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釋 古漢語的文言虛詞,借為諷刺人說話喜歡咬文嚼字,不講實際。
出 處 宋·文瑩《湘山野錄》中卷:(太祖)上指門額問普曰:“何不只書朱雀門,須著之字安用?”普 對曰:“語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用 法 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示 例 魯迅《吶喊·孔乙己》:“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教人半懂不懂的。”
近義詞 咬文嚼字、焉哉乎也
反義詞 的了嗎呢
歇後語 孔夫子講學
典 故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在當上皇帝以後,準備拓展外城。他來到朱雀門前,擡頭看見門額上寫著“朱雀之門”四個字,覺得別扭,就問身旁的大臣趙普:“為什麽不寫‘朱雀門’三個字,偏寫‘朱雀 之門’四個字?多用壹個‘之’字有什麽用呢?”趙普告訴他說:”這是 把‘之’字作為語助詞用的。”趙匡胤聽後哈哈大笑,說:“之乎者也這些虛字,能助得什麽事情啊!”
後來,在民間便流傳壹句諺語:“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出處文瑩《湘山野錄》
2. 古文中之、乎、者、也,是誰想出來的他們叫文言虛詞 。
要想掌握文言虛詞的作用,首先必須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後才去判斷虛詞在這裏所起的作用。
常用的意思有:
壹、之
1、代詞:代人,代事,代物
例:欲報之於陛下也 悉以咨之 先帝稱之曰能 肉食者謀之 公與之乘 名之者誰 天下順之 固以怪之矣 始指異之 故為之文以誌 名之者誰 環而攻之而不勝 天下順之 屬予作文以記之 願陛下親之信之
2、助詞:
(1)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這壹類最多):如,宮中之事 以傷先帝之明 窮山之高而止 然後知是山之特立 其高下之勢 山間之四時也 山水之樂 宴酣之樂 而不知人之樂 三裏之城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覽物之情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前人之述備矣
(2)用在主謂詞組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如,鏡之新開 冷光之乍出於 人之學也不知日之入
(3)補充音節(這壹類很少):如,公將鼓之 悵恨久之
3、動詞(這壹類初中課本中極少)
如:輟耕之壟上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
4、語法作用(這壹類涉及到文言語法,初中生不要求掌握):如, 何陋之有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宋何罪之有
二、其
1、代詞(這壹類較多):代人 代物 代事 也可表遠指相當於“那”
如,以彰其咎 百姓多聞其賢 苦其心誌 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其鄉人曰望其旗靡 故其文疏蕩 今觀其文章 聽其議論之宏辯 日與其徒上高山
2、表語氣(這壹類較少)
如,其真不知馬耶 其真不知馬也
三、以
1、作介詞,可解釋為:用、靠、憑、憑借、因為、拿、把等等
例,醒能述以文者(用) 以天下之所順(憑、憑借) 不以物喜(因為) 悉以咨之(拿) 必以分人(把) 氣可以養而致(憑、憑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憑) 咨臣以當世之事(拿)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為) 雖不能察,必以情(根據)
2、連詞
(1)表目的:譯為 來 用來
例、屬予作文以記之 殺之以應陳涉 以光先帝遺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靈 故為之文以誌 以激怒其眾 以知天地之廣大 將以攻宋
(2)表結果:譯為 以致
例、以傷先帝之明 以塞忠諫之路也(此類較少)
3、其它
(1)以為:譯為 認為 例,或以為死
(2)所以:
a、用來之意,例,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所以動心忍性
b、……的原因,例,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3)相當於“而”:如,醉則更相枕以臥
(4)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課本中只此壹個)
四、乎
1、語氣詞(壹般用在句未):例,死國可乎?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詞(壹般用在句中): 例,在乎山水之間也 頹然乎其間者 然後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3、作詞尾(壹般用在形容詞後):例,悠悠乎與灝氣俱 洋洋乎與造物者遊(相當於“……的樣子”)
五、雖
1、即使之意。例,雖有千裏之能 雖不能察 雖多何為 雖殺臣,不能絕也
2、雖然之意。例,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 風力雖尚勁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
六、然
1、代詞:這樣的意思。例,吳廣以為然 然,胡不已乎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
2、作詞尾:表……的樣子。例,頹然乎其間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滿目蕭然
3、連詞:表轉折。例,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 然文不可以學而能
七、或
1、有的人:如,今或聞無罪 或以為死 或以為亡
2、有時候:如,壹食或盡粟壹石 或王命急宣
3、或許:如,或異二者之為
八、為
1、介詞(相當於“被”“替”):如,士卒多為用者 山巒為睛雪所洗 為我吊望諸君之墓
2、動詞:如,為壇而盟(築) 釀泉為酒(釀造)
3. 疑惑之於之乎者也,如何學習古文MM有學習古文的心就已經很好了!呵呵
我的古文也不好,這裏談談我個人的壹點經驗給妳參考好了。
首先,我們平時所說的古文,其實是個復雜的概念。比如高中學的《過秦論》《六國論》,和後來學習的《馬說》,還有再晚壹點的明清文學如《閱微草堂筆記》等等,MM覺得給妳的難易感覺壹樣麽?
