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拼音是diǎn gù。
典故:壹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出自《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辭海》、《辭源》為“典故”壹詞立了兩個義項:壹是典故壹詞的古義,與現代漢語所說的“故實”有些相當,指古代的典章制度、舊事舊例。我們今天所講的典故當然用的是典故的今義。
典故的今義,《現代漢語詞典》釋作“詩文裏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辭海》、《辭源》的釋法與此有類,說是“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現出的典故之書存在上述問題最主要是對語典缺乏認識。劃清語典與成語、引語、普通語詞之間的界限是至關重要的。
辭書關於語典的釋文即“引用”“有來歷出處的詞語”必須再加上壹層限定,這個限定就是“離開源出語言環境即無法理解”。有這層限定,語典的範圍即可明晰。