、謙恭、謙和、謙謙君子、謙順、謙讓、謙詞和謙遜等。

其次,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老百姓與朝廷的關系是從屬的關系,皇帝是在替天行道,謙虛更多體現為聽命朝廷皇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更多的朝廷命官都秉持著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誌不可滿的信念。很多的能人誌士都崇尚恭順、內斂,不外露,不張揚,他們寧可埋沒自我,也不願意表現自我。許多文人寧做隱士,不做勇士。難怪呂坤強調“氣忌盛,新忌滿,才忌露。”古人還強調“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在自然經濟狀況下,這裏的謙虛更多的表現在忍讓,聽命,內斂和含蓄。

但謙虛並不意味著過分低估自己,也不要過高估計自己。應該實事求是的認識自己。我們不要放棄任何壹個機遇,不要放棄任何壹次拼搏,更不要放棄任何壹次探索。謙虛的過度是自卑,謙虛的反面是自滿。正確的把握謙虛,就是在自卑和自滿之間找到平衡點,既無過也無不及。

最後,讓我們做壹個謙虛的人,讓“滿招損,謙得益”的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修養,進而發揚、傳承我們的傳統美德,建設文明和諧的社會。(選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