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北廣袤的黃土高原上,有壹座樹木繁茂的小山,據說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的長眠之地。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名熊。他的陵墓叫黃帝陵,這裏的地名也叫黃陵縣。
黃帝族發源於今天的陜北,後沿北洛水向東南遷徙,渡過黃河,向東北發展,最後定居在今天的河北涿鹿附近。此時,黃帝族已逐漸由遊牧轉為農耕。
與黃帝同時存在的還有以蚩尤為首的顏地族和九黎族,以及江淮流域以三苗為首的苗族。顏地民族也起源於陜北,後來向東沿渭河、黃河而下,到達現在的山東地區。姓蔣,名神農,可能是最早從事農業的民族。傳說炎帝,牛頭人,大概是把牛作為圖騰。九黎民族居住在山東省東部至安徽省中部,歷史上稱為“東夷”。
【黃帝戰蚩尤】
當時是氏族社會後期。為了自身的發展,部落之間不斷發生戰爭。九黎向西發展,奪取了顏地部落的土地,工人們決定從河裏放水阻止九黎。洪水損害了九裏的利益,他們打到了今天太行山東麓的涿鹿。* * *工人戰敗,土地全部被九黎占領。* * *工人“怒而觸不思山”,以至於“天破地絕”,天空向西北傾斜。從此,太陽、月亮、星星都落向西方;土地向東南方向塌陷,從那以後所有的河流都流向了東南方向。這當然是神話,但可以看出戰鬥的激烈。
* * *工人向黃帝求助,黃帝族與顏地族結盟,在涿鹿(相傳在今河北涿鹿縣東南)之地與蚩尤作戰。蚩尤善使兵器,黃帝蓄水抗蚩尤;蚩尤請了風伯的雨神來幫忙,黃帝請了旱神女媧來幫忙。蚩尤促濃霧,黃帝當導車破之。蚩尤戰敗,被黃帝俘虜。九黎人有的加入了炎黃民族,有的南逃加入了三苗。
不久,因炎帝侵陵,雙方又與黃帝發生沖突。各部都歸軒轅黃帝統率,他征服人心,整頓軍備,積多五谷,教熊打、鬥、趕、虎,在阪本(相傳在今河北)田與顏地交戰。第三次世界大戰後,炎帝戰敗。
[中華民族]
此後,黃帝、顏地和壹些九黎民族相互融合,定居在中原的黃河和長江流域,形成了中華民族。因中原地處四方,故又稱中國。所以中華民族以黃帝為祖,自稱中國貴族或黃帝子孫。
黃帝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傳說黃帝發明了船和宮殿,命淩倫制作樂器,並下大力氣制作樹枝。倉頡創造了漢字,黃帝的妻子嫘祖教人們養蠶。人們把先民的發明創造歸功於黃帝的名字,所以黃帝被尊為“人類始祖”。
(2)
黃帝是傳說中古代皇帝軒轅的稱號。公孫氏生於軒轅之丘,故稱軒轅。據說他是幾天前出生的,會說話。他少年時機敏,青年時誠實能幹,成年時聰明果斷。
建國(河南新鄭)有壹只熊,也叫熊科。蚩尤暴虐無情時,吞並諸侯。當時,世界上農業和醫藥的主要發明者“顏地神農”已經衰落。酋長們互相攻擊,戰爭沒完沒了。生活被毀了。神農別無選擇,只能向黃帝求助。黃帝毅然承擔起穩定天下的責任。黃帝與蚩尤在涿鹿交戰,雙方將士英勇善戰。在李牧的幫助下,黃帝最終抓住了蚩尤並懲罰了他,群臣尊稱他為天子以取代顏地,成為* * *天下之主。因其德,故稱黃帝。
不久,世界上又發生了壹場暴亂。黃帝知道蚩尤的威望還在,就畫了壹幅蚩尤像,掛在各處。全世界的人都認為蚩尤沒有死,只是被黃帝降服了,更多的部落來加入他們。後來蚩尤被尊為戰神。
炎帝雖敗於蚩尤,但實力猶存。他不滿黃帝成為天下之主,試圖奪回失去的地位,最後揭竿而起,造反了。炎帝和黃帝沖突,決戰在漢泉之野舉行。經過三場激戰,黃帝贏了。從此,黃帝的天下之主地位終於確立,他以天子的身份下令天下討伐任何不聽話的部落。
黃帝長期執政,國力強盛,政治穩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生產,如文字,音樂,日歷,宮殿,船,衣服和指南針。相傳堯、舜、禹、唐都是他的後裔,所以黃帝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同祖。
黃帝有四妃十妾。西陵雷祖鄭飛,親自栽桑養蠶,教人紡紗,人稱“天下第壹蠶”。二公主是方,壹個有名的女兒天。又壹次,公主是童羽的姓氏。最後壹位公主,嫫母,長得很醜,但是很賢惠,深受黃帝的尊敬。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個有姓氏。這十四個人* * *得了十二個姓氏,分別是:“姬、尤、戚、姬、滕、隋(草花頭下鹹,讀作“真”)、任、荀、諾、夷(讀作“宣”)、夷。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奇時代,黃帝是中國傳奇時代的代表人物。人們在他身上集中了古人的各種優點和許多創造。他引領了中華文明從野蠻到文明的發展,因而把他視為人類的始祖。根據《二十五史新篇》,黃帝可能是壹個真實的人,是宗法時期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首領。他通過戰爭,團結了中原各部落,做了許多好事,在古人的口述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皇後:嫘祖,嫫母。
黃帝
黃帝是中華民族傳說中的祖先。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名軒轅。中國有熊,又稱熊氏家族。
黃帝靈活善辯,道德情操高尚,被視為西北遊牧部落的首領。他與炎帝結盟,打敗蚩尤率領的九黎族入侵,代表神農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成為“黃帝”。
歷史上的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所以被稱為“軒轅子孫”、“炎黃子孫”。
炎帝神農
傳說中的上古神農皇帝。因火為王,故稱炎帝。女媧之後,成為天下* * *主。傳說他是農耕和醫藥的發明者,他還創造了五弦琴,並開始供奉蠟祭和集市。從此,中國進入了農耕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