古代文章,的確經歷了很長時間的變化,有古文運動那種樸實的文風,或者四六體那種華麗的文風,到了晚清,簡直和我們現在的白話文差不多了,並不難讀。
所以在選擇閱讀材料的時候,MM首先應該註意,要選擇什麽樣的書來讀,什麽樣的書來做輔助。如果上手就是晦澀難懂的書,可能啃的很累。這個時候就需要看相關的名家解析。單單評論的還不好,最好有註有釋,且不就事論事。上海辭書出版社是我很喜歡的出版社,MM可以找來相關的出書看壹看。
至於古文難,壹般難在幾個方面:句式,用典,古今詞不同用法帶來的困擾,以及作者作文的深層含義。
這四個方面,難度是逐漸加深的。比如句式,倒裝,各種詞的後置前置,省略。用典,因為我們並沒有從小接觸大量古文學習,所以在作者看來非常順遂的用典,用詞,在我們看來可能不知所雲。這個知識慢慢去積累就好,而且壹般的註釋書上面都會有解釋。如果認為不夠清晰,可以找相關於作者文章提及的壹些史料來參考閱讀,有利於從整體把握作者用典的含義。至於古今詞不同用法帶來的困擾,我覺得是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我們今天用的是“詞語”,古代人卻是用的“字”。壹本古代實詞詞典之類差不多就可以從詞性到詞義給比較充分的解釋和釋義了。
至於作者作文的深層含義,其實是最難的部分。句式看多了就會拆,字看多了就知道詞性使用的規律,文法也便於體會。但是作者作文的深層含義,卻和妳的領悟力有很大關系。妳可以看得懂每句話是什麽,卻想不通為什麽這樣寫。
舉個例子,古代對詩文的評點,向來成數家之言。妳首先必須從字義上看得懂,才能夠談得上“有所感,有所評”,這個是看古文的基本功,雖然艱澀,但是只要堅持,總小有所成。明清文章都大抵可以看個七七八八。參照各類註釋書,總能知道大抵意思。
但是妳想在這個基礎上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卻是不容易的,這個時候,已經到了對古文“賞鑒”的地步。也才真正到了學習古文個人水平高低的地步。體現的是妳真正的古文功力。要從作者的生平,背景,歷史,作文來由,等等方面進行理解,才可能知道他“為什麽這樣寫”。
學習古文,首先要有些相關的工具書。然後就是壹些妳感興趣的古文書(有詳盡而比較權威的註釋),最後就是兼顧妳的愛好,選擇難易漸深的書籍進行閱讀。
記得保持學習古文的樂趣就好,日積月累,不見其增但是會有收獲的。包括對現代文的寫作,都會帶來對我們常用的那些字的重新審視和深刻點的理解了。
4. 之乎者也的用法關於文言虛詞
文言虛詞是學習文言文的壹個重要環節,由於我們中學階段不作深入研究,作者就此簡單的講壹下比較常見的文言虛詞。
文言虛詞的順口溜:之乎者也若,夫且何籲哉,耶(邪)所矣焉耳歟,其諸而乃然。
這裏就重點的文言虛詞講壹下:
1、之:代詞:我見相如,必辱之(代“相如”)《廉頗藺相入列傳》;助詞: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耳矣!《三國誌》,宋和罪之有?《墨子》;連詞:皇父之二子四焉。《左傳》這裏之的用法同“和”。
2、乎:主要表疑問:子見夫子乎?《論語》,遊於是乎始。《始得西山宴遊記》
3、者:······的人:前者呼,後者應〈醉翁亭記〉;代詞:者邊走,那邊走〈醉妝詞〉
4、也:判斷句式的代表語,用於句末:廉頗,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表提頓語氣: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論語》
5、若:妳:若毒之乎?《補蛇者說》翻譯:妳怨恨它(代指補蛇的差事)嗎?;連詞,如果:若潛師以來,國可得矣。《左傳》
6、焉:語氣助詞,用於句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