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青蛙簡介

青蛙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 "*字典:青蛙4.1產地4.2拼音名稱4.3青蛙別名4.4產地4.5原形4.6棲息地分布4.7加工4.8性味4.9歸經4.10功能主治4.1用法用量1青蛙4.12附件4.13各種說明

2英文參考米蛙【湘雅醫學詞典】

概述青蛙是藥用動物,也可以用蛤蟆灸,有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壹個是死亡點的別名。[1]

參見蛤蟆灸:

隔蟾灸是間接灸的壹種。見類比圖機翼。也就是用壹只活蟾蜍,切掉腸內雜質,把它的身體蓋在陰囊上,放上大艾灸。治瘰癧等。[2]

4“*字典”:青蛙4.1來源《本經》

4.2拼音名稱Há Má

4.3林蛙的別名有林蛙(國語)、建(李周)、蟹蛙(爾雅)、原生林蛙(現代實用中藥)。

4.4來源是整個林蛙。

4.5原體長約40 ~ 55 mm,雄性略小。頭部略呈三角形。口闊,吻尖而圓,口鼻圓;口中有兩組鋤齒,向後集中不相遇。吻部附近有兩個小鼻孔。眼睛大而突出,眼間距窄,兩眼之間有橫斑;眼睛後面有壹個圓形的鼓膜,是眼睛直徑的2/3。身體背部有許多不規則的縱向皮褶,側面多為圓形疣。後肢背面也有小疣,腹部皮膚光滑。活著的時候,顏色變化很大。背部為棕灰色或灰棕色橄欖桅桿色,有時夾雜赭紅色,深棕色斑紋相當明顯。背部或多或少是前肢肩部的“VV”形斑點。後端有V型線或短橫線。前肢細長,1指發達,指長順序為3,1,4,2;關節下腫瘤和手掌爆裂。後肢粗壯,脛距關節伸至眼睛附近,有蹼趾,內側跖骨突狹長,外側跖骨突較小。雄性有黑色咽部,有單個吞咽外聲囊,前肢1指上有淺色婚墊。

生活在田野,靠近池澤和丘陵地區。食物主要是蛛形綱動物和膜性昆蟲。5-7月產卵;蝌蚪橄欖綠上有褐色斑點,沿尾鰭上緣有幾個短的黑色橫斑,腹部無斑紋;小嘴;角質顎不強,唇乳突從口腔兩側延伸至下唇兩側,下唇中部乳突缺失。

這種動物的皮膚(蛙皮)、腦髓(蛙腦)、肝臟(蛙肝)、膽囊(蛙膽)、幼蟲(蝌蚪)也都入藥,各有詳細的文章。

4.6棲息地分布於山東、河南、四川、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貴州、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臺灣省等地。

4.7炮制雷公烤之論:“若造蛙,先剝皮,合腸合爪,陰幹,再裹以酥,使之幹。每修壹次,用壹分牛肉酥,烤到最好的程度。”

4.8性味甘寒。

①經典:“味辛,寒。”

②《日華子本草》:“寒,無毒。”

③本草補:“味甘,性寒。”

4.9歸經:“入脾經。”

4.10功能主要用於清熱解毒,健脾消食。治療癰腫、熱癤、口瘡、淋巴結核、腹瀉和營養不良。

(1)經典:“主邪氣,破痹強血,癰腫陰瘡。吃了就不會發燒了。”

②藥性理論:“敷癰腫,治熱脹。”

③《日華子本草》:“治狗咬熱狂,貼惡瘡,除煩退熱。”

④《醫林綱目》:“滋友助陽,補虛損,健脾胃,殺疳積。”

⑤現代實用中醫:“清熱解毒。烹飪,治療熱癤和瘡毒;制成黑燒,治痢疾。”

4.11林蛙的用法用量林蛙口服:取丸、散。外用:搗實、研磨、混合。

4.12附件①瘰癧破潰的治療方法:黑蛙1只,去腸,焙幹,研末,塗油。避免鐵質。(概要)

②濕癰的治療:將青蛙壹只曬幹,燒爛,研成粉末,用豬脂調好,敷於瘡面,每日三五度。(盛基宗路的蛙灰塗黨)

(3)小兒久患風感臍、臍潰瘍的治療方法:將蛙杵燒爛,敷於末端,每日三四度。(《外國臺灣的秘密》)

④治療小兒口瘡:蛙(焙),杵,末敷瘡。治療兒童癤子。(《母子秘錄》)

⑤小兒穴瀉治療:燒蝦粉,飲方寸刀。(《母子秘錄》)

⑥小兒急性營養不良的治療:青蛙1只(用爪子抓,燒成灰),熊膽(地)1只,麝香(地)1只,皂莢(去皮,焙炒)1莢,白蘿蔔1個。五味磨成粉,蜜丸綠豆大。每次服用五到七粒,用米飯或溫水送服,壹天三次。(《聖濟宗錄》蛙丸)

⑦治療毒蛇咬傷;生壹只青蛙,搗碎。(《外國臺灣的秘密》)

4.13各派討論《本草補》:“蛙味甘寒,南方人多食。本草明言,可食用,不發燒,患者烹食。“本草”的意思是蓋或烤、幹、燒或灰,入藥而用,而非世人烹之為湯,加鹽胡椒,啜飲其湯。這東西能濕,但是濕久了會變成熱。”宜顏指的是緩解疲勞和發燒,但它不是湯。"

4.14摘自*字典

5殺點的別名青蛙是殺點的別